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7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27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8 16:23:12

文档简介

教学主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 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 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 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 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 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初中语文中的《论语十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又如: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第一节第一目“礼 乐文明的确立 ”中的“百家争鸣”中已学习了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 的。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 节课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文字史料等手段,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新课讲授过程中运用文字史料、图片等,给学生搭建 思考、讨论问题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以培养学生阅读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 多媒体等不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到革命者优秀的品质和闪光点,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确立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有人说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只要读懂这本书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半部论语治天下”展示《论语》书影由《论语》导入百家争鸣。
?
观看PPT演示文稿
PPT演示文稿
讲授
(一)学生活动解决诸子百家的代表思想
?1、儒家思想???两组共同解决儒家思想
活动一:孔子的思想(3分钟)
学生查阅孔子的教育思想然后提问,孔子还有那些教育思想?学生设计问题:孔子删定的六经是?
教师过渡:孔子创建儒家学说,经后世先贤哲人传承,成为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给每个中国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那请战国孔子思想的继承人上来吧!?
活动二:孟子、荀子的思想(4分钟)
学生查阅资料提出儒家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让后讨论!学生设计问题:孟子和荀子的代表著作?
教师过渡:外国人的眼中,我们中国人得志的时候是积极有为儒家,失意落魄时候便是寄情于山水的道家。那道家思想是什么样子的?
2、道家思想
活动三:道家学派的思想(6分钟)
学生查阅资料提问道家思想是否对当今社会和环境问题有启迪?学生设计的游戏:用实际例子来阐发道家思想。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辨证思想生活化和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和发言。有无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教师解释:有用有用?但是无用乃大用呢。以一种辩证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教师过渡:“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那同学们倡导“以德治国”和恢复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哪家的学说呢?中国历朝统治者外用儒家学说治国,实质则信奉权术和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那法家思想为何深受统治者衷爱呢?
3、法家思想
活动四:法家思想(3分钟)
学生设计活动:道教和法家的代表著作?
4、墨家思想
活动五:墨家思想(2分钟)
(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的历史意义(3分钟)
教师语:这些思想巨匠在纷争战乱的时代,为了共同的理想,救人民于血雨腥风之中,奔走各国之间,阐述自己救国救民思想,相互辩驳,相互吸收,形成了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局面?请下一位组阐述其意义!
活动六: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中国有什么意义??
(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阅读材料和阅读教材归纳原因】(10分钟)
教师过渡:?我们学习历史是解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分析“百家争鸣”从哪里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材料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
尽量将其内容进行合理整和。充分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图片和地图的能力,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小结。
PPT展示图片及问题等。
小结
????铁器和牛耕的普及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分封制解体,陷入春秋诸侯混战的局面。一位学者曾说:“人类的未来寄希望于一些终于懂得生命的意义,并担负起全部生命责任的人”。先贤们面临时局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民,本着对生命尊重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创立以?“仁”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讲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信奉法治、秩序的法家思想和兼爱的墨家思想等,避免人民再次陷入战乱之苦,从而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命运,铸就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让我们本着“慈爱”的心,尊重和珍惜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而奋斗吧。给古老的华夏文化赋予时代的内涵,让他重新焕发生机,再造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成为我们祖国昌盛和我们幸福生活的智慧和精神源泉吧。
?
进行学习评价
用PPT演示文稿演示知识体系绘制。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具体教学特色如下:???
1、采用情景设置,引导学生有效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取知识。?
2、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的整合。使网络和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3、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尽量使学生在老师有效的策略激发下自主探究,培养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件27张PPT。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络人才;(2)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2 . 主要流派道家: 老子 庄子儒家 : 孔子 孟子 荀子墨家: 墨子法家: 商鞅 韩非子 李斯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将人从神秘和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1、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1、孔子的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2)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C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主要贡献: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②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 孟 子、荀子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孟子的思想思想主张:“亚圣”(2) 荀子的思想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三、道家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老子:生平介绍2. 庄子的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 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四、法家(2)评价: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2)主张:(1)代表人物:墨翟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五、墨家课堂小结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BC1.孔子生活的时代是
A.春秋初期 B.春秋末期
C.战国时期 D.战国末期
5.孔子的经历有
①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②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
③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
④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接近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王夫之B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A2、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讨论: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1.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2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3 .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关爱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4.对人的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