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
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年版教科书 八年级 上册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
目 标 确 立 依 据 课 标 分 析 课 标 摘 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本课的要求: 通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主要史实,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 材 分 析 基于新课标中国近代史学业要求中提出的知道“知道近代史上重要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这一要求,教材设计了第8页“相关史实”和第9页“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基于课标要求掌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这两个基本史实,教材在第10页安排了大量文字和图片材料来展示圆明园的前世今生,在教材第11页有一张《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帮助学生更直观掌握这一知识点。 经过对课标、教材文本内容的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教学逻辑梳理: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和沙俄侵占中国侵犯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基本史实;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何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 情 分 析 从学习习惯而言,学生与教师已达成一定默契,能够较快地进入课堂学习,因此教师的课堂导入可以由兴趣导向转向知识性回顾; 从学习能力而言,大部分学生处于有历史学习的能力,但是不强的层次,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知其然但不完全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八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更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对材料的通读、研读能力。
学习 目标 通过旧知回顾,史料呈现,学生分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并能说出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史实的感悟、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方位和总面积; 通过教师分析教材,学生在书上分点划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比《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学生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第3集》 过渡:这是最近在网上火爆出圈的自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第3集。这一集揭秘了小玉壶出逃归国的任务——送家书,也是最让人动容的一集。据不完全统计,在大英博物馆,像这样的中国文物大约有两万三千多件。而中国文物的大规模流失都和一场战争有关,那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PPT出示课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今天我们来了解文物流失背后的故事。 首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通过旧知回顾,史料呈现,学生分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并能说出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史实的感悟、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方位和总面积; 2、通过教师分析教材,学生在书上分点划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学生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结论。 过渡:有目标,更高效,首先来进入今天的第一篇章 文物流失之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含鸦片)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的报告书 思考: “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情之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达到了吗?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过渡:英国政府也这么认为吗?我们来看看英国政府的反映。 材料二:英国政府认定商品滞销在于中国通商口岸开放太少,……先后多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但被拒绝。 ——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 英国修约的目的是什么?清政府的态度是什么? 过:蓄谋发动战争,但是这些列强又不想落下侵略的恶名,于是呢,需要找借口来掩饰一下,这些借口是什么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页“相关史实”,找出两个借口。 PPT出示要求:说清除事件名称和国家。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过渡:面对英法联军的来势汹汹,清政府是如何备战的?结果又是如何?我们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学生活动:请结合课本第9页两段内容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梳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问题:1、战争分为几个阶段? 2、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大致过程(关键城市); 3、每个阶段签署的条约。 PPT展示要求: 1、时长2分钟;2、出声读,边读边划书并填空;3、表达充分。 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一件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为之一——火烧圆明园。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 文物流失之实——列强的侵华罪行 罪行一——火烧圆明园 过渡:有没有同学去过圆明园?那现在的圆明园其实是一座遗址公园,那历史上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活动:播放《圆明园》视频 问题:结合以上视频,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学法指导: ①谈感受≠只写心情 ②谈感受≈评价历史事件 ③评价要多角度 角度:文明、英法联军、清政府、对后世...... 回答要求:1、独立思考之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 2、各组有一名发言人记录成员的想法; 3、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格式:xx说......(限时3分钟) 学生讨论并展示 过渡:火烧圆明园固然让人悲痛,但当时让人痛恨的绝不仅仅是英法联军。当英国终于决定打到北京,当法国希望为自己捞到一点东西而追随英国的时候,有一个国家却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这个国家是? 罪行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PPT出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在学案上标出条约名称和时间。 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皇家园林被焚,大片国土沦丧,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第四部分内容 文物流失之思——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引导: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是通过分析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所以我们依然从条约的内容入手: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第9页和第11页的内容,划出《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要求:1、时长2分钟; 2、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3、分要点,标序号; 4、简明扼要,完成表格。 归纳表格: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总结:我们回到课前的“小玉壶”,有没有人记得她叫什么名字?在短剧的最后,这盏小玉壶说: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归国!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愿。 思考: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你认为决定海外文物是否能够风光归国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对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目标检测:4道选择,当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