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4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4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22: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文言词汇,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词以及相关的课外咏月名句。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习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词句赏析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人的人生感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价值观。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名句以及课外咏月名句,理解诗歌大意。
2. 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诗人借咏月所表达的复杂人生感触,领悟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 赏析诗歌的语言、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品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月亮,高悬于夜空,洒下银辉,总是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用诗词歌赋来描绘月亮的美丽,寄托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他笔下的明月情怀。
(二)走近苏东坡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这首词的序言中提到“中秋”“兼怀子由”,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已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学习过程
3. 读月知味
初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理解词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提问重点词句的意思,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诵读技巧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重音、停顿、语调等诵读技巧,读出词的情感。
学生分组练习诵读,互相倾听和指导。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诵读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4. 问月悟情
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词中描写月亮的词句,如“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等,体会月亮在词中的象征意义。
赏析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问”,“高处不胜寒”中的“胜”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感悟情感
思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
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诗人的矛盾心理,探究诗人对“归去”的渴望和对“高处”的恐惧的原因。
品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体现的诗人的心境转变,感受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分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诗人对月亮的埋怨,体会诗人对亲人分离的痛苦和思念。
探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领悟诗人的豁达胸怀。
感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诗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情感升华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困惑、矛盾到最后的豁达、乐观。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升华。
5. 品月明理
思考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请结合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这首词的内涵,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思考问题。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引导
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从苏轼的乐观旷达中汲取力量,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师总结: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的态度,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苏轼一样,保持豁达的心胸,勇敢地面对挑战。
(四)拓展延伸
6. 对比阅读
教师出示其他咏月的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月亮的不同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这些诗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异同,深入理解咏月诗词的内涵。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 文化传承
教师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如团圆、思念、美好等,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五)作业布置
8. 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理课堂上积累的文言词汇和名句。
9. 提升作业:
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感受苏轼的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
以“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感受和思考。
八、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1. 读月知味
字音、节奏
词意理解
诵读技巧
2. 问月悟情
品味语言
感悟情感
3. 品月明理
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
4.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