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分层作业
基础部分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 、 构成的;人们通常以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人们借助 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它们。
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 ,该现象不但可以发生在气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 和 之间。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做 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 越高。
一根绳子不容易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
用如题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是 (选填“A“或“B”)瓶,扩散现象说明了 。比冬天,在夏天做实验,能更快看到两瓶内气体颜色基本相同,原因是 越高,扩散越快。
下列关于景色的描述,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雪花飞舞 B.云卷云舒 C.花香扑鼻 D.溪流潺潺
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 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D.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空隙
小聪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正确的是( )
A.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斥力
B.“二手烟“危害他人健康,是由于吸烟产生的有害分子不停地运动
C.海绵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巩固提升
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直径为1~50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纸”的分子是静止的
B.“油水不沾”的原因是两种分子间只有斥力
C.油分子与“纳米纸”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
D.“油水不沾”的原因是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五年后发现它们彼此进入对方约1mm,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走进公园的同学们感觉花香袭人,气温升高时香味更浓,说明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微观模型。甲图中的物质状态变成乙图中的物质状态的过程叫做( )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用素描炭笔在纸上连续、均匀的画一笔,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笔迹变得浓淡而间断,此现象说明(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物质的连续体
B.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C.固体由微粒组成,液体连成一片,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D.固体和液体均连成—片,气体是由微粒组成的
有关液体的蒸发现象,下列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液体表面和内部的部分液态分子,获得一定的能量脱离原来分子的引力变成气态分子
B.液体表面的部分液态分子,获得一定的能量脱离原来分子的引力变成气态分子
C.液体表面的部分液态分子,失去一定的能量脱离原来分子的引力变成气态分子
D.液体内部的部分液态分子,失去一定的能量脱离原来分子的引力变成气态分子
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猴痘病毒,该病毒直径在200nm左右,可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不是分子,因为它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病毒随飞沫传播过程是杂乱无章的分子运动
C.病毒由分子构成,且这些分子之间有引力也有斥力
D.佩戴口罩可预防病毒感染,因为制造口罩的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实验探究) 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宇进行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甲 乙 丙
(1)如图甲所示,小宇在一个量筒中依次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无色的水,放置30天后,液体变为均匀的淡蓝色,这是 现象;
(2)如图乙所示,这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
(3)如图丙所示,小宇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难点突破
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使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则棉线被拉向 (左/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参考答案
分子、原子、10-10、电子
扩散、液体、固体
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温度
引力、斥力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
C
C
B
C
A
B
B
B
C
(1)扩散、(2)间隙、(3)变大
右、分子间有引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 13.1分子热运动 单元 第十三章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一、章节概述与目标《分子热运动》这一章节主要围绕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了解扩散现象的本质,并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此外,章节还介绍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学生认识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二、重点与难点分析1. 重点: ①分子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了解分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间隙。 ②扩散现象:学生应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理解其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③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从而解释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2. 难点: ①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这两种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需要借助模型和实例来理解这一抽象概念。 ②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学生需要将宏观的扩散现象与微观的分子运动联系起来,理解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 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②利用实验教学,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等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运动的存在。 ③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动画、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力的概念。2. 教学策略: 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抽象的物理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交流思想和分享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③适时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意义与影响通过学习《分子热运动》这一章节,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这一章节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内能、热量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探索物理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2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要求1. 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描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到这些微观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 学生应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能够理解并解释扩散现象,认识到这是分子热运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能够识别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3. 学生应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并能够解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要求1. 学生应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 学生应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将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与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形成对物理世界的整体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1. 学生应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微观世界的热情。2. 学生应认识到物理学对解释自然现象、推动科技发展以及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物理学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学习目标1. 知识理解: ①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并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②能够识别和解释扩散现象,理解这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具体表现。 ③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状态。2. 技能掌握: ①学生应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物质构成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情景联系起来。 ②学生应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理论知识观察周围事物,解释相关现象,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核心素养1. 科学思维: ①学生应能够通过观察与实验,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制订简单科学探究方案的能力。 ②学生应能够运用推理、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形成对物质构成和分子热运动的深入理解。2. 实践与创新: ①学生应具备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或条件来解决问题。 ②学生应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探索,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3. 科学态度与责任: ①学生应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激发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学生应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从而亲近自然、崇尚科学、乐于思考与实践。 ③学生应善于与他人分享与合作,敢于提出并坚持基于证据的个人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同时,应具备对科学知识的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
学情分析 在认知特点方面,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复杂的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解释。然而,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特别是分子和原子等概念,学生往往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分子热运动》这一节时,需要注重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子运动的直观认识。在知识背景方面,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接触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力学、光学等。然而,对于分子热运动这一领域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为学习新的内容打下基础。此外,分子热运动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重点 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与分子间的距离的关系。
材料准备 集气瓶、玻璃板、二氧化氮、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演示“布朗运动”实验:教师:请大家观察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的运动。提问:小颗粒的运动有什么规律?提问:水是流动的吗?提问:你觉得小颗粒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问题也很踊跃。那么这视频中,显微镜下的小颗粒不停在做没有规律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布朗运动”。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发现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悬浮的微小颗粒不停地作不规则的曲线运动。人们长期都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一直到50年后,才有人提出其运动的原因,后又经过爱因斯坦的研究的证明,这些微小颗粒是受到周围分子的不平衡的碰撞而导致的运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奇妙现象。当我们打开一瓶香水时,香味很快弥漫在整个房间;当我们把糖块放入水中搅拌,整杯水都会变得甜甜的。你知道这背后的奥秘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其实隐藏着微观世界的奥秘。分子,这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正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创造着这些奇妙的物理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进入我们的微观世界探索之旅吧! 观察大屏幕中的实验现象。回答:没有规律。回答:不是。回答:(多种情况)聆听教师讲解。 引起学生兴趣。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物质的构成分子的概念教师:我国古代有位先哲曾说过,日取其半,万世不穷,就是说一段木头,每天取它的一半,永远不会取完。人们很早就在思考物质的构成问题了。把一个物体不断地分割,最终的结果会怎样?有没有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元?现代研究表明,能够保持物质原来的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单位是分子。也就是说,分子也是可以继续分割成更小的单元的,但是更小的单元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了。如果非要给分子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可以说: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分子的大小教师: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2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①常见的物质是怎样构成的?②分子的直径是多少?③怎样能够观察到分子?讲解:人的眼睛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的物体的尺寸大约是0.01mm,合10-5m,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2000倍,额就是说,借助光学显微镜,可以看清2×10-8m的尺度;而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10m,因此,使用光学显微镜是无法观察分子的。需要借助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分子。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教师: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我们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就像在布朗运动实验中一样,可以通过漂浮的小颗粒的运动推知分子的运动情况。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个实验。结合下面的几个问题来观察实验。演示教材第三页“气体扩散实验”。提问:①撤掉玻璃板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③两瓶内的气体颜色均匀后,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内颜色有什么变化?④这种颜色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⑤为什么要把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⑥什么是扩散?总结:扩散是指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理解这一现象时要注意:第一,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运动产生的现象,分子的运动是微观层面的,它不属于机械运动,所以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第二我们观察到的是宏观的现象,比如,两个瓶子中的气体颜色变得均匀了,我们就可以推知,是气体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中。第三,扩散没有方向性,是“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第四,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的快慢教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气体之间是可以扩散的。那么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也是运动的,会不会发生扩散现象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页的下半部分内容,思考固体、液体和气体扩散的快慢。分子热运动教师:请大家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思考问题。演示教材第4页的墨水扩散快慢的实验。提问:①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那个扩散的快一些?②这说明扩散的快慢和什么有关?③从微观的角度考虑,是什么与温度有关呢?④具体的关系如何?⑤为什么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总结:很好,物体内分子的微观运动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观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表象--物体温度的变化去推知分子运动的剧烈情况。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提问:扩散现象除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外,还能说明一个问题。如果分子一个挨一个排列很紧密,其他的分子能不能扩散进来?那说明什么?教师:既然如此,分子有事靠着什么力量聚合在一起构成固体和液体呢?下面我们观察一个实验。演示:教材第4页“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问:当我们压缩固体和液体的时候,会发现,它们很难被压缩,想想是什么原因?讲解:同学们,你们相信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有的时候是引力表现出来、有的时候又是斥力表现出来罢了。那么什么时候表现为引力,又什时候表现为斥力呢?这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分子间的距离一般为一个分子的直径的长度,再这样的距离下,引力和斥力达到平衡,我们说分子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如果分子间继续靠近,引力和斥力都会变大,不过斥力变得更快,所以就表现为斥力了。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并并继续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又同时减小,不过斥力减小的更快,所以引力就表现出来了。物质的三态模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完成教材第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的表格填写。教师巡视指导。分子动理论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页最后一段的内容。提问: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有哪些?总结:很好,这三点构成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可以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热现象了。 聆听讲解。做笔记。阅读教材。回答:①常见的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②10-10m。③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聆听讲解。做笔记。观察实验。回答问题。回答:①看到两个瓶子中的气体颜色最终变得句均匀了。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③变浅了。④说明有空气的分子进入了下面的瓶子。⑤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⑥互相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聆听讲解。做笔记。阅读教材。回答: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最慢。观察实验。思考问题。回答问题:①在热水中。②与温度有关③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⑤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回答:不能。回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观察实验并回答: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回答:分子间存在斥力。聆听讲解,做笔记。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填写。回答:①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②分子不停地做热运动。③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培养独立阅读教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PPT演示练习题。请同学认真完成练习。同学练习时,进行巡视指导。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总结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习题内容(略) 完成习题。回答问题。聆听讲解。做笔记。 巩固知识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共同学习了分子热运动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分子的基本特性以及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们认识到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这些分子或原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分子的大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这让我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接着,我们探讨了分子的热运动。通过扩散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也越明显。这种运动被称为分子的热运动,它是物质内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使得物质能够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体积。例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的斥力在起作用;而固体和液体也很难被拉伸,这则是由于分子间的引力在发挥作用。接下来,请同学们谈一谈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聆听老师总结。补充笔记。谈收获。 巩固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板书 13.1 分子热运动一、物质的构成1.常见的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2.构成物质的分子数量巨大、体积很小,直径10-10m3.观察分子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二、分子热运动1.互相接触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彼此进入对方。2.扩散:互相接触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3.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被称为分子热运动。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3.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4.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微观模型。5.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教学反思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力求全面而深入地讲解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扩散现象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通过举例和实验演示,我帮助学生理解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同时,我也强调了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这两种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然而,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虽然通过讲解和演示可以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但学生并没有充分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其次,我在教学节奏的控制上也有所欠缺,有些部分讲解得过于冗长,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疲劳和厌倦的情绪。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二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三是合理控制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并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此外,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和反馈。通过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在互相学习和帮助中共同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分子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
内容总览
课标要求
01
学习目标
02
探究新知
03
课堂检测
04
课堂总结
05
课后作业
06
目录
2022新课标要求
理解和描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到这些微观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能够理解并解释扩散现象,认识到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能够识别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能够解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将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与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形成对物理世界的整体认识。
学习目标
理解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认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识别和解释扩散现象,理解这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具体表现。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状态。
4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物质构成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情景联系起来。
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理论知识观察周围事物,解释相关现象,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知导入
消失的白糖
满架蔷薇一院香
茶香四溢
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新知导入
长喙天蛾吸食花蜜
嗅觉的产生
花香是怎样传播的?
前人的猜想:
我们在远处就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有花香的“原子”飘到我们鼻子里。
探索新知
一
物质的构成
《庄子·天下篇》: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分子是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的相对稳定并保持该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最小单元。
分子结构图
电子显微镜下的金原子
探索新知
一
物质的构成
电子显微镜下的石墨烯结构
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硅原子
1.常见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
探索新知
一
物质的构成
2.了解分子的大小
3.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物体的最小尺度约为0.01mm(10-5m)
凭借肉眼和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
探索新知
一
物质的构成
光学显微镜:放大极限为2000倍
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高达200万倍。
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
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区间
3.使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
思考
探索新知
二
分子热运动
演示:气体的扩散
1.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上面可以吗?
2.最终两瓶内颜色均匀,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上方的空气会不会跑到下面的瓶子里?
互相接触的气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
1
探索新知
二
分子热运动
开始时
10日后
20日后
30日后
液体的扩散
现象
1.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沉在底部。
2.开始时两种液体的界面很明显,然后逐渐模糊。
3.最终瓶内液体颜色均匀。
互相接触的液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
2
探索新知
二
分子热运动
固体的扩散
光滑的金片和铅片紧紧压在一起,五年后切开。互相渗透约1mm。
互相接触的固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
3
探索新知
二
分子热运动
扩散
扩散的定义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的快慢
气体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扩散最慢。
扩散现象说明的问题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探索新知
二
分子热运动
扩散的快慢
热水中
冷水中
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故称为“分子热运动”。
3.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温度越高。
微观现象
宏观现象
扩散现象是微观世界分子运动的宏观体现。
3
1.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的现象是( )
A.水向低处流 B.玉兰花芳香四溢 C.风吹树叶动 D.扫地时尘士飞扬
课堂练习
B
2.如图,建筑工地尘埃在空中飞舞,对于尘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和一个分子差不多大小
B.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尘埃分子
C.它的直径大约为10-10m
D.它是由许多分子构成的
课堂练习
D
3.在气体扩散的实验中,一瓶装有空气,另一瓶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按正确的方式放置(如图所示)抽出玻璃板并合上两瓶,过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会混合在一起,且颜色都变得同样均匀,本实验中( )
A.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好,应在A瓶装二氧化氮气体
B.人眼能直接观察到: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瓶气体颜色都—样时,分子不再运动
D.若温度越高,瓶内气体颜色变得同样均匀所用时间更短
课堂练习
D
探索新知
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1
“粘”在一起的铅块
固体很难被压缩
分子间有引力
分子间有斥力
探索新知
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有间隙
2
水与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
在很高的压强下,油桶内的油会从桶壁渗出
分子间存在间隙
扩散现象也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一个分子直径
探索新知
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
3
r0=10-10m
F斥
=
平衡位置
r=r0
引力和斥力互相平衡
●
F引
F斥
F引
●
F斥
F引
●
r>r0
r<r0
引力和斥力都随r的增大而减小
斥力减小得快
故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引力和斥力都随r的减小而增大
斥力增大得快
故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探索新知
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总结
1
分子间存在间隙
2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4
分子间的距离的大小决定了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和大小
探索新知
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三态模型
固体
分子间距离小
分子间作用力大
不容易被压缩或拉伸
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气体
分子间距离很远
几乎没有作用力
很容易被压缩
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具有流动性
液体
分子间距离在固体和液体之间
作用力较大
有一定的体积
没有固定的形状
具有流动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B.紧压在一起的两铅柱下能挂重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D.海绵的体积会被捏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课堂练习
A
5.如图所示,天空课堂中,王亚平老师进行了“液桥”实验,我们观察到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合成一个,这是因为( )
A.水分子运动快
B.水具有粘性
C.水分子间存在斥力
D.水分子间存在引力
课堂练习
D
6.如图示意了某种物体常见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乙状态到甲状态,分子间的引力变大 B.丙状态时,物体的流动性最明显
C.甲状态时,物体最容易被压缩 D.甲状态时,分子的位置固定,不会运动
课堂练习
A
探索新知
四
分子动理论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用来解释热现象
课堂总结
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
分子很小,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分子热运动
分子动理论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引力和斥力由分子间的距离决定
物质的三态模型
常见的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
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板书设计
13.1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直径约10-10m,无法用肉眼观察,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互相接触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故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
3.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其表现形式与大小由分子间的距离决定。
3.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的特点与分子间的距离的关系。
四、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6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题至第5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