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新课标历史必修一 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人教新课标历史必修一 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8 18:54:30

文档简介

姓名
隋向东
单位
山东省乳山市金岭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主要讲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大变革和进步,同时也为下一个阶段的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
???? 本 课分三目内容,对辛亥革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第一目“武昌起义”,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起义爆发。第二目“中华民国成立”,介绍了辛亥革命的高 潮。第三目“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则重点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意义,即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除此之外,本节课还配有适量的插图和文字资料,有助于学生 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掌握。
二、学生分析
???? 辛 亥革命的史实,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学生比较陌生的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考虑到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 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储备,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并适当补充一定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整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识记辛亥革命的基本脉络;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熟记辛亥革命的成果和进程;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辩证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这节课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音频和微视频插入等技术展开这节课的学习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导入时,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和相关图片,以此进行知识的前后链接;讲授新课,借助多媒体展示史料、问题和提示,让学生自主落实,然后,有必要的话,再借助多媒体展示答案,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切实落实。在讲述辛亥革命过程和评价时分别加入音频和视频,增加课堂的历史气息。
借助点名系统抽查提问,增强课堂的活力和动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视频和图片
借助图片思考回顾,展示
多媒体课件
讲授背景
展示问题、史料
自主思考,小组探究
????? 多媒体课件
讲授过程
播放音频,展示问题
观看,思考,概括
音频插入
讲授意义
播放视频
观看,思考,分析
视频插入
巩固练习
抽查提问
思考,解答
点名系统
?课堂小结
引领构建知识网络
及情感提升?
交流本课学习心得?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教师扎实的学科积淀,这 是教学有效的前提;另一个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两点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倾向于在教师学科积淀上多下功夫,我一方面加强备课,充 分备课,理顺思路,尽可能的展示给同学准确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制作实用有针对性的实用课件,以此辅助教学。
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我主要是这样做:首先是讲透教材;其次是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在讲课中渗透学习方法;最后也是关键的,加强学生的落实督促。
课件30张PPT。13 辛 亥 革 命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金岭中学 隋向东单元线索回顾▲ 列强的武装侵略使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侵略史、屈辱史) 
▲ 中国人民面对列强奋起抵抗 ——(抗争史)
▲ 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政治民主不断探索
——(探索史)
第四单元 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国各阶级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派:维新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腐朽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革命胜利、赢得独立、重新崛起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艰难探索领导中国人民醒过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位伟人课程标准:
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学习目标:目标一:通过分析图片材料和结合课本,能够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爆发经过。
目标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并通过材料以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临时约法》的理解。
目标三: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并通过材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目标四:感悟中山精神目标一:革命之因及经过
通过分析图片材料和结合课本,
能够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爆发经过。《辛丑条约》的签订(1)、政治基础(必要性)时局图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应当推翻一、革命之因及爆发经过思考:辛亥革命 爆发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革命爆发根本原因:社会矛盾的激化革命之因-----可能性条件具备:
(1) 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
(5)武装准备:
(6)有利时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武装起义和宣传准备保路运动①思想武器: 、 学说 ②重要阵地: ③著名革命宣传家: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为何是政党?
统一的政治纲领、
公认的领袖
组织系统
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
孙中山为总理。
机 关报刊:《民报》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比较完备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地位:辛亥革命的领导核心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排满兴汉社会革命革命的爆发北京★武昌1911年10月10日湖北军政府成立1.时间:
2.主力:
3.结果:。
4.影响: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
国号中华民国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目标二:民主丰碑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中华民国成立
和《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
2、通过材料以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
加深对《临时约法》的理解。1912年元旦孙中山 南 京民国纪年1、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民主丰碑-----革命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民国元年“皇帝倒了,符号变了”“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中华民国是怎样的国家?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
内容?
性质?
意义?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材料四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总理可以驳回总统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
副署才能生效。  (1)材料一、二、三、四体现了什么哪些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2)通过《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中华民国的
政体是什么?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实质意义?内阁共和制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3)根据材料四分析《临时约法》对大总统的权利作了限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是什么?维护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知识小盘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体现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2、规定的政体:内阁共和制。
3、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实质:否定君主专制
4、颁布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
根本目的:维护共和制度图示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三个“否定”目标三:余声与荣光---结局与评价
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并通过材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三、余声与荣光-----结局与评价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为什么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两面手腕
列强干涉
立宪派旧官僚乘机攻击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袁世凯:两面手腕
列强干涉
立宪派旧官僚乘机攻击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各抒已见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2、评价2、评价结合材料和课本,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辛亥革命让“朕即国家”的时代成为历史,……它从制度层面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探索了一条通路。
材料二 经过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投资近代工业热情空前提高。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 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1)政治:①反封: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②反帝: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目标三:余声与荣光---结局与评价
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并通过材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目标评价3、甲乙两位同学研究了右边两枚货币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乙: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孙中山袁世凯感悟中山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爱国革命精神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