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20:5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之
登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里各选入他们的一首经典诗作。这几首诗体式不同,抒发的情感和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诵读时要细加体会。
《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
学习时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鹤林玉露》),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
学习提示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作者简介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四岁以前)《望岳》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四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春望》、“三吏”、“三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
1、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这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诗风浪漫豪放,与盛唐气象合拍。
2、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一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寄家鄜[fū]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写下《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留下了反映“安史之乱”的第一手最珍贵的资料,进入他一生中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密切注视时局发展,及时反映重大事件。次年冒险逃出长安,到陕西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任左拾遗(从八品上),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后终因房琯事件牵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作品,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去秦州,从此远离朝廷,走上与人民接近的路。是年末,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其间因军阀混战避难至梓州、阆州等地。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56岁),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古人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本诗作于767年重阳节。时杜甫56岁,寓居长江边的夔州,且身患重病,为排遣郁闷,他抱病登临山顶。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江水东逝,孤鸟盘旋,猿鸣或闻。老人百感千愁顿时涌上心头。
民间习俗
标题解析
解 题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登 高
杜甫
经典朗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水中的小洲
沙:江边沙滩
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风吹落叶的声音
指远离故乡
长期漂泊他乡
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极恨,极其遗憾。
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近停止
深情演唱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清沙滩白鸟儿回旋。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写 景
抒 情
课文赏析
《登高》是《九日五首》中的一首,只因写得格外成功,远胜其余四首,故尔为编诗者独立出来。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诗歌咏物抒情,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 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前两联写景,诗人以悲凉的秋景、深沉的感受、凝重的语言,表现这悲秋意境。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后两联述怀,诗人将万千愁思发诸笔端,沉郁顿挫,既有身世潦倒之情,又赋伤时忧国之意。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颈联“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胡应麟《诗薮》)。
本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全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因此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诗薮》)的盛誉。
问题探究
1、《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 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悲: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情。
独:诗人长期漂泊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心中的忧思。全诗先用苍凉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萧瑟图画,以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和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是千百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接着又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露出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触景生情,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颈联情景交融,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主题表达得既深且广,更见构思的精巧。尾联分承五、六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2、诗中所悲,远不止季节之秋。你从诗中读出了“悲秋”的哪些含义呢?
①悲自然飘零之秋
对眼前所见苍茫辽远、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象的悲叹。
②悲个人遭际之秋
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③悲国运衰落之秋
对国家现实多灾多难的忧愁,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3、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5、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6、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7、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中,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主 题
写作特色
1. 情景交融,气象阔大
情景交融: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情与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壮丽,更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感慨。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饱满。
气象阔大:诗中描绘的景物如天高、风急、猿啸、鸟飞、落木、长江等,都呈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这种气象阔大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秋天的广阔与深远,也反映了诗人胸怀的博大与高远。
2. 笔法灵活,行文富于变化
笔法灵活:全诗在写景与抒情上笔法多变,既有直接的描绘,也有间接的暗示;既有静态的刻画,也有动态的展现。如“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通过“风急”、“天高”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而“猿啸哀”则通过声音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凄清之感。这种笔法灵活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行文富于变化:全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每两句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首联与颔联主要写景,但角度不同;颈联与尾联主要抒情,但情感逐渐加深。这种行文上的变化,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3. 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以“沉郁顿挫”著称,《登高》也不例外。诗中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这些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节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身世飘零的感慨,又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悲哀。这种情感的深沉与浓郁,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含蓄深沉: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意象的营造来暗示和象征。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通过“繁霜鬓”和“停浊酒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体验和无奈接受。这种含蓄深沉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 景
首联
颔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抒 情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肃杀萧瑟
飘泊孤苦
忧愤苦闷
忧国忧民,伤时叹己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此两联(按指“无边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已去成都分晓。旧以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当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长江滚滚,必临大江耳。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蓝天庄》为律师绝唱,何耶?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明代张綖《杜工部诗通》:少陵诗有二派。一派立论宏阔,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其流为宋诗,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一派造语富丽,如“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及“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等作,其流为元诗,本朝杨孟诸公祖之。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杨诚斋曰: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刘会孟曰:三、四句自雄畅,结复郑重。
课堂练习
1、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2、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参考)
情境式默写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10.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
1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1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13.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拓展延伸
1、咏秋诗句选:
①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②晋代陶潜: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③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④元代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⑤唐代王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⑥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⑦陈毅: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
2、杜甫的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八首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秋兴八首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秋兴八首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秋兴八首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秋兴八首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3、“三吏三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