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20:06:12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大 概 念 大 主 题
单元整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材目录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2、百日维新
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变法内容、影响及失败原因
1、民族危亡寻出路——变法背景(探究原因)
2、学习西方去改良——变法过程(梳理过程)
3、维新图强梦难成——变法影响(深思影响)
整合目录
01
素养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拓展延伸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07
作业布置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
败的原因及意义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点)
2.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难点)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
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你会背诵《少年中国说》吗?
梁启超在什么背景写下《少年中国说》?
新知导入
点击播放视频
学习任务(一):民族危亡寻出路——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并进一步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由此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本原因: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原因: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器物层次”
“制度层次”
新知讲解
说说图文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
外:列强瓜分;内: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1.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
2.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7年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戊戌变法的背景
新知讲解
·
·
·
·
出生于广东南海县
1858年
·
1863年
(5岁)
背唐诗,
学《四书》
1880年
(20岁)
开始接触西学
·
1891年
(34岁)
第一次上书,请求变法,遭阻挠
1888年
(30岁)
创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
1895年
(38岁)
进京参加会试
·
1898年
(41岁)
辗转
海外
·
1927年
病逝
北京
康有为生平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后来接触西方文化,倡导变法图强,创办了万木草堂,曾8次向光绪帝上书变法。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学习任务(二):学习西方去改良——变法过程
点击播放视频
1、公车上书(序幕)
①时间:
②背景:
③领导人:
④核心内容:
⑤在位皇帝:
⑥意义: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
重民族危机。
康有为和梁启超。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光绪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梳理公车上书的史实及影响。
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命令,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这一事件就是“公车上书”。
“公车”原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用“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点击播放视频
1、公车上书(序幕)
(1)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蜀学会等
(2)创办报刊:
时务报、国闻报等
(3)翻译著作:
《天演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2、办刊创会(宣传)
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长沙南学会
广州农学会
瑞安兴儒会
西安励学斋
成都蜀学会
国闻报
天津 严复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时务报》1896年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宣传了变法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重点突破
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提出“变亦变,不变亦变”,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知识拓展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严复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严复
知识拓展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在能“自强保种”。
——严复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李鸿章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
都主张创办新式的学堂以培养人才。
不同:
1.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
2. 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3.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重点突破
(1)时间:
1898.6-9月年
(2)开始标志: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主要内容:
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④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戊戌变法的高潮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正式开始。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变法”。
点击播放视频
请同学们扮演以下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你”会产生什么影响?请
判断出他们对变法最基本的态度?你从中获得什么认识?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政府守旧官员
反对
支持
反对
反对
反对变法的较多,变法缺乏基础,变法很难成功。
材料1: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2: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3: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 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重点突破
1898年9月21日凌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经过周密布置,先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史称“戊戌政变”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慈禧太后
PK
4、戊戌政变
点击播放视频
康有为已于政变前一日离京赴沪,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离香港,梁启超则在日本人的掩护下化妆出京,由天津逃往日本。
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斩于京师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结果: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4、戊戌政变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谭嗣同临刑前有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无力回天?材料表达了谭嗣同怎样的感情?
贼:反对变法的顽固派。
无力回天:变法得不到支持,最终失败。
感情:为天下百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自己信
仰而死,死得其所,表达了他不畏牺牲的伟大爱国
情感。
重点突破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5、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挽救民族危亡,企图不触动封建根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①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②历史影响:
(1)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戊戌变法?有何意义?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革命
换我了
学习任务(三):维新图强梦难成——变法影响
维新时期的遗产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
知识拓展
1、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该事件是( )
A.创办强学会 B.百日维新 C.公车上书 D.创建兴中会
2、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己。”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3.如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如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变法(   )
A.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
C.失败的原因 D.带来的影响
C
B
C
课堂练习
教学板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过程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影响
作业布置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观点: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论述:戊戌变法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