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结构性裂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出现
恐怖与平衡——
自我控制与多极力量
世界的重构——
两极格局瓦解与
多极化趋势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一、结构性裂变——冷战与两极格局出现
标题文字添加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1945年 欢庆胜利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
一、结构性裂变——两极格局的形成
【任务1】P111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冷战或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①二战结束,战时同盟基础消失
②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思考:“战争才刚刚开始”指的是什么战争,如何理解?
③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美国: 全球扩张 的国家大战略
(维护与传播西方制度与价值观,领导国际社会,称霸世界)
一、结构性裂变——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一 P111【史料阅读】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
材料二 只有美国式的民主政体才能创造出一个和平与安全的世界。
——徐天新,沈志华主编:《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
USA
战后美国在海外建立的军事基地
(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结构性裂变——两极格局的形成
USSR
材料三:P111【学思之窗】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1945年)
斯大林为什么这样说?
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
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建立势力范围
(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历次外敌入侵苏联路线的高度一致性
确保西部边境的安全,将危险走廊变安全地带
(一)不可调和的矛盾
苏联建立势力范围威胁美国大战略
通过遏制共产主义来捍卫自由世界
意识力量不及美国而产生不安全感
冷战思维
每个国家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安全的威胁,并采取它认为适当而有必要的防御措施,而另一方则把这些看成是进攻性、扩张性和侵略性。
——汤淑芳 《冷战思维探源》
一、结构性裂变——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
——丘吉尔
④导火索:丘吉尔“铁幕演说”
【任务1】P111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冷战或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一、结构性裂变——两极格局的形成
思考:为什么是“冷战”?
2. 二战刚结束,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3. 美苏及其附属国亟须恢复,发展经济
1. 西欧衰落,美苏强大,势均力敌,互相忌惮
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1947年9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实施 马歇尔计划(1947.6-1951),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苏联)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 年4 月“北约”
1955年,“华约”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二)二元对立的世界——冷战的表现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的标志)
目的:抑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公开反共反苏)
(隐蔽的经济手段反共反苏)
【任务2 】概括美苏冷战的表现;谈谈对两极格局的认识。
★ 浓化意识形态 强调社会制度 争夺国家利益 ★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3)
③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P114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任务2 】概括美苏冷战的表现;谈谈对两极格局的认识。
材料:(所有)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思考】美国援助欧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稳定资本主义、离间苏联东欧、控制西欧经济、遏制共产主义。
1948年始,美国4年内向西欧提供132亿美元援助,90%是免费赠予
东欧拒绝
美国经援
!?
撑开的小伞:象征苏联的经济援助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德)1949.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东德)1949.10
柏林
西
占
区
“空中走廊”空投物资
地缘政治
1948年6月18日美英发行“B”记马克
6月25日
美国开始反封锁
6月22日
苏联发行“D”记马克
6月24日
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
1948·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德 国 分 裂
近一年来,以美国为首的空运部队
动用飞机19.5万架次
空运物资近140万吨
花费费用2.5亿美元
空运量达 8000 吨每天
......
为西柏林200多万居民提供生活物资
“糖果轰炸机”
【任务3 】列举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恐怖与平衡” 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冷战危机的特点;分析两极格局下如何孕育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并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恐怖与平衡——自我控制与多极力量
1958. 11第二次柏林危机
与1961“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二、恐怖与平衡
(一)激烈对抗与自我控制机制
10.14.美国U2在古巴上空拍到照片。
10;15.识别出发射台、导弹和核武器。
10.16.总统肯尼迪如芒在背不惜一战。
1962.7.8.苏古秘密协议:
数十枚中程导弹和几十架伊尔28喷气轰炸机用商船运抵古巴;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乘船抵达;
每枚导弹携带的核弹头威力比广岛原子弹大 30倍。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23日声明:予以“最激烈回击”
【美国】68个空军中队8艘航母护卫,90艘军舰对古巴弧形封锁;导弹处于随时发射状态;世界各地美军进入戒备状态。
古巴与美国本土相距仅217公里
短程导弹仅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
中程导弹仅5分钟可毁灭1/3 国土
装置一旦起爆,留给华盛顿的预警时间仅有不到5分钟,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材料2: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著:《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材料1:第二次柏林危机中,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P115【问题探究】结合两次危机的结局,分析冷战的特点。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海的危机)
美苏坦克在街头对峙
你将离开美国控制区域
美国坦克
苏联坦克
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
(1)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
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是冷战处理国际问题特别是处理国际危机的最终选择。
(2)从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来看:
双方都使用走到战争边缘的威慑手段,然后谈判解决问题,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这是冷战的重要特点。
三八线
南北朝鲜军事分界线,南方新铺了小石头,北方的是黄沙。
大韩民国(南韩)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
北纬38度线
亚洲:朝鲜的分裂(1948)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参战,苏联却不曾正式加入,虽然美国很清楚,中共方面其实足足有150架由苏联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可是这项情报却秘而不宣……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73年:英国、丹麦等国加入欧共体
欧洲成为世界另一个力量中心
·西欧联合·
神武景气与日本经济的腾飞
(20C80S末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局面
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二)多极力量的孕育-资本主义阵营
二、恐怖与平衡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波兹南事件(1956):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
匈牙利事件(1956)
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
苏联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1968)
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
·中国发展·
★北京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莫斯科
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二)多极力量的孕育-社会主义阵营
二、恐怖与平衡
1955年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二)多极力量的孕育-“第三世界”国家
二、恐怖与平衡
不结盟运动
1956年提出
1961年正式形成
宗旨:
独立、
自主、
不结盟 、
非集团
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任务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如何重构?为什么会重构?
三、世界的重构——两极格局瓦解与多极化
趋势加强
③战略收缩: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
美国“ 战略防御计划”
戈尔巴乔夫(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
美苏会晤
1985-1991年,美苏进行了5次会晤
裁军事宜
签署《中导条约》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苏东关系
苏联不再武力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
中苏关系
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三世界
从阿富汗撤军,较少对第三世界的干涉
《中导条约》
推翻柏林墙
美苏会晤
局势紧张
走向缓和
①对话:
③战略收缩:
②裁军:
(一)美苏关系:
P115【学习聚焦】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1985年后
(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1. 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①历史: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根本原因)
②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③外部: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原因: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消极:
1. 美苏“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
2. 美苏进行军备竞赛,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 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4. 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积极:
1.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 客观上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世界有何影响?
【任务5】
阿波罗计划 ,是美国在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截至2015年,阿波罗计划就已经衍生出了1800多项技术,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识拓展】20世纪国际格局三次变动及原因?
⑴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⑵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等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后冷战时代下人类的困境……
冷战终结了, 但历史真的终结了吗
弗朗西斯·福山
1.二元世界体系打破后,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更具全球形态
现代性矛盾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除,苏联模式的失败也没有终结发展道路的竞争。由于冷战的终结,竞争性选择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
激进分子与西方世界的对抗
2.“世界经济体”与国家本位治理机制之间难以协调的悖论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形成了全球分工体系,另一方面,实质性的全球治理机制尚未健全,难以形成解决全球问题的有效机制。
3.在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时,依然难以打破传统的冷战思维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体系呈现出超越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结构的矛盾,但在应对危机的理论对策中依然以冷战时期的二元对立观念为立论依据。
后冷战时代下人类的困境……
美国新冠疫情的失控
次贷危机
欧债危机
恐怖主义
地区冲突
小结
国际格局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冷战”
1947
1991
对抗 形式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西欧
日本
中国
第三世界
世界多极化趋势
20C50-80S
冲击
不可逆转!
瓦解
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991年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1955-1991
雅尔塔体系
1945
1991
战后世界秩序
划分各国边界
建立联合国等
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奠定 基础
从属于
“冷战”
1947
1991
对抗 形式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6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根据“马歇尔计划”的要求,受援国接受的资金援助须用于购买美国货物,受援国须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受援国须接受美国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本币对应基金(作用是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转换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权利。
其结果是美国获得大量对欧出口,美元成为西欧贸易主要的结算货币,推动建立了美国战后金融霸权。
此外,“马歇尔计划”还包含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等较强冷战色彩的内容。
思考:有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石四鸟”,你怎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