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19: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品味课文语言,研习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了解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论证结构,体悟随笔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建构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至关重要的认识观;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0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掌握论证特色。
教学过程
01伴读,知人论世识文体
1.导入新课: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 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明辨是非,充实精神,变化气质。读书,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去哪里读书 德国作家黑塞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新的启迪;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对图书馆也有一 腔钟情,他的《上图书馆》,真切地道出了坐拥书城的体验。
2.魅力作家
⑴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本文的写作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⑵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王佐良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中美文学交流奖评委会委员和北京市翻译者曼谷会副会长。
主要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3.文体知识
这两篇文章都是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02自读,正本清源理轮廓
1.布置自读
自读两篇文章,画出重要字词,清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字词检测
●《读书:目的和前提》重要字词
⑴读音检测
⑵辨别字形:
⑶辨析词义
①教养·修养:“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一个富有_____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
任何的艺术______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渐锻炼和培养的。
②心智·心志:“心智”强调的是“智”,智慧。“心志”强调的是“志”,意志。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______成熟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不管家境如何,录取如何,磨砺______不可少。
⑷理解成语
①息息相通: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②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③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④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⑤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上图书馆》重要字词
⑴读音检测:
⑵辨别字形:
⑶辨析词义
①消磨·消耗:“消磨”指逐渐消耗,磨灭;也指消遣,打发时光,浪费时光。“消耗”指(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
我有更多的时间留在那个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拿一些破书来______光阴。
一夜晚的烟酒和激动______了她不少的精神。
②钟情·衷情: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多指爱情)。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______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究竟是什么鸟在那树林里,唱着,唱着,唱着,好像在叫唤什么,好像在诉说什么,下雨了也不停,对山野倾诉_______。
⑷理解成语
①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②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③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④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⑤引人人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作品特别吸引人。
⑥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⑦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⑧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而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归纳概括
⑴《读书:目的和前提》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第一段的作用:①在内容上,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无功利无目的。②在结构上,引出下文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
⑵《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是怎样论述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问题的
提示: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
⑶《读书:目的和前提》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试着归纳全文的主旨。
提示:
第一部分(1、2段)明确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第二部分(3-5段)阐述读书的前提。
第三部分(6-7段)我的读书历程。
第四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主旨: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⑷《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提示: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⑸《上图书馆》的结构安排是怎样的?
提示: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⑹归纳《上图书馆》的主旨
提示: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03研读,构建任务学习群
1. 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
●《读书:目的和前提》重要句子鉴赏示例。
⑴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提示: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⑵《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赫尔曼·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 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⑶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提示: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⑷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上图书馆》重要句子鉴赏示例。
⑴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提示: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⑵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提示: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⑶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提示: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⑷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提示: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小结: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2. 探究文本内容
⑴本课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提示:黑塞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对书籍内容的领悟来写自己对阅读的选择的。在少年时代,黑塞先是把显得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因为这两部书的吸引,黑塞开始阅读之前几乎看不懂的书,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又过了若干年,黑塞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阅读中国古典作品的译本,如“中国丛书”(《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还有中国的抒情诗和中国通俗小说。
而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⑵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⑶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提示:①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②原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⑷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提示: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3.以《上图书馆》为例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问题: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提示: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 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04拓读,践行任务学习群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涉及读书的问题,而读书能获取知识,这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字左右。
提示:文段要写出上图书馆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看书是文段的重点,而“难忘”要突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