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16:4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教学设计
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首诗的文体知识及文史、文化常识;背诵、默写课文中的名句、名段、名篇,增加文化积累。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并正确通畅地诵读(背诵要求篇目)三首诗。
3.能运用知人论世、因声求气等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艺术特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4.感受和初步理解古代诗文(唐朝阶段)所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审美素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基础上,具备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学习建议
《梦游天姥吟留别》篇幅较长,意象丰富,学习时,可用“意境分析法”,借助朗读和对诗歌内容、主旨、语言、写作技巧等的分析,调动自身的情绪情感,沉浸到作品中去,在冥想中体验原文内在的艺术想象世界,理解诗人浓墨重彩地描绘梦境的用意。
古诗既有文字层面的含义,又有声音层面的含义,两者结合,才能理解其思想情感内涵。诗歌学习在从字义入手进行知识性解读、情感类赏析的同时,可以着重感悟声韵中的“言外之意”,通过感受声韵的流动体悟诗人情感,深刻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通过学习《登高》的诗律特点,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人的毕生艰苦追求而不遇的悲壮,有利于规范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审美思维品质,提高诗歌 鉴赏能力,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
《琵琶行(并序)》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尤其对音乐的描绘,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仔细阅读诗前的小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学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着重欣赏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课前研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根据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在课本上随文标注出生(难)字词的读音,朗读本诗,并疏通文意。
2.完成知识小测,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①字音: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木屐、殷岩泉、颤栗、訇然、门扉、霓虹、悸、嗟叹、暝
②字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3.利用网络搜索关键词“李白”,重温与李白相关的基本文学常识,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李白生平简历、代表作品、作品特点、文学地位,本诗写作背景。
《登高》
1.回忆你所知道的杜甫生平及代表作、经典名句,完成“老杜知多少”文学常识填空。
老杜知多少
杜甫从小学习儒家文化,具有 ① 的远大志向。《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途中所作。一句 ② ,表现出诗人勇于登攀,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杜甫在长安求取功名期间,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底层人民的艰辛,写了 ③ 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深刻认识到了 ④ 这一悲惨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爆发,面对混乱的长安,杜甫写出了 ⑤ 等具有浓烈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杜甫潜逃凤翔,在被贬华州的路上,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感慨万千,创作了 ⑥ 。
在成都住草堂期间,杜甫依然心怀天下,发出 ⑦ 的感慨,表达出博大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在剑门外漂泊了十个年头,当他听到官军收复了蓟北的消息后,写下了 ⑧ ,被称为杜甫 ⑨ 。57岁时,老病缠身的杜甫凭着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立志有所作为,踏上了回乡的路途,最终却被迫在船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至生命之舟的停摆。
杜甫是伟大的 ⑩ 主义诗人,被称为 。他的诗被誉为 。
2.《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近体诗的格律知识》,运用平仄符号将《登高》的格律标记出来,感受格律诗的语言特点。(注:《登高》中的入声字分别是: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
近体诗的格律知识
在学诗的格律知识之前,先要知道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
第二声,阳平;
第三声,上声;
第四声,去声。
而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反推古汉语中的平仄,有一个口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
意思是,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三声四声就是古汉语中的仄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把它单独挑出来,归为仄声。
明白了古汉语的平仄声调后,我们来看近体诗格律的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齐言。近体诗如果是一句五个字,那么,每句都应该是五个字;如果是一句七个字,每一句都应该是七个字。整整齐齐,就叫齐言。
第二,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换韵。
第三,除首尾联外,一律对仗。对仗就是在对偶的基础上,二四六偶位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要相反。近体诗的第一联、最后一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是中间的所有联都要对仗。
第四,平仄格律。平仄格律有四个要求,以七律为例。
首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句诗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是平还是仄不重要,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是平还是仄则非常重要。
其次,一句之中,平仄相间。意思是二四六字的平和仄要间隔开。假如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一句的第四个字必须是仄声,第一句的第六个字必须是平声,构成“平-仄-平”。
再次,一联之中,同联相对。意思是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就是仄声,第二句的第四个字就是平声,第二句的第六个字就是仄声,构成“仄-平-仄”。
最后,邻联之间,平仄相粘。比如,第二句和第三句,它们挨着,但不在同一联,就叫邻联。所谓相粘,就是平仄是一样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构成“仄-平-仄”,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也构成“仄-平-仄”。整首诗后面的邻联,以此类推。
此外,一首七言律诗,第二、四、六、八句的第七个字都是韵字,押平声韵。一、三、五、七句的第七个字是仄声,但第一句的第七个字比较特殊,也可以是平声。如果它是平声,必须押韵。
3.根据课下注释,在反复朗读中自主疏通本诗大意,利用网络,进一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1.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②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③《兵车行》《丽人行》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⑤《月夜》《春望》⑥“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⑨“生平第一快诗”⑩现实 “诗圣” “诗史”
二、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音读
1.情境导入
2.预学反馈
反馈课前测试错误率较高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展示优秀思维导图,学生介绍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3.诵读本诗
要求:读出节奏
要点:“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的感情、思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本诗中,诗人感情起伏奔放,变化多姿,因而诗的句式也相应多变,押韵也自由灵活,内容和形式达到有机的统一。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
本诗五字句多为“三二”式,如“海客/谈瀛洲”。六字句多为“一二三”式,如“忽/魂悸/以魄动”。七字句多为“四三”式,如“云霞明灭/或可睹”。带“兮”字句,多在“兮”后停顿,且“兮”要拖长音节。此外,全诗换韵共11次,分别押“ou”“u”“eng”“ue”“i”“ing”“uan”“ai”“ia”“ui”“an”韵,诵读的时候,韵字要拖长。
4.梳理层次
诗歌每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梦因:海客……东南倾
梦境:我欲……列如麻
梦醒:忽魂……之烟霞
感悟:世间……开心颜
活动二:意读
环节一、品梦因
1.思考
明代王思任《天姥》节选:“天姥(比之于天台),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可见真正的天姥山与天台山相比,只能算是儿孙辈中的一个小山丘。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天姥山?
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飘逸浪漫的笔墨源自豪放胸襟。
2.诵读第1段
要点: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这里诗人想告诉读者的是,他有求仙的愿望,并认为海上寻仙难以实现,而高山寻仙倒有可能。据此,前两句要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色调。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为下文述梦游经历张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
环节二、赏梦境
诵读第2段
以梦中的一系列意境为关键词,解读诗人的情感。
要点:开头两句应轻出,唯“飞”字应稍重。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下面忽然夹用五言,这四句亦应读得轻快。“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接下去四句五言更是表现出诗人轻松欢愉心情。“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该快读的速度,两字一顿以表现紧张而急迫的心情;七字句(“青冥”两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个九字句,用了三个虚词,节奏是舒缓的,用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
活动三:情读
1.探究
诗人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又或者是 ?请结合诗句及背景资料,表达你的看法。
要点: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理想之梦。李白游天姥的经过极具浪漫色彩:明月相伴,著谢公展,登青云梯……如此种种,是现实中的李白所无法拥有的。途中所见所闻,是那样自然放纵,可谓是天马行空,大自然的神秘和神奇尽显眼前。“轰隆”一声,地裂山崩,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一望无际的天空“青冥浩荡”,日月照耀下的金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从天而降的仙人们“霓为衣”“风为马”。诗人以“虎鼓瑟”这 一细节,引发读者的想象——盛会是幸福、欢乐的,与会者是那样的和谐、融洽,他们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畅饮,完全是人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作者用楚辞中“云之君”来代指众多的聚会者。“列如麻”这一比喻,既写出了“仙之人”多又无序,又写出了他们自由地组合,没有身份地位的尊卑。这正是李白理想中的那种“天人清且安”的世界。然而,这天人同乐的聚会又是一次“无我”之境,诗人与仙人无缘,好生可叹!而让人暂时得以解脱的好梦难长,诗人只能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悲慨。
恐怖的梦。诗人笔下的情景令人恐怖:地暗夭昏,乌云密布,雾气水汽扑朔迷离,“熊咀龙吟”在山石、泉水久久回荡、甚至让深林、峰峦战栗……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多么的阴森恐怖。诗人梦醒之后“长嗟”不已,恰也说明了梦的灰色。作者神往的梦游不但没有让他尽情地去领略天姥山那神秘的无限风光,感受到的反而是孤独寂寞和恐怖。这看似美轮美奂的洞天仙境与唐王朝腐朽堕落、纸醉金迷宫廷生活如出一辙,同样是杀机四伏,险象环生。诗人被惊得“魂悸、魄动”,醒后仍然心有余悸,不禁仰天“长嗟”!
折射现实之梦。古人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神往——梦游——长嗟”的天姥山之行,与李白欲“欲上青天揽明月”那种对建功立业向往到得意殿前到被赐金放还的经历何其相似。李白巧妙地运用比兴、言志的手法,借助游仙之酒杯,浇自已失意之块垒,将理想幻灭后郁积千胸的失望和愤激之情倾吐了出来。
2.通过解梦,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要点:消极避世、寄情山水的李白,傲岸不屈的李白,豪放不羁的李白,追求自由的李白,无奈、愤激的李白……
教师引导: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在积极入世遭受挫折时,不乏隐逸山野、访仙求道、皈依佛门者,也不乏依附权贵、摇尾乞怜,以求取功名利禄者。慨叹“人生无常”,寄情山水也许有几分消极色彩;但更重要的是,李白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千百年来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悲,树起了一座封建士人所特有的精神丰碑!
3.诵读第3段
要点:
诗末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这是诗人特意安排的。这个有如口语的九字句,正好表现了诗人毅然绝然的坚决情态,如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显然不如原句顿挫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能高屋建瓴之势,这样来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2.预学《登高》。
第二课时
预学反馈
1.围绕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近体诗格律等基础知识,教师点评学生课前的预学作业,查漏补缺。
2.学生朗读本诗,读准字音。
要点:读准韵脚
诗词中的韵字因为古今音的变化而不押韵时,要叶韵。(叶韵,也叫“谐韵”,有些韵字如果用普通话中的读音,会与诗词的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本诗中的“回”“杯”,可读成“huái”“puāi(中古音)”。
活动一:音读,感知诗韵
1.教师出示《登高》前两联随文标注的吟诵符号:
说明:横代表平声,“_”表示“短平”,近体诗一三(五)字之平声字;“__”表示“中平”,近体诗二四(六)字之平声字;“___”表示“长平”,平声韵字。竖代表仄声,“|”表示近体诗词上声、去声字;“!”表示入声字。
2.听读
听示范诵读(音频来源:喜马拉雅听,徐健顺诵《登高》【唐】普通话诵读),思考:吟诵符号的长短、高低,与什么有关?
明确:读音的长短、高低。
3.跟读
听示范诵读并跟读,找出读音长短高低的规律。
明确读法要点:
入短韵长,即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
平长仄短,即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平低仄高,即平声字读低,仄声字读高。
活动二:意读,涵泳入境
知识支架:
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读法,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近体诗的读法,依托平仄格律所体现的声音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平声之低长往往有延展之意,仄声之高短往往有强调之意。
入声也是仄声,也有强调之意,但入声之短促,往往更有决绝、痛苦、快速、轻灵之意。需要注意的是,平声之低长,不是所有的平声字都低长,是指二四六位置的平声字。同样,仄声之高短,是指二四六位置的仄声字。
1.教师涵咏示范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短音,有强调之意,夔州三峡口以风大闻名,秋天的肃杀扑面而来。“天高”是长音,表示延展,有天地空阔之感,更显急风的猛烈。“猿啸”高短音,强调猿声,夔州向以多猿著称,“哀”是长音,表示延展,表明峡中不断传来猿的长啸声,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清”是长音,读来有延展之感,“渚清”言江上的沙洲一大片凄清,空空荡荡。“白”,入声字,短音,“沙白”,突出沙滩空无所有。“飞回”低平,展现飞鸟低空回环盘旋,无处停息,孤独无依之状。
2.学生涵咏会意
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诵读中,你品出了什么?
要点:
“落木”是一个意象,是这一句的高短音。表示强调。在汉诗意象系统中,木叶的凋零飘落,蕴含分离之伤、羁旅之悲,以及生命衰亡的痛苦之情。“无边”“萧萧”两个长音,将这种悲苦的情感持续延展。
“长江”是一个“江水”意象,在句中是长音,表示延展。在汉诗意象系统中,江水的奔腾不息,含有宇宙天地永恒的象征意蕴。“来”长音,有江水绵延不绝之意,“不尽”“滚滚”两个高短音,强化了江水的永无穷尽之感。
活动三:情读,因声求气
1.问题引导
律诗常见的结构为“起承转合”,“转”往往是在颔联的基础上进行语意宕转,为尾联蓄势。那么,在本诗的“转”上,诗歌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前两联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写诗人登高所感。
2.小组探究
为《登高》后两联随文标注吟诵符号,小组间进行诵读展示,解读诗人“悲”情的内涵。
明确:
颈联十四字含“八悲”,他乡作客,可悲者一;常作客,可悲者二;在万里之遥的他乡作客,可悲者三;作客之时又逢萧瑟的秋天,可悲者四;诗人年近暮年,却一事无成,可悲者五;登高台,可悲者六;亲朋生离死别,独自登台,可悲者七;年近暮年身患疾病,可悲者八。
尾联中的“新停”,课下注释认为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据考证,杜甫晚年并没有戒酒。“停”应为“亭”,“新亭”即新做的亭子。“新亭对泣”是典故。《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南渡以后,大批北方名士,经常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到建康西南郊区的新亭江边聚会。在一次宴饮中,众人因触景生情,怀念故乡而垂泪。王导站出来说道:“我们应该一起努力,辅佐皇室收复故土,怎能像囚犯一样相对而泣呢?”
此诗用“新亭”的典故,将个人之悲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古代儒士的精神,提升了整首诗的境界。
本诗后两联,蕴含了诗人的三重悲情:自然之悲、人生之悲、家国之悲。
活动四:美读,品赏诗风
知识支架:
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特色,那么,何谓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 一般认为,“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结合你对《登高》的理解,说说此诗如何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要点:沉郁
音韵节奏上,本诗用灰韵“ai”,“a”的开阔,是雄壮,“i”的细薄,最后归于压抑,雄壮和压抑在一起,形成沉郁的情感基调。
内容主题上,无论是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还是后两联写登高所感,诗人均将个体生命与时空交构,置于时间的无限绵延及空间的无边无际中,深沉的宇宙意识,强烈的时空感受,蕴涵其中。其次,诗人将对个体生命的慨叹纳入国家、黎民的视野,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从而具有了更为深沉的情感内涵。悲秋而不孱弱,悲中有壮。
诗题为登高,诗中为“登台”。登临高处在古代有两个主题走向,“登楼”主题,来自王粲的《登楼赋》,有相对固定的情感内涵,“登楼”是抒写忧愁的。另一个走向,是登山。登山来自孟子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山是言志的。“登台”是登亭台楼阁,表达忧愁。而诗题“登高”,由写作背景可知,杜甫登高处是巫峡的白帝城,在山上。此诗是“登山”和“登楼”主题的混合。登楼悲愁,登山豪放,因而整首诗的情感交织混杂,雄浑悲壮。
顿挫
音韵节奏上,本诗共31个平声字,25个仄声字,其中,10个入声字,入声字是短音,有顿挫凝滞之感,使得整首诗的音调声情,起伏叠变。
篇章结构上,前两联写景气魄宏大,第三联直截了当抒写个体“潦倒”命运,格调由深沉浑厚转向低沉,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给人“顿挫”之感。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2.诵读杜甫《登岳阳楼》,尝试从沉郁顿挫的角度加以鉴赏。
第三课时
音读
活动一:悦诗之韵
1.情境导入:以林海的《琵琶语》作背景音乐,课件滚动播放明代郭诩的《琵琶行图轴》。
2.反馈课前测试错误率较高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3.交流本诗节奏、用韵的特点及作用。
要点:
(1)多用仄声韵,入声居多,营造凄凉、压抑的情感基调。
(2)虽频繁换韵,但平仄韵相间,韵脚清晰,形成回环复沓的效果。
(3)“弦弦” “声声”等叠音词和“幽咽” “间关”等双声叠韵词增加诗句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全班齐读,感受诗作音韵美。
意读
活动二:诗序对读
1.读“序”
①知人论世:自读序言,白居易在什么情况下写作本诗?
要点: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②情节梳理:以《琵琶行》“序”为依据,各小组用四字短语梳理“序”的情节,组间交流,理出情节脉络:
“序”的脉络:左迁司马——江头送客——闻京都声——问答身世——弹奏琵琶——自言身世——感言伤已——赠以长句。
2.读“诗”
问题探究:在“序”的情节基础上,各小组根据《琵琶行》“诗”的内容,整理“诗”的情节脉络,思考“序”和“诗”情节的差异。组间交流,理出要点:
“诗”的脉络:江头送客——闻水上声——暗问邀见——弹奏琵琶——自言身世——感言伤已——赠以长句。
“诗”与“序”情节的差异:“弹奏琵琶”前,“诗”没有交代自身和琵琶女的身世信息。“弹奏琵琶”是“诗”和“序”情节差异的关节点。
活动三:品琵琶乐
1.观看濮存昕《琵琶行》诵读视频,结合视频中琵琶演奏家的同步配乐,关注名家诵读过程中,语气语调轻重缓急的变化并跟读,体会音乐意象的特点。
2.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进行诵读展示,交流品读心得。
要点:
①转轴拨弦三两声……初为《霓裳》后《六幺》:语速低沉、缓慢。转、拨、低眉、拢、捻、抹、挑等一系列动作,“掩抑”而“轻慢”。
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调轻快有力。急雨,比喻乐曲繁音促节;私语,比喻乐曲细碎绵密;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高低音调错落有致,清脆悦耳。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语速由流畅转为缓慢间断。花底莺语,比喻乐曲宛转流动;冰下泉流,比喻乐曲阻遏不畅。
④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语调上扬,语速加快。“银瓶” “铁骑”两句,比喻乐声骤然响起;裂帛比喻乐声短促响亮。
四段琵琶曲旋律:低沉抑郁——清脆流畅——幽咽若凝——高亢激越。
3.总结本诗音乐描摹的特色。
要点:多方设喻,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描摹音乐部分。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你听出琵琶乐中的“幽愁暗恨”了吗?请以个人所在小组的探读片段为依据,结合琵琶女自言身世部分,写一写琵琶女弹奏时的所思所想,寻找合适的音乐,配乐诵读,分享交流(可将录制好的音频上传qq等小组学习群)。
小组1探读片段:转轴拨弦三两声……初为《霓裳》后《六幺》。
小组2探读片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小组3探读片段: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组4探读片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3.思考:如何理解“诗”“序”在“弹奏琵琶”情节安排上的差异?
第四课时
情读
活动四:探琵琶语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你听出琵琶乐中的“幽愁暗恨”了吗?
1.各小组组内推选上一课课后作业中的优胜作品,依次进行配乐诵读分享。
要点:
“转轴拨弦三两声……初为《霓裳》后《六幺》”是前奏曲,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欢快曲,强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对往昔年轻岁月的美好回忆。
“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沉思曲,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悲愤曲,渴望爱情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
2.总结本诗叙事抒情的艺术特色
要点:以声传情,声情交融,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相融合。
活动五:解青衫泪
音乐本于情,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听懂了乐中情。擅长绘画的你,能感应到诗画语中的青衫泪吗?
1.分配任务至各小组:
小组1解读诗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小组2解读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组3解读诗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小组4解读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要求:根据诗句内容,简要画出江月图,思考同样的景物元素,呈现在特定画面中的构图和色调,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2.各小组依次解读景中情,组间交流展示。
参考:
一轮凄惨月、一段幽怨曲、一件冷落事、一处独居所,四个场景,无不含“泣”。
一轮凄惨月:“茫茫江水”是主景,“月”是次景,色调惨白,构成了一幅“浩渺凄凉”的画面。“江水”平面状由近及远延伸,随之延伸的是诗人深沉的目光,失落于无穷无尽的江水:回忆往昔种种,已随“江水”而去,遥想别后人生,前路茫茫无措。透露出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彷徨、苦闷。
一段幽怨曲:“月”是主景,“江水”是次景,色调上,江水清澈,明月相映。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描摹出诗人那出神的眼睛,沉浸在琵琶女曲调的幽愁暗恨中,也沉浸在自身被贬的幽愁暗恨中。
一件冷落事:呈同心圆构图。由内向外依次环绕着凄清的“空船”、冷寂的月光、寒冷的“江水”。“船”是暗色调,“月明”“江水寒”是冷色调。环绕的布局围困着空船上的琵琶女,而诗人无故被贬,得不到皇帝知遇,两者在情感上有共同的契合点,满怀被抛弃、没有知音赏识的孤独感。
一处独居所:“春江花朝秋月夜”是远景,“黄芦苦竹”之所、独居之人是近景,色调上两者形成明暗对比,繁华与美好远离了诗人,“独倾”的酒杯,尽显诗人的抑郁怅惘之情。
3.总结本诗叙事抒情的艺术特色
要点:依情造景,因境传情,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
美读
活动六:悟沦落意
1.思考
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江州司马,身份悬殊的“沦落人”,如何走向情感的共鸣?
要点:一段琵琶语,“别有幽愁暗恨生”,诗人因琵琶而“叹息”,琵琶女因琵琶而“沉吟”,诗人因琵琶女身世“重唧唧”,将贬谪之恨托出,琵琶女因“感我此言”而“良久立”,继而“却坐促弦弦转急”,终至“江州司马青衫湿”。
2.结合预学作业,理解“诗”“序”在“弹奏琵琶”情节安排上的差异。
要点:“序”的作用主要是交代情节,说明写作动机。而“诗”的魅力,在于琵琶曲一步步推进了人物的情感对话与交流,诗缘情,叙事诗的内容本质是抒情。
3.观看微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观。
要点: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以感情为根本)、华声(以声韵为花朵)、苗言(以语言为苗叶)、实义(以思想为果实)。用树比喻诗中各要素的功能,强调了内容情感是诗歌的根本,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他与元稹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便是对以上主张的创作实践。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进步意义。
4.后世评论白居易诗歌成就最常见的两句评语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结合你对本诗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理解,思考:为什么“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给我们什么启发?
教师总结提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所以被广为传诵,打动人心之处,在于那超越身份地位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在于一颗俯察生活、走进大众心灵的悲悯心。以这样的胸怀,去看待人生的兴衰变故,悲欢离合,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必修课。
6.深情诵读《琵琶行》“感言伤已”片段,感悟沦落意中的人文意蕴。
三、课后巩固
完成下一课研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