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大单元教学设计
跨学科概念 结构与功能
核心 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 内容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内容 要求 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学业 要求 能根据一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事物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仔细观察和比较,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单元 内容 本单元由《事实与猜想》《从猜想到验证》《探究枫叶的秘密》三课组成,遵循“学会猜想——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这条主线,呈“分—分—合”的结构展开,总体上是对科学方法,即思维训练的指导。第一课,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学会发现问题,动脑筋猜一猜过去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将要发生什么;这样的现象可能是一种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两种原因或更多的原因引起的,图片呈现了这样的结构。第二课,让学生从观察显而易见的现象到关注事物的内部,继续来猜一猜“暗箱里的秘密”,并通过了解生活中的解暗箱事例,加深对“暗箱”的理解。第三课,围绕“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历“猜想——找证据——验证猜想”这一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获得成长。
单元 学情 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 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实,猜想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初体验。
单元 目标 (1)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猜想活动,认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 (2)知道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进行验证。 (3)借助寻找障碍物等活动,体会当意见不一致时,交流、磋商、讨论的重要性。 (4)针对树叶变黄的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
单元 实施 序号 教学主题 课时安排 主要教学活动
1 事实与猜想 1 ①猜想蚂蚁排队、有洞的菜叶、小鸡站不稳的原因。 ②猜测路面湿了,小狗吠叫的原因。 ③猜想恐龙灭绝的原因并阅读资料了解。
2 从猜想到验证 1 ①猜测两条线段的长度并想办法验证。 ②猜测碰碰球的运动方式并验证。 ③根据图片猜测兔子的逃跑路线。 ④寻找障碍物的位置。
3 探究秋叶的秘密 1 ①交流秋天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 ②猜想银杏树叶变黄的过程。 ③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验证猜想。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事实与猜想
学习内容分析 《事实与猜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对眼前看到的事实进行猜想。本节课按照逐级渐进的原则,逐层展开四组教学活动。依次是:原因唯一的简单猜想活动、情况多样的猜想活动、在玩碰碰球中进行猜想、阅读资料。通过一系列从简单到相对复杂情形的猜想活动,让学生知道要根据看到的事实,像侦探一样进行猜想,并且学会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学情 分析 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实,猜想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但是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刚进入小学不到三个月的一年级新生,他们既迫切需要学习如何动脑思考,也需要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方法指导。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科学思维: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探究实践:在一系列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态度责任:通过实践活动,知道猜想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想活动,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学习 重点 依据观察到事实,作出猜想。
学习 难点 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
学习 准备 PPT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做一次奇妙的旅行。我们一起走啊走啊。瞧,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草地上蚂蚁的图片。 让我们继续前进,走啊走啊,我们遇到一片菜地,走近看,菜叶上有什么了?洞是哪里来的? 走累了,让我们休息一下,咦,这里有一只小鸡呢,它在干什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刚才我们亲眼看到的蚂蚁排队、有洞的菜叶、站不稳的小鸡这些现象就叫做事实,而根据这些现象我们推测了一系列的可能原因,这就时猜想。大家能感受到事实与猜测的区别吗? 学生:有一群蚂蚁,正排成一对走,他们可能在搬运事物。 学生:菜叶上有大大小小的洞,很有可能是被虫子咬的。 学生:小鸡站不稳,它可能刚生下来,也有可能腿受伤了。 学生:事实是真的;猜想不一定是对的。 旅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而自然的环境,边走边看边发现,让我们的课题显得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得到了很好的唤醒,而新的概念正在慢慢形成。
二、创设闯关情境 1.同学们说的很棒,能根据眼前的事实做出大胆的猜想是一个侦探必备的技能,看来大家都有潜能成为一名小侦探,接下来,我就要加大难度啦。 2.出示图片(清晨湿漉漉的地面),请大家做出猜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道理,那到底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4.小侦探们真厉害,那大家在帮老师分析以下这个现象吧。出示图片(小狗叫),当大家听到狗叫会有什么猜想呢,依据又是什么呢。 5.同学们都分析的句句在理,看来大家都是一个合格的小侦探。能根据眼前的现象,找到线索,做出大胆的猜想。那既然是细心找线索,也就会因为失误、粗心做出错误的判断,猜想。因此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大家一定要大胆心细。 2.学生:地面是湿的可能是因为昨晚下过雨。 学生:也有可能昨晚来了洒水车,把地面打湿了。 学生:是下雨了。除了地面是湿的,树叶、小草身上都挂着露珠,水坑里还聚集了很多水。 学生:饿了,如果给它狗粮吃后停止叫就说明小狗确实是饿了。也可能碰到不认识的人,开始变得警惕。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合理的引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而猜想与学生的观察、已有前概率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学生展示前概念,借助观察重新建立新概念的过程,需要老师更加细心的引导。
三、探究恐龙的灭绝 1.在刚才的活动中,有很多同学猜对了。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的猜想不一定是对的。其实我们的科学家和我们是一样的,当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在不停的猜测与寻找证据。 2.(出示图片)这些是什么?(恐龙)它们灭绝了吗?那么你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3.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猜想,都是谁提出来的?(科学家)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曾经提出了90多种猜想,但真相究竟如何了,到现在还未得出结论。我们的科学家还在不停地去寻找更加有利的证据。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当你们面对一些问题时,当你们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要像科学家一样大胆的猜想。 2.学生猜想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是怎么灭亡的,答案众说纷纭,但问题的真相是什么,却需要更多的证据,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猜想,可以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科学的预测体系。
板书 设计 (线索)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观察图片(出示图片),说一说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呢?
教学反思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从猜想到验证
学习内容分析 《从猜想到验证》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和上一单元“用感官观察”一样,都是对“走进科学”单元的具体展开。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既离不开客观的事实证据,也离不开基于事实的逻辑推理。如果说“用感官观察”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那么本单元则重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思考的过程。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实,猜想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学情 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课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从感知现象到推测事物的内部,体验解密暗箱的方法和过程。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验证是证明猜想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 科学思维:根据验证活动得出正确的猜想。 探究实践: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去验证猜想。 态度责任:验证过程要耐心,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
学习 重点 知道验证是证明猜想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
学习 难点 通过不同的验证方法去证明猜想。
学习 准备 PPT、碰碰球、盒子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刚学习了做一名小侦探,今天我们就用你们学习的本领来研究新的问题,你准备好了吗? 2.请大家看到书上的两条线段,看一看是否是一样呢? 3.我听到同学们有着不同的答案,根据我们所看到的线段,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那现在我们如何证明到底谁是对的呢? 4.非常棒,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会对此做出猜想,但每个人的猜想也不一定正确,我们要采用一些方法去看看是否猜想正确,这个过程就是验证。 5.出示图片,询问两条紫色的线是否是直线? 6.小结:通过以上两次小游戏,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不能只靠看就轻易做出猜想,还要想办法去验证。 学生:不一样长、一样长。 3.学生:用尺子量、把两条线段放一起进行比较。 比较线段长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具吸引力的,但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做出判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验证这一习惯。
二、玩碰碰球 1.大家的表现都很精彩,为了奖励大家了,老师带来了一个玩具——碰碰球。先让我们来看看。 2.(出示碰碰球图片)这里有5个球,等它们静止以后,当我们拉开一个球,松手后会怎么样了?那我们来试试看。(轻轻拉开一个球)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4.如果我们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先猜猜看。又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实验) 5.那3个球呢?我们来统计一下。认为有1(2、3)个弹起来的举个手。请组长拿出装置进行实验。 1.学生观察碰碰球。 2.拉开一个球,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猜想拉开两个球、三个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有猜想更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猜猜与用实验的证明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进行预测的水平。
三、研究兔子的逃跑路线 1.(出示课本第25页图片)看这幅图,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小白兔要做什么了? 2.(出示课本第25页图片)在这幅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3.其实这两幅图讲述了一个故事,谁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呢? 4.老师有个地方和奇怪,兔子明明是从一个洞口进去的,怎么就从两个洞口出来的呢?你能不能把兔子的逃跑路线画出来吗? 5.学生小组画兔子逃跑路线图。(活动手册第8页活动一) 6.学生展示、汇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7.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方法。那兔子是不是这样逃走的呢?我们可不可以把兔子的洞穴挖开了?(不可以)有很多东西我们不方便打开,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就可以像刚才这样一起收集信息,进行猜想。 2.学生观察并尝试讲述故事。 3.学生思考并尝试画出逃跑路线。 小白兔逃跑路线的研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的前概念会更多让他们停留在研究的表层,需要老师进行更多的引导。
四、寻找障碍物的位置 1.看,老师还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小盒子,想不想看一看?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一个滚珠、一个长方体的障碍物,这个障碍物被固定在盒子中任意的位置,现在如果想知道障碍物的位置,怎么办?(猜一猜)那根据什么猜了? 2.我们的小朋友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来猜一猜,如果你猜好了之后怎样记录呢? 3.在做之前,老师还有三个要求,请人读一读,你们能做到吗? 4.分发器材,分组实验。 5.学生展示、汇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6.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分类画图并统计。 7.每个暗箱中障碍物的位置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出现了多种结果,怎么办?我们可以怎么办?(再摇一摇、仔细听一听)我们可以小组内再交流一下,交流什么?(交流自己的想法) 8.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轮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想) 9.小结:我们刚刚根据观察到的信息来猜想障碍物的位置,就是在进行推理。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个盒子,要在不能打开的情况下去判断。 2.引导学生交流怎样解密盒子。 3.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学生交流活动中产生的问题。 解密盒子的过程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学生从模糊的前概念向清晰的新概念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曲折的,需要我们真正的倾听学生,了解学生,从而真正的引导他们。
板书 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能直接打开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探索的呢?
教学反思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探究枫叶的秘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第一个活动,从关注身边的树叶变黄的现象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列出了银杏树叶变黄的原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初步的猜想。第三个活动,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因为猜想不一定正确,所以要有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有三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表达想法,以促进学生思考。
学情 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对常见树木的叶子变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经验是模糊的,他们不知道有落叶树和常绿树的区别,更没有关注落叶树木树叶变黄的过程。本课通过观察落叶树木树叶夏秋季节的变化,及银杏树叶变黄过程的研究,让学生经历一次“猜想——找证据——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 科学思维:能依据已有经验,对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作出猜想。 探究实践:能寻找证据验证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猜想。 态度责任:从生活现象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 重点 对树叶变黄的渐进过程进行合理猜想。
学习 难点 收集落叶进行排序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习 准备 课件、每组树叶6张片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师生评价交流。 2.导入:同学们眼中的秋天真美。下面我们来看看视频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观看并描述:视频中的秋天有很多叶子变黄。 3.思考: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树的叶子也会变黄呢 (预设:如果有学生提到枫叶,可以和学生交流枫树叶变红的原因。如果没有学生提到枫叶,可以追问:枫树叶会变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 4.同学们最善于观察,发现了叶子颜色的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在秋天会变黄的树叶。刚才我们想到了那么多树叶,我们就选择银杏叶来研究吧。各位小科学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1.学生:果实成熟、树叶变黄掉落…… 3.学生:银杏、梧桐…… 拿出事光准备的树,观每片叶手颜色的变化。 在秋天,树叶变黄的现象随处可见,但有几个人会真正去关注了?关注身边的科学,既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开始,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二、仔细观察,做出猜想 1.出示银杏叶,设疑:这是什么树叶变黄了 你能不能猜猜秋天的很杏树叶是从哪个部分开始慢慢变黄的 说说自己的想法及依据,师生评价交流,并相机出示银杏叶变黄过程。 2.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认为正确的变化过程。教师统计每种选项的人数并公布。 3.同学们,刚才大家说出自己想法的过程就叫做猜想。 4.思考:猜想一定正确吗 那谁知道我们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呢 5.小结:要验证猜想对不对,那就需要寻找证据。接下来我们就要寻找证据,验证猜想。 1.学生:这是银杏叶。 4.学生: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银杏的叶子作为大自然中最典型的变黄树叶之一,在我们身边极其常见,甚至黄灿灿的叶子构成了无数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它到底是怎么变黄的了,估计没有多少人说得清,在这里,通过观察采集的掉落的银杏叶,来验证猜想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蕴含的科学。
三、寻找证据,验证猜想 1.明确合作要求:现在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你打算如何寻找证据。请大家朗读我们的合作要求,出示合作儿歌要求: 四人一组好伙伴, 轻声讨论小声说, 分工合作有秩序, 老师拍手我坐正。 2.既然要观察银杏叶,那我们从哪里获得呢?小组交流反馈。 3.同学们的想法非常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已经提前收集了许多银杏叶,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4.做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领取树叶,寻找合适的树叶,给树叶排序。 (2)学生领取树叶并实验。 明确实验要求。 (3)学生展示自己的排序。 (4)分组评价:认可他们的排法吗 (5)所有小组寻找到的证据都在这里,那么银杏树叶是怎么变黄的呢 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银杏树叶是从边缘向中间慢慢变黄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步骤:作出猜想--寻找证据--验证猜想。 2.学生:(1)我们可以去银杏树下观察。 (2)我们可以去捡一些银杏叶子观察。 (3)使用银杏树叶卡片。 5.学生:银杏叶从边线向中间慢慢变黄。
四、拓展延伸,总结内容 1.回顾总结:今天同学们发现了秋天银杏树叶变黄的秘密你们还记得是怎样发现的吗 2.同学们还告诉老师有很多树的叶子也会变黄噢,那么其它树的叶子是怎么变黄的,和银杏树叶一样吗?说说你的猜想。 1.学生:猜想-一寻找证据--得出结 在大自然中,树叶不仅会变黄,还会变红。科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原理拓展到生活中更多的事物上去,才能让科学教育更加有效。
板书 设计 ————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请同学们下课之后自选一种观身边的一种树叶探究它是如何变黄的,按照“作出猜想-一寻找证据--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步骤寻找答案。可以把你观察到的树叶的颜色及变化画在纸上。
教学反思改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