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7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提倡“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内容要求〗“1.1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内忧外患: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救亡图存: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的基本线索,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了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知道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知道主要战役及《马关条约》内容,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抗争史实,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史事。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学习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义和团运动发展历程和抗击八国联军史实,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关于《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四课,课标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第二,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第三,通过知识的拓展和深化,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洋务运动的辩证看法;第四,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因此,本节课是在分析洋务运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的发展特点来设计本节课。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材料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清军战舰的图片导入本课,回顾前几节学习的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的背景,联系旧知,以实现知识的关联性,然后通过一则材料来引入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内容,通过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的知识点,最后通过与本节课相关的几则材料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频与图片材料了解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五课,因此应将教授重点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上。通过分析战争原因,进程,结果,条约内容及带来的影响,认识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中国的近代化的探索做了铺垫。本科教学内容课内外资源都非常丰富,教师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文字资料,以及期刊,论文等参考文献,多方面收集素材并展示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关于《戊戌变法》,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六课。本课主要有两个部分: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本课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四节正课组成。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间为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这一时期,列强通过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华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也逐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这一沉沦过程中,尽管阶级不同、身份不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并未放弃挽救中华民族。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知道洋务运动的目的、性质、主要内容,评价洋务运动的作用;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美日侵略台湾、中法战争。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兴起背景,知道主要战役、战争结果,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影响。
3.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历程及影响,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知道两者的联系;梳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5.尝试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影响;结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考察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列强侵华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关系。
(第3课时)《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素养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点)2.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难点)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该课位于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上承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启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自上而下的一次改革尝试,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日益觉醒,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维新变法宣告开始,但仅持续了103天便以失败告终,故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失败也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可维新变法就一无是处吗?答案是否定的,戊戌变法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起到推动作用,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为变法改革做出一系列的努力,戊戌六君子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改革的道路充满荆棘,他们却无所畏惧,敢于挑战令人敬仰。本课教材共二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本课关键词:公车上书 救亡图存 维新变法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任务1、民族危亡寻出路——变法背景(探究原因)任务2、学习西方去改良——变法过程(梳理过程)任务3、维新图强梦难成——变法影响(深思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此时应该具备一定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善于思考和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我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观看视频、观察图片、体验交流、引导感悟等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实现德育课程 一体化的目标。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讨论法、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导入新课】【播放视频】PPT展示:你会背诵《少年中国说》吗?梁启超在什么背景写下《少年中国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面对这种危机,农民阶级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进行洋务运动,那资产阶级做了什么来挽救中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看看资产阶级为挽救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 读图,思考问题。 利用配乐,朗读《少年中国说》片段,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体验,促使其情感升华,使课堂达到高潮。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民族危亡寻出路——变法背景(探究原因)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解读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并进一步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由此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讲述:戊戌变法必须从甲午中日战争说起。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梁启超曾感叹:“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场战争的失败使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提问: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相比,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带给国人的震撼更甚?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之前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对手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模糊的,清朝统治者甚至在战争开始后,都还不知道英国方圆几里、与中国西北有无旱路可通,后来见识到西人坚船利炮便被迫承认了中西差距,所以战败的“痛感”并没有那么强烈。然而,日本在中国人固有的认知里是蕞尔小邦,所以战败的“痛感”异常强烈,再加上《马关条约》的条款苛刻至极使中国人满腔愤懑。同时,这种震撼也更激发了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性思考。一些人认识到,单凭学习西方器物已经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中国需要一场全面而彻底的变革。从这个角度上说,强敌又变成了榜样,先进的中国人希望中国能够像日本一样,学习西方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光绪帝要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教学过渡】:正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带来的情感冲击与理性思考的交织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代表认识到中国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关口:学则强,不学少学则弱。中国资产阶级的改革呼之欲出。 发生背景:(1)根本原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原因: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让学生掌握“论点源于史实,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和资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学习西方去改良——变法过程(梳理过程)公车上书(序幕)【播放视频】【人物扫描】: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年),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思考: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梳理公车上书的史实及影响。①时间:②背景:③领导人:④核心内容:⑤在位皇帝:⑥意义:【播放视频】材料: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联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这一事件就是“公车上书”。名词释义: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教师总结,公车上书提到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办刊创会(宣传)【自主学习】①“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后教师:PPT展示2.介绍《国闻报》、《时务报》【教学过渡】:在所办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教师讲述:《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由梁启超主笔,1898年8月8日停刊。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人物扫描】: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物扫描】:严复【播放视频】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教师讲解:严复等主持《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具有影响的报纸。同时严复还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展示材料:材料一:“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闻报》【小组讨论】上述材料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观点)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影响)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重点突破】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李鸿章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3、戊戌变法的高潮(1)概况【播放视频】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阅读教材第32页文字,以表格形式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内容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师讲解:戊戌变法想要学习西方,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但它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掌有实权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内容影响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精简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2)变法的目的与性质①通过上面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戊戌变法的目的、性质是什么?(学生试着分析,教师订正:(1)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2)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②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材料一: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教师总结:这次变法的内容总体可以概括为“除旧”、“布新”两个方面。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革新,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传播。【教学过渡】:变法内容由于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加之光绪皇帝改革心切,在变法的103天里接连发布了一百多道诏令,几乎每天一条。最多者,一天颁发了11条维新谕旨。但光绪皇帝本身并没有掌握实权,这导致改革政令如一纸空文。而出面阻挡历史车轮的,正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1898年9月18日夜,得知消息的维新派谭嗣同秘访袁世凯,希望得到袁世凯的支持,但是狡诈无情、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4.戊戌政变【播放视频】教师讲述:新政明显是要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模式,改变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这会使得原来掌权的以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失去权力。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先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重新“训政”,废除变法诏令,继而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因为这次政变也是发生在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涵远楼,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英勇就义。戊戌政变后,面对着清政府的通缉,康有为、梁启超选择了逃走,继续进行为维新变法呼喊,而谭嗣同却选择慷慨就义,这样两种不同的方式,请思考: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说出你的理由。师:谭嗣同完全有机会出逃,但他选择为变法赴死,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来唤醒民众的觉醒。学习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渡】: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材料三: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根据材料,回答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教训? 提示: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提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的学会有很多,北京强学会是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的学堂以培养人才。不同:1.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2. 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3.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提示: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学生回答:旧读书人、旧官僚、八旗兵。失败。提示:谭嗣同希望通过牺牲自己来唤醒民众,推动日后中国改革的进行。这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期望,体现了他赤诚无瑕的变法精神和至真至纯的爱国情怀!原因:(1)维新派缺乏经验,操之过急,难以实现。(2)依靠的是无实权的皇帝。(3)顽固派力量强大,维新派力量小,且无群众基础。(4)袁世凯出卖等。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通过时间轴体现康有为的一生,引导学生归纳出公车上书的历史背景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感知历史人物的生平,有利于加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连贯性,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康有为和梁启超所做的努力工作,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戊戌变法的内容,填写表格利于其梳理基础知识,合作探究中的角色代入及连线任务的完成,为学生创建历史情境,更容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出新政的作用、局限,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通过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到康有为、梁启超对维新变法的坚持,更认识到谭嗣同以自己的牺牲唤醒国人的变法意识的精神,从而进行情感渗透。通过对史料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维新图强梦难成——变法影响(深思影响)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思考维新变法的影响。材料: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并附设有中小学,不过规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过渡:回望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却不是戊戌政变可以清除干净的。师:戊戌变法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冲击了旧制度,为日后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进步性)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爱国性)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启蒙性)【知识拓展】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此后,改革、革命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不断深入地改造着中国社会,最后终于实现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强大的梦想。【拓展延伸】 提示:启蒙思想、冲击封建制度、打击旧官僚....... 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戊戌变法的意义是课标中的要求,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教材没有提到,但用材料的形式更能贴近学生的水平,达到理解问题的目的。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启示着后人,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不能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但维新派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就像红色的巨人,为着一个模糊的未来,靠着不知结局的信仰,踏上了征程,为中国谋求出路,为后代披荆斩棘。虽然失败但足以流芳百世。可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中国的未来又在何方? 将戊戌变法放在近代化探索的大主题下进行分析,引出辛亥革命,并使学生意识到改革的艰难和曲折,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课堂练习 1、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该事件是( )A.创办强学会 B.百日维新 C.公车上书 D.创建兴中会【答案】C2、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已。”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答案】B3.如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如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变法( )A.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 C.失败的原因 D.带来的影响【答案】C 这几道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探索的开端性事件,因果关系复杂,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并不容易。针对本课教学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第一,本分教学设计对学生水平要求较高,不适用于水平较弱的学生,需要针对性地调整。导入环节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第二,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合适准确,但容易出现史料过多,解读难以透彻,时间不够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史料研读的过程中能提供有效指导,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能通过维新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观点: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论述:戊戌变法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