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9 10:15:31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姜寨聚落周围是垛沟,良渚古城周围是城墙。对比分析下面两图,从防御的角度看,良渚古城城墙的构建说明
A.国家已经产生
B.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C.初始文明出现
D.部落纷争已经出现
2.商朝前期的占卜由贞人(负责占卜的巫官)与商王共同完成,贞人负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王则是问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字的卜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职。这一变化说明
A.商人的认识水平提升
B.史官取代巫官的职能
C.文字的载体发生变化
D.神权与王权逐渐合一
3.聘礼是王、诸侯国之间结好关系之礼。西周时期,聘礼主要是天子聘诸侯,诸侯觐见天子,诸侯间的互聘并不显著;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十分稀疏,诸侯间的聘礼日益频繁;至战国,聘礼已不再经常举行,七国间由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却非常频繁。这表明
A.时局变化推动礼仪革新
B.外交更加注重现实利益
C.实力决定列国关系走向
D.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
4.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改革图强的需要
5.下图是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史载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A.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
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
D.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6.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下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政府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经济的发展
8.下表为汉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庄园记载。由此可见,汉代的庄园经济
记载 出处
(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郦道元《水经注·比水注》
(樊宏)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A.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模式 B.导致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C.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 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9.北魏大臣甄琛指出:“今伪弊(指南朝)相承,仍崇关廛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这反映出当时
A.大一统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性市场的繁荣
C.南北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10.下表为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时间 朝代 门下省诸局
502—557年 南梁 公车 太官 太医 骅骝厩
550—557年 北齐 主衣 尚食 尚药 殿中 斋帅 领左右
581—604年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药 殿内 城门 符玺
604—618年 隋炀帝 符玺
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
11.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多公里,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
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
12.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 姓、287 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此举旨在
A.巩固统治基础
B.强化中央权威
C.推进科举改革
D.平衡派别利益
13.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14.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类型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 (2—3人) 主干家庭 (6—8人) 联合家庭 (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 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
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15.魏晋时期,游艺活动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与喜爱,文学作品与游艺活动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碰撞在一起,推动了魏晋文学游艺书写进入了兴盛时期。这可以用来佐证魏晋时期
A.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B.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文学的内容受制于大众活动
D.主流文学体裁发生变化
16.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出
A.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B.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C.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D.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 曹参是黄老思想的有力提倡者,继萧何任丞相,一切遵照旧规,把好出风头的官吏都免职了。汉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积极的兴建,只有对人民增加信任,没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与富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摘自《汉书·武帝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秦汉之政的得与失。(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强调的是大一统框架内的夷、夏之别。孔子作《春秋》,强调大一统,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标准则是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因而夷、夏可互变:夷用夏礼,即符合华夏文化,则进而为夏;夏用夷礼,则退而为夷。孔子崇尚周的礼乐文明,认为华夏文化优于其他文化,故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但并不排斥其他族类,其办学的方针即是“有教无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夷夏观,虽然强调以华夏礼乐文化为标准相区分,但它是大一统视域下的“夷夏之辨”,究其实,是要将各族一统于礼乐文化,因而强调兼容并包,本质上是中华各民族在大一统框架下互动、交融与发展。
材料二 东汉以来,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一边自称为华夏先王之后,与中原汉人族源相同,一边主动接受汉族文化,以华夏正统自居,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中华文明认同。中国历史由此进入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并立、共为中华的南北朝时期。两晋南北朝是政治上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但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既有边疆民族的大规模内迁,也有中原汉人向南方及其他边疆地区的流动,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密不可分的整体性,强化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从民族交融发展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以来民族交融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下表是对“分裂下的南北朝:孰是历史主流”观点的不同表述。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十六国北朝则‘走着一条特殊的道路’,是一段插入的‘并非必然的过程’,南北朝历史的显著差异,‘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评述材料中关于历史主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闻闻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
形势的需要,统治者需耍将某一历史人物形象进行重
中央行玫机构趋于完备的结论,排除C项:表格信息
塑,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衢家正统思想的确立是在
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间题,如部门间协调,决策速度
汉武帝统治的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通过推
等,因此无法判断行政效率是否提升,排除D项。
月考卷
恩令,速方王侯的势力已逐渐域为,并且在东汉末期
11.C【解析】据材料信息“征辽东”“后勒俱输主要沿
一、选择题
C项:材料没有提到结盟与背盟的频繁发生,排除
出现的是外戒干政与宦官专权现象,与”王侯”无关
着这条水道北运”可知.隋场帝的行动主要日的是为
1.D【解析】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的城蜡是环绕古
D项
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历
了征辽东,可以看出他是在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城一周,且外围还有类似于护城河样式的水沟,所以
4.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学派之
史人物形象的重塑,但这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项:开挖永济渠主要作用是作为军事交通道
具有双重防御的色彩,但是姜寨聚落的垛沟则是只有
问的竞争和交流,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发展,也为后来
D项。
路,而不是实现南粮北调这一经济功能,排除A项:
三而,对比之下,说明良诸古城面临着敌人进攻的威
的思想统一和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说明思想文化领
8.C【解析】根据材料“能治田.殖至三百项”“闭门成
隋朝没有迁都,都城一直在长安.排除B项:开挖永
勘,故选D项:良褚古城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但是
域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B项:华夏认同
市”“富拟封君”“皆有重堂高阁,陂架灌注”可知,汉
济架的日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运河的通航能
当时还没有出现国家,排除A项:题目并未突出其城
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观念,与材料的“思想统
代庄园可以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反
力而是为了北方的军事需要,排除D项
内的进筑及其规模大小的区别,所以没法体现阶级分
一”趋势不符合,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指的
夹出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故远C项:精耕
12.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高宗的这一举措是男确
化是否明显,排除B项:初始文明的特征应该包含私
是个人或社会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阶层向另一种
细作是指想法设法提高土地的单产,材料没有休现,
了士族的等第,将做官进了五品的人列入其中,这种
有制、阶级分化和国家出现等,与题日主旨不符,排除
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运动,材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
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已经出现地方斟据,排除
改策的调整可以看作是唐高宗在努力扩大统治堪
C项。
无关,排除C项:“适应了统治者攻革图强的需要”的
B项:庄园广占良田控制了大量的劳动力,抑制了自
础,将更多的中下层官员纳入士族体系,从而巩固其
是法家思想,材料不仅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
耕农经济发展,排除D项。
统治,故选A项:强化中央权威主要是通过加武对地
2.D【解析】据材料可知,商前期的占卜中,贞人负
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也就是贞人是负责与神灵联
5,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禹所铸的九鼎成为国家
9,C【解析】据材料信总,甄琛批评了南朝的税收制
方的管理等措施来实现,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与中
度,即“崇关座之税”,意思是南朝重视对商业活动征
央权威直接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
系的人,代表神权,王则是间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
权力的象征,此后历代都将找寻九鼎视为重要的事
收关税和市事税,这表明南彻经济中商业交易的频繁
科举改革的内容,只是规定了士族的等第和入选条
代表王权,而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字的
情,反映了统治者重视玫治传统的延续和维承,故选
和商业税收的重要性。相比之下,甄琛强调了北魏的
件,与科举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虽然这种
小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职,这说明
C项:秦始皇东巡琅绵时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
税收政策,即“唯受谷帛之输”,意思是北魏主要接受
整可能会沙及到不同士疾间的利益,但材料中并天
商王一人承粗了贞人和王两个职务,意味着神权与王
A项:材料强测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雏承,
以谷物和布帛形式缴纳的税收,这表明北魏的经济结
期确提及是为了平衡派别利益,D项与材料主旨不
权逐渐合一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所述变化只是贞
未涉及秦始皇巡游天下的影响,排除B项:D项说法
构更加侧重于农业,税收基础主要建立在农产品上.
符,排除。
人的变化,属于占卜形式的变化,而占卜现象依然存
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而不是商业交易。甄琛的言论正是这一时期南北经
13,【解析】根据材料“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
在,所以这并不能体现商人认识水平提升,非除A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对原六国百姓
济差异的写照,体现了南北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放
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
项:材料所述是商朝后期的占卜逐步取消巫官,或者
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虽然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
选C项:当时南北玫权对峙,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A
摘取名花”及所学可知,“杳园宴”活动捐述的是者
由商王亲自担任巫官,并未提到史官,因而也就没法
伟制度却遭到东方各地的排斥,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
项:材料表明当时北方仍以农业为主,不能体现区域
代科举制下帝王恩期新科进士的宴会,并且举行盛
得出史官取代巫官职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
含着一定危机,故选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在
性市场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南方商业和北
大的宴游活动,体现了科举制对社会习俗的影响,故
的并非是文字的载体.排除C项。
的嵌陷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沙及秦潮统治集团内
方农业,没有对比两者的经济发成水平,排除D项。
选B项:材料并非侧重两种取士方法的地位,排除A
3.B【解析】从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稀疏到诸侯问互.
部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素
10.A【解析】据表格可知,隋场帝时期门下省只剩下
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与奢帝之风的关系,排除C
聘频繁,再到战国时期辩土任使臣的频繁造使交通,
国的二十等爵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其更加优
“符望”这一局,这表明门下省的职能在发生变化,
顶:材料未沙及社会变迁与世人态度变化的关系,排
这明显反映了随着列国纷争的加刷,各国在外交上更
越的结论,排除D项。
尤其是与其他三个时期相比,其下辖的部门大大减
除D项。
加注重实际利瓷,而非仅仅遵守传统礼仪,故选B项:7.B【解析】据材料可知,周公形象经历了由“·践祚
少,这一变化预示着门下省在隋场帝时期可能将承
14.B【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家庭人
从西周、春秋到战国,聘礼的举行频率确实发生了变
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到“承受先王托弧之重、
担更为专一或特定的职能,故选A项:门下省部门
口主要是小户制,这是因为在均田制下,农民家庭普
化,但这更多是因为政治和军事局势的变动导致的一
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的转变,结合所
的诚少与行政休制的调整或集权方式的变化有关
追授田不足,而且在当时制度下,规模较大家庭要承
种现象,而非礼仪本身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描述
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但不一定是削弱君主集权,且隋杨帝时期君主集权
担更多的榴役和兵役,780年政府领行的两税法以
的是聘礼的变化.而不是列国关系的整体变化,排除
政治形势影响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即由于政治
不断强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门下省,无法得出
户等高低和资产多少为收税标准,一改过去以“丁身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