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9 09: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国际格局:指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主要政治力量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维也纳体系(欧洲中心)
1815年,英法普奥俄形成欧洲大国均势。展开对弱小民族国家压迫。
一战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英法衰落,美日崛起。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不同社会制度间争夺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年,初步建立了主权国家间行为原则。
17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世界秩序)的演变
“冷战” (P110第1段)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手段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概念解释
你偷听我七年,我欺骗你八年
1945年,一位苏联外交官在一个十分友好的场合送给美国大使哈里曼一份珍贵的礼物——一面雕刻得异常精美的美国国徽,也就是一只木雕老鹰。哈里曼珍爱地将它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一挂就是8年。4任美国大使在8年间来了又走,国徽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赢得了4位美国大使的钟爱,每一位新大使到任后从墨水瓶到地板砖全部更换一新,甚至大使办公室的窗帘及家具色调也相应做了些改变,以与这枚国徽相匹配,而这枚美国国徽却始终安然无恙。八年后美国情报人员偶然发现它是一个窃听器,恼怒之余,美国将计就计,利用这个窃听器向苏联输送了大量假情报,直到八年后即1960年才公开此事。
【自主探究】:根据视频及教材第一子目,指出冷战的背景
1、冷战原因:
美苏势均力敌
同盟基础消失
国家利益冲突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立
猜疑误判
丘吉尔“铁幕演说”(序幕)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和平砥柱》
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
1.【2022海南13】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B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
2、表现: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 出台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1947年,成立 ,
宣布……
实施 :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苏联)
成立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 年4 月成立“ ”
1955年,成立“ ”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
北约
华约
经济互助委员会
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1)→柏林墙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
思考: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一石四鸟”,你怎么看?
①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并控制西欧(实质)
②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社会主义革命
③引诱东欧各国,离间苏、东关系
④使西欧承认美国霸权地位,把西欧作为商品市场
探究:“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怎么理解这句话?
1.实质相同: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2.方式不同:杜鲁门主义——公开;
马歇尔计划——隐蔽;
3.两者关系: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表现;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应用。
本质目的: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沈志华《冷战五书》
(1)时间:华约(1955年)
(2)特征:不对称、不完全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两极格局:1955-1991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学习聚焦: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不对称:资本主义阵营总体实力强于社会主义阵营。
不完全:不是所有国家都加入冷战。
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55-1975)
缓和: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①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古巴导弹危机
(P113-114)
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第一阶段:既缓和又紧张,美国占优
第三阶段:走向缓和
(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自主探究】:根据教材P113第二段、P115一、二段,梳理美苏关系的变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美苏争霸)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军备竞赛激烈(核竞赛)
避免大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阵线分明
【合作探究】:思考该漫画的寓意,指出其反映冷战的特征
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意识形态浓厚
缓和: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①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古巴导弹危机
概况:
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原因:
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签署限制武器、裁军条约
③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第一阶段:既缓和又紧张,美国占优
第三阶段:走向缓和
(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自主探究】:根据教材P113第二段、P115一、二段,梳理美苏关系的变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学习聚焦(书本P115)
  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史料阅读(P112)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资本主义阵营:
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1967年)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和“政治大国”“追求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①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②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
3、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
①中国:“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发展中国家:万隆会议(1955)、不结盟运动(1961)——登上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公开分裂。
不结盟运动:
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特点: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影响: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不结盟运动是由铁托(南斯拉夫)、尼赫鲁(印度)、纳赛尔(埃及)等人倡议成立的;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欧洲共同体成立
东欧反对苏联
日本“起飞”
中国自力更生
不结盟运动
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4、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出现多极化趋势。
(P114最后一段)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2、原因:
①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P115历史纵横)
②直接:戈氏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③战争与军备竞赛耗费国力
④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3、影响:
  ①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P113最后1段)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特点:
“一超多强”,
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思考探究
如何评价冷战?
材料1: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同盟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消极:美苏对抗进行核武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积极:①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材料2:当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来培养人才与苏联相竞争。
——陈晓端、闫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启示》
积极:②两国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材料3: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
……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这个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
——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
积极:③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课堂小结
  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回归“平行世界”,主张退回狭小的西方世界,放任国际社会逐渐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试图将这种“平行关系”塑造为冷战时的对峙状态,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两极对峙格局演变示意图
美国
苏联
中国
日本
西欧
第三世界
美国
俄罗斯
中国
日本
欧盟
第三世界
美国
苏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新兴独立国家
二战后初期
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出现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总结提升: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1.热战相比,冷战是历史进步;2.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及危机应成为人类最重要选择;3.克服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维和冷战思维;
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竞争与合作共赢,应成为国际关系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珍爱和平......
①二战后到50s中:进入“冷战” ,两极格局形成;
②50s中到60s末:美苏争霸加剧、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
③70s初到80s中: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中国的崛起;
④80s至90s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一超多强”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加强对美国输出意识形态
2、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主管文化外交的国际文化关系局,来推动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文化交流。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还主持一个“学说宣传项目”来与社会主义学说进行对抗和攻击。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
A.宣传美国价值,实现和平演变 B.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多元文化
C.团结苏联等国,消除文化分歧 D.帮助苏联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C
随堂测验
A
随堂测验
3、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我们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政府征服企图……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否则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一言论
A.直接推动了北约的成立 B.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D.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对抗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表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旨在
A.强化对西欧经济干预 B.扩大美国的海外市场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D.巩固美欧的同盟关系
D
C
(2021·全国乙卷)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  )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D
(2023·湖北高考·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C
国别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