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单元 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1·台州期末)快过年了,在仙居下列传统年味中,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捣年糕 B.挂彩灯 C.做糖人 D.燃放烟花
【答案】D
【解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ABC.捣年糕、挂彩灯、做糖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D.燃放烟花,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2.(2021·温州期末)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
A.吸热熔化 B.吸水潮解 C.与CO2反应 D.受热分解
【答案】B
【解析】
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浆糊”状态,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具有潮解的性质,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溶解到水分中,故选B。
3.(2022·杭州中考)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A、①中稀盐酸和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若饱和石灰水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过量,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碱性,故A不符合题意;
B、②中稀硫酸和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钙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若饱和石灰水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过量,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碱性,故B不符合题意;
C、③中试管内的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向其中加入饱和石灰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故C符合题意;
D、④中试管内的氯化铁溶液呈酸性,加入石灰水,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若饱和石灰水和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过量,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碱性,故D不符合题意。
4.(2021·杭州市富阳区二模)如图所示,在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穴1、4溶液变为蓝色 B.孔穴2、5溶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H+
C.孔穴3是空白对照实验 D.孔穴6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钠属于碱
【答案】D
【解析】
A、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A正确。
B、含有氢离子的溶液是酸性溶液,酸性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孔穴2、5溶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H+,故B正确。
C、孔穴3是空白对照实验,故C正确。
D、孔穴6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钠是碱性溶液,但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不属于碱,故D错误。
5.(2021·舟山期末)某同学在学习了物质的化的现律后,绘制了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制取ZnSO4的思维导图,其中所选的物质错误的是( )
A.①-Zn B.②-ZnCl2 C.③-H2SO4 D.④-Zn(OH)2
【答案】B
【解析】
A、锌与硫酸亚铁、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可生成硫酸锌,不符合题意;
B、氯化锌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锌和盐酸盐,不可能生成硫酸锌,符合题意;
C、硫酸与氧化锌反应可生成硫酸锌,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锌与硫酸反应可生成硫酸锌,不符合题意。
6.(2021·台州期中)将稀HCl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都属于化学变化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AB、根据甲图可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水和氯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稀盐酸和氯化钠混合后,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故A、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原来成碱性,滴入稀盐酸后,二者完全反应,反应后成中性。氯化钠溶液原来呈中性,滴入稀盐酸后呈酸性,故C错误。
D、酸碱中和的实质就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水,故D正确。
7.(2021·绍兴期末)“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A错误;
B.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B正确;
C.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C错误;
D.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D错误。
8.(2021·杭州市上城区二模)有关图中酸碱反应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先变小后变大
B.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红色
C.溶液温度上升时,说明反应放热
D.溶液呈无色时,溶质一定是氯化钠
【答案】C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溶液的pH>7,稀盐酸呈酸性,溶液的pH<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最终溶液呈酸性,溶液的pH<7,即溶液的pH一直在减小,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稀盐酸呈酸性,酚酞试液遇到稀盐酸不变色,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最终溶液呈无色,即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无色,选项错误;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溶液温度上升时,说明反应放热,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稀盐酸呈酸性,酚酞试液遇到稀盐酸不变色,则溶液呈无色时,溶质一定含氯化钠,还可能含有盐酸,选项错误。
9.(2022·衢州期中)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
A.FeCl3、Na2SO4、NaCl B.CaCl2、Na2CO3、AgNO3
C.BaCl2、KNO3、KOH D.K2SO4、NaNO3、NH4Cl
【答案】D
【解析】
A.氯化铁溶液呈黄色,不是无色透明的,故A错误。
B.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碳酸银白色沉淀,故B错误。
C.pH=1的溶液呈酸性,能够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水,故C错误。
D.三种物质的溶液都没有颜色,且不能生成气体、沉淀或水,因此可以共存,故D正确。
10.(2022·绍兴中考)在做酸碱反应的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烧杯内相关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
A.B.C.D.
【答案】D
【解析】
A.随着反应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因为反应会生成水,所以水增加的速度先快后慢,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随着反应进行,氯化钠质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氯化钠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钠质量不断减小,当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质量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立即和氢氧化钠反应,一段时间内溶液中氯化氢质量是0,当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的氯化氢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11.(2022·温州中考)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氯离子有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能与二氧化硫反应,故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12.(2022·绍兴期末)将下列组合物质中的液体分别滴加到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发现小气球都可以鼓起来,小气球鼓起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①镁和稀硫酸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 ③氢氧化钠和水 ④碳酸钠和稀硝酸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①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氢氧化钠能够溶于水形成溶液,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④碳酸钠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3.(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科学试题)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猪肝中的铁元素”,进行了以下实验:选用新鲜猪肝,如图操作I将猪肝中的铁转化为铁离子,再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离子
B.新鲜猪肝中的铁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
C.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属于溶液
D.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
【答案】D
【解析】
A、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元素,选项错误;
B、新鲜猪肝中的铁是以化合态形式(亚铁离子)存在的,选项错误;
C、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中有难溶性物质,属于悬浊液,选项错误;
D、因为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则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选项正确,故选D。
14.(2022·宁波一模)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2、Na2SO4、NaOH
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
【答案】C
【解析】
A、HCl、K2C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BaCl2、Na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NaOH、K2CO3、NaCl、Na2SO4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氢氧化钠、碳酸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正确;
D、HCl、NaNO3、H2SO4、KCl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错误。
15.(2020·温州中考)如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时,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时,溶液中有3种溶质
【答案】C
【解析】
A、由图可知,滴入液体前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随着液体的滴加,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终溶液的pH<7,呈酸性,所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7,呈碱性,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即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有剩余的盐酸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2种溶质,选项错误。
16.(2021·杭州市西湖区二模)一次化学课外活动中,小亮和小丽分别做了如图①②所示实验:反应结束后,两同学把废液倒入同一烧杯③中,观察到废液中的白色沉淀有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结束后Na2CO3一定有剩余
B.实验②结束后稀盐酸可能有剩余
C.实验③最终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和CaCl2
D.实验③最终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
【答案】D
【解析】
A、反应结束后,两同学把废液倒入同一烧杯③中,观察到废液中的白色沉淀有增多,说明实验①结束后CaCl2一定有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结束后,两同学把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最后观察到废液中仍有白色沉淀存在,该白色沉淀是碳酸钙,说明一定没有盐酸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实验③最终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CaCl2或碳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实验③最终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17.(2021·杭州市第十中学一模)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
①证明变质∶取少量溶液,滴加足量的盐酸,观察现象
②确定成分∶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③测定纯度∶取一定量溶液,加入浓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
④除去杂质∶取溶液,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
①证明变质即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根据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即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合理;
②确定成分即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存在,采取加入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此时滴加酚酞变红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不合理;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造成测量结果偏大,不合理;
④除去杂质即去除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钠,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时,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符合除杂的原则,合理。
18.(2022·宁波期末)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B.C.D.
【答案】D
【解析】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生成沉淀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直至氢氧化钡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B、加入稀硫酸前,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大于0,加入稀硫酸后,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增加的水的质量是稀硫酸中的水与反应生成的水,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稀硫酸,增加的水的质量只是稀硫酸中的水,水增加的幅度减小,选项正确;
C、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此阶段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零,当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稀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不断增加,选项正确;
D、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加入的稀硫酸过量后,溶液中不再有氢氧化钡,即氢氧化钡的质量为零,选项错误;
19.(2021·金华期中)小金在一次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形玻璃管,将U形玻璃管内的物质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滤液变为红色。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氯化钡一定过量
B.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滤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钠一定过量
C.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滤渣一定全部溶解
D.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一定会产生大量气泡
【答案】C
【解析】
A.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它可能是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也可能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故A错误;
B.无色酚酞试液滴入后呈红色,说明滤液呈碱性,可能是氢氧化钡、碳酸钠或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引起的,故B错误;
C.滤渣应该是碳酸钠和钡离子生成的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如果滤液中没有碳酸钠存在,那么就不会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气泡,故D错误。
20.(2021·温州期中)如图所示为小联构建的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物质的关系图,“—”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若甲为锌,乙、丙、丁分别是稀HCl、CuCl2溶液、KOH溶液中的任意一种,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乙可能是稀HCl B.丙一定是KOH溶液
C.丁一定是CuCl2溶液 D.丙不可能是稀HCl
【答案】C
【解析】
若甲为锌,甲不能和丙发生反应,故丙为氢氧化钾,乙和丁分别为稀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中的一种,故ABD正确,C错误。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15分)
21.(2021·杭州市拱墅区期末)如图所示为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加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的实验操作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表示的微粒是__(填写符号);
(2)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可行的操作是_______。
A.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
B.取样,滴加少量CuSO4溶液
C.取样,加入少量CaCO3粉末
D.取样,滴加少量Ba(NO3)2溶液
【答案】 Na+ AC
【解析】
(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其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个数比为2:1,所以甲表示的是钠离子,符号为Na+;
(2)利用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可证明反应后硫酸有剩余,故A正确;硫酸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无法证明硫酸有剩余,故B错误;碳酸钙与硫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证明硫酸有剩余,故C正确;硝酸钡与硫酸钠和硫酸都能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证明硫酸有剩余,故D错误;故填AC。
22.(2021·金华二模)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将实验后剩余的 Na2CO3、H2SO4、BaCl2和 NaOH四种无色溶液倒入同一大烧杯中,得悬浊液,将其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为了检验滤液所含的成分,小金同学将滤液分成两份,进行以下实验:
Ⅰ、向一份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Ⅱ、向另一份滤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 出现白色沉淀。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写出白色沉淀的所有组成可能是______。
(2)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答案】 BaSO4或BaCO3或BaSO4、BaCO3 NaOH、BaCl2
【解析】
(1)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也可能是氯化钡与硫酸根结合生成的硫酸钡沉淀或两种沉淀都存在。
(2)无色滤液中加入酚酞,变红,说明呈碱性,通二氧化碳,出现白色沉淀,因没有直接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说明一定含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则滤液中一定含氢氧化钠和氯化钡。
23.(2022·杭州中考)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将HCl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直至溶液的pH=7回答问题:
(1)和书的中子个数相差___________个。
(2)HCl气体通入NaOH溶液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____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
【答案】 2 ②
【解析】
(1)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个数相差37-35=2;
(2)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通入到NaOH溶液直至溶液的pH=7,反应前烧杯中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后有加入的氯离子和不变的钠离子以及生成的水分子,由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图,反应前后不变的是钠离子,所以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氢氧根离子,对应图中离子为②。
24.(2021·宁波中考)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则:(1)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2)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
【答案】 氯化钠() 氯化钡和碳酸钠(和)
【解析】
(1)白色粉末一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一定没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氯化钠。
(2)由分析可知,白色粉末的成分氯化钡和碳酸钠。
三、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
25.(2021·绍兴二模)如图所示是为了验证稀硫酸化学性质所做的三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最终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C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若要证明C实验所加的BaCl2溶液过量,小明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C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C实验所加BaCl2溶液过量。你认为该同学的做法对吗?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答案】 溶液呈蓝色 H2SO4+BaCl2=BaSO4↓+2HCl 错误,生成的HCl也能与AgNO3反应生成沉淀
【解析】
(1)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过量的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A实验最终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蓝。
(2)C实验中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 化学方程式为 H2SO4+BaCl2=BaSO4↓+2HCl。
(3)该同学判断错误,C实验中反应生成 HCl ,HCl 也能与 AgNO3反应生成沉淀 ,不能证明C实验所加BaCl2溶液过量。
26.(2022·台州中考)在研究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把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得到无色溶液A。无色溶液A中除了氯化钡还有什么?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猜想 可能还有盐酸 可能还有氢氧化钡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2~3颗锌粒,再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氯化铁溶液
实验现象 无气泡产生 有② 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 无色溶液A不含① 无色溶液A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钡
(1)请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2)该同学为了从无色溶液A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请你帮他写出合理的方法:___________。
【答案】 盐酸##HCl 红褐 加入适量(或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解析】
(1)①锌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在试管中加入2~3颗锌粒,再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无气泡产生,则说明无色溶液A不含盐酸。
②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氯化铁溶液,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氢氧化铁沉淀为红褐色沉淀。
(2)无色溶液A含有氢氧化钡,该同学为了从无色溶液A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要将氢氧化钡除去,氢氧化钡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故其合理方法为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27.(2022·湖州中考)小越在做“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小越猜想:除了这种可能性外,还可能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钙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钙和氯化钠,由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为了检验小越的猜想,小陈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答案】 排除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的干扰 正确
【解析】
(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与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排除碳酸钠的干扰;
(3)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说明沉淀不是碳酸钙,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沉淀是氢氧化钙,则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正确的。
28.(2022·金华中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Ⅰ、碳减排: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___________
A.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 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Ⅱ、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这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最重要途径;②利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2)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
(3)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①CaO+H2O=Ca(OH)2,②Ca(OH)2+Na2CO3=CaCO3↓+2NaOH。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要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___________
Ⅲ。碳转化:指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答案】 A NaOH、CaO 设: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为x。
x=10kg。
答: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为10kg。
【解析】
【详解】
(1)A、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不能减少空气的污染物的总量,故选项不能实现“碳减排”;
B、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减少燃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能实现“碳减排”;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能实现“碳减排”;
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能实现“碳减排”。
故选:A;
(2)该过程中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3)详见答案。
(
1
)第01单元 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1·台州期末)快过年了,在仙居下列传统年味中,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捣年糕 B.挂彩灯 C.做糖人 D.燃放烟花
2.(2021·温州期末)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
A.吸热熔化 B.吸水潮解 C.与CO2反应 D.受热分解
3.(2022·杭州中考)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1·杭州市富阳区二模)如图所示,在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穴1、4溶液变为蓝色 B.孔穴2、5溶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H+
C.孔穴3是空白对照实验 D.孔穴6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钠属于碱
5.(2021·舟山期末)某同学在学习了物质的化的现律后,绘制了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制取ZnSO4的思维导图,其中所选的物质错误的是( )
A.①-Zn B.②-ZnCl2 C.③-H2SO4 D.④-Zn(OH)2
6.(2021·台州期中)将稀HCl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都属于化学变化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7.(2021·绍兴期末)“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B. C. D.
8.(2021·杭州市上城区二模)有关图中酸碱反应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先变小后变大 B.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红色
C.溶液温度上升时,说明反应放热 D.溶液呈无色时,溶质一定是氯化钠
9.(2022·衢州期中)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
A.FeCl3、Na2SO4、NaCl B.CaCl2、Na2CO3、AgNO3
C.BaCl2、KNO3、KOH D.K2SO4、NaNO3、NH4Cl
10.(2022·绍兴中考)在做酸碱反应的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烧杯内相关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
A.B.C.D.
11.(2022·温州中考)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12.(2022·绍兴期末)将下列组合物质中的液体分别滴加到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发现小气球都可以鼓起来,小气球鼓起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①镁和稀硫酸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 ③氢氧化钠和水 ④碳酸钠和稀硝酸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科学试题)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猪肝中的铁元素”,进行了以下实验:选用新鲜猪肝,如图操作I将猪肝中的铁转化为铁离子,再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离子
B.新鲜猪肝中的铁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
C.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属于溶液
D.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
14.(2022·宁波一模)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2、Na2SO4、NaOH
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
15.(2020·温州中考)如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时,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时,溶液中有3种溶质
16.(2021·杭州市西湖区二模)一次化学课外活动中,小亮和小丽分别做了如图①②所示实验:反应结束后,两同学把废液倒入同一烧杯③中,观察到废液中的白色沉淀有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结束后Na2CO3一定有剩余 B.实验②结束后稀盐酸可能有剩余
C.实验③最终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和CaCl2 D.实验③最终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
17.(2021·杭州市第十中学一模)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
①证明变质∶取少量溶液,滴加足量的盐酸,观察现象
②确定成分∶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③测定纯度∶取一定量溶液,加入浓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
④除去杂质∶取溶液,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8.(2022·宁波期末)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B.C.D.
19.(2021·金华期中)小金在一次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形玻璃管,将U形玻璃管内的物质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滤液变为红色。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氯化钡一定过量
B.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滤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钠一定过量
C.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滤渣一定全部溶解
D.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一定会产生大量气泡
20.(2021·温州期中)如图所示为小联构建的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物质的关系图,“—”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若甲为锌,乙、丙、丁分别是稀HCl、CuCl2溶液、KOH溶液中的任意一种,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乙可能是稀HCl B.丙一定是KOH溶液
C.丁一定是CuCl2溶液 D.丙不可能是稀HCl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15分)
21.(2021·杭州市拱墅区期末)如图所示为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加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的实验操作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表示的微粒是__(填写符号);
(2)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可行的操作是_______。
A.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 B.取样,滴加少量CuSO4溶液
C.取样,加入少量CaCO3粉末 D.取样,滴加少量Ba(NO3)2溶液
22.(2021·金华二模)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将实验后剩余的 Na2CO3、H2SO4、BaCl2和 NaOH四种无色溶液倒入同一大烧杯中,得悬浊液,将其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为了检验滤液所含的成分,小金同学将滤液分成两份,进行以下实验:
Ⅰ、向一份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Ⅱ、向另一份滤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 出现白色沉淀。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写出白色沉淀的所有组成可能是______。
(2)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23.(2022·杭州中考)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将HCl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直至溶液的pH=7回答问题:
(1)和书的中子个数相差___________个。
(2)HCl气体通入NaOH溶液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____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
24.(2021·宁波中考)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则:(1)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2)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
三、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
25.(2021·绍兴二模)如图所示是为了验证稀硫酸化学性质所做的三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最终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C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若要证明C实验所加的BaCl2溶液过量,小明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C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C实验所加BaCl2溶液过量。你认为该同学的做法对吗?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6.(2022·台州中考)在研究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把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得到无色溶液A。无色溶液A中除了氯化钡还有什么?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猜想 可能还有盐酸 可能还有氢氧化钡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2~3颗锌粒,再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氯化铁溶液
实验现象 无气泡产生 有② 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 无色溶液A不含① 无色溶液A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钡
(1)请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2)该同学为了从无色溶液A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请你帮他写出合理的方法: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27.(2022·湖州中考)小越在做“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小越猜想:除了这种可能性外,还可能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钙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钙和氯化钠,由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为了检验小越的猜想,小陈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8.(2022·金华中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Ⅰ、碳减排: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___________
A.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 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Ⅱ、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这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最重要途径;②利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2)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
(3)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①CaO+H2O=Ca(OH)2,②Ca(OH)2+Na2CO3=CaCO3↓+2NaOH。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要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___________
Ⅲ。碳转化:指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