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国力强盛原因;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过程。
1、通过学习,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以及北击匈奴等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历史解释)
2、分析材料,了解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分析汉武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及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学习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任务,提高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据《史记》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莫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概
念
解
读
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
“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统一”要广得多。
“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而“大统一”就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了。
大一统的含义: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一、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汉武帝即位初期,诸侯王和地方豪强这两股势力成为危机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
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西汉建立后,刘邦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更,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朝廷出兵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1:(豪强地主) 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材料2: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已经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无视朝廷,“拟同天子”。
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措施一: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主父偃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汉武帝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提出:
内容:
结果: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临淄人,早年学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遭受儒生排挤,后抵长安,得到汉武帝重用,一年四迁,并向汉武帝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汉景帝相比较,同样是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
诸侯国土
封土分一次
封土再分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名为推恩德,实为削其国
(2)措施二:削爵、夺地、除国
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你送来的贺礼太薄,对朕不敬,削你的爵位!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酎金即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
(3)措施三:迁徙、打击地方豪强
内容:汉武帝还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4)措施四: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溢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皇帝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作用:对地方实行有效管理和监察,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推动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原因:
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表现:
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他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汉武帝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当时朝廷设有水令专门负责渠道的管理。各条水渠都有专人分段看守,用水也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还会定期进行维修。
白渠
2、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经济上存在的问题
①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②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
“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从汉武帝直到唐高祖,五铢钱流行了七百多年。
相关史事:汉初允许私人铸币,文景时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吴王刘濞和蜀郡的邓通,两人因此巨富。汉初的8位富豪中,有4位都是冶铁业者,其余分别从事流通业、粮食业、种植业和金融业。官员和商人结成交易同盟,牟取利益。——源自《盐铁论·错币》
(2)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3)平抑物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他还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意
义
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1、背景
(2)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1)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流行。
汉高祖刘邦厌恶儒生,甚至憎儒服、溺儒冠
惠帝、吕后时,公卿大臣都是武力功臣
文帝喜好“刑名之言”
景帝也不任用儒生
材料:淮南王刘安,招用诸子百家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诸侯王门下聚集的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2、人物及主张:
董仲舒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罢黜:贬低并排斥(不是禁绝)
百家:儒家以外的学说
儒术:新儒学
目的:
稳固统治
史书记载,董仲舒求学期间,三年不曾走出房门,甚至都不偷偷开窗看下外面的风景,这也是成语“目不窥园”的由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典故早在古代就有人评论,如隋唐时期的史学大家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的时候评论说“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他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成为后世专心做学问的典范。
史料链接
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汉武帝即位时,“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导致的弊端已逐渐暴露,使得汉王朝统治者不得不对以往的治国理念进行反思。
汉武帝的雄才伟略,特别是巩固大一统的治国理想,使汉王朝转向以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治国有了可能性。
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国家治理的需要。
3、措施
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列传》
(1)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董仲舒在新儒学中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他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钟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他想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尊崇儒术。
统一思想(文化道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守礼思想。
补充:天人感应
(2)兴办太学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儒学从此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材料: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4、影响
消极: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利于我国学术思想和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
积极: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措施 (态度)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武帝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相同 目的
实质
不同 方式
结果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文化专制
采用法家思想,对其它思想粗暴破坏
尊崇儒术(吸收法、道思想),以儒学为正统思想,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四、北击匈奴
1、背景
(1)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的一个游牧部族,他们不断蚕食、征服周边弱小民族,并南下侵扰中原,秦始皇曾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
(2)秦末汉初,冒顿(mò dú) 单于统一蒙古草原,不断南下袭扰。
(3)“和亲”: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
卫青(?—公元前106),河东平阳人。他出身卑微,少年时放羊,由于其姐姐受宠于汉武帝,得以在朝中做官。在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指挥作战时以骑兵为主,步兵、车兵配合;善于长途奔袭,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
霍去病(?—公元前117),河东平阳人,是卫青的外甥。他英勇善战,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取得辉煌战绩。第一次出征河西时,他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造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封冠军侯。霍去病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陵园。
人
物
扫
描
2、北击匈奴
公元前138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公元前127年卫青第一次北击匈奴
(河南战役)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第二次北击匈奴
(河西战役)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漠北战役
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卫青率军穿越大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决战,取得胜利。霍去病也挥师北击匈奴,大获全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①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②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秦朝疆域图
汉武帝时期疆域图
汉武帝将汉初“文景之治”时的两百余万平方公里拓展到四百余万平方公里。而人口经过暴增之后,已经达到6000万上下,占当时世界的总人口的60%。——整理自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而且一提到汉武帝,又离不开好大喜功的评价。今天我们看他的纪录,不能否定他是一个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业,仍要在长期的历史上评判。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课堂总结
思想
实施“推恩令”(主父偃)、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
政治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董仲舒),兴办太学,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军事:
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等
北击匈奴 (派卫青、霍去病)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中考链接
1.(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汉武帝即位以后,就有不少朝臣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对此,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转运使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锦衣卫
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秦汉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巩固“大一统”局面,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其中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 )
A.统一文字 B.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C
C
3.(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
C.“推恩令”的实施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4.(2024·天津·中考真题)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他们都是为了( )
A.削弱诸侯王势力 B.加强思想控制
C.消除匈奴威胁 D.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A
B
5.(2024·重庆·中考真题)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6.(2024·广东·中考真题)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
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C
A
7.(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8.(2024·湖北·中考真题)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