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了解敦煌文化呢?
学校教育
书籍
图书馆
博物馆……
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以上文化传承的载体有何不同作用?
学校教育
印刷书
图书馆
博物馆
……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大众化
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服务公众
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服务公众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和其发展演变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感悟学校教育、书刊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等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的发展。
2.史料实证:通过研究史料,理解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阶段特征和作用。
3.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的职能、作用的发展演变。
4.唯物史观:结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体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校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
印刷书的诞生
时间轴
时空史观
雕版
印刷
白鹿洞书院
耶稣会士
翻译活动
约BC30世纪 春秋战国 BC3世纪 汉 唐 宋 明清 1683 1898 1905 1909 21C
埃及出现
纸草书卷
私学
产生
亚历山大博学园
造纸术
胶泥活字
印刷术
京师
大学堂
南通
博物院
设立
太学
中国出现
简策和帛书
阿莫西林
博物馆
京师
图书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01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校教育
官学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阅读课本P80第一目,概括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时空观念
汉朝: 太学和地方官学
西晋: 国子监
元明清: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
西周: 学在官府
材料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与博士弟子,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私学
(一)古代学校教育
(1)发展历程: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
唐朝以后: 私学发展,私人学塾、村学、蒙学
宋代: 书院产生和发展
明清:政府屡次禁毁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
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相传他一生共收过3000名学生,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有颜回、曾参等72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材料: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思考】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唯物史观
(1)兴起的原因:
①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
②重文轻武,大兴科举;
③商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④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
(2)特点:
①地位重要,作用显著;
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
③与科举制发展相结合;
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
⑤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
⑥发展平民教育。
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特点:①起源早(发展时间长);②政府主导;③官学私学并存;
④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 ⑤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2)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
①政治:为政府人才,巩固专制皇权的统治。
②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③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④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⑤局限: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专制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
——(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材料二: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学园 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2.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米(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米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等学科。阿卡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拉斐尔《雅典学院》
(一)古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2.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创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被称为“大学之母”,即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
【知识回顾】
博洛尼亚大学能够兴办的背景有哪些?
中世纪后期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大学逐渐发展起来。
表现:增加古典文化课程,出现世俗化趋势,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机构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④民族国家的兴起
意义:①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
②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巴黎帝国大学
(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总监1人
27个大学区
每区设总长1人
各省
每省设督学1人
(二)近代学校教育
1.西方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
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柏林洪堡大学
◎哈佛大学
(二)近代学校教育
内容
①北京大学
②清华大学
2.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戊戌维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 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改名北京大学;1916 蔡元培接任校长
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校,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蔡元培接任校长,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史纲上】
思考:根据下表,概括近代教育的作用。
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传播了西学,开通了风气
建立了近代化的教育系统
【学思之窗】
材料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观点:
①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影响:
①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②有利于学术研究;
③促进北京大学和中国近代大学发展。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家国情怀
A
B
C
D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推动中日有好交流。
唐朝
1872-1875年清政府派遣了四期共120名留美幼童,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
洋务运动时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
“以俄为师”,掀起留苏学习热潮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
留美幼童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
日本遣唐使晁衡
1957年毛主席对留苏学生的讲话
P78【历史纵横】留学教育
时空观念
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
材料一: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
④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之处
古代 近代
教育目的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家自强发展
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 增加了近代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时代背景 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势需求相关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1-82,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历程。
阶段 发展
形成体系 (1949.10—60S中期) 背景
教育方针
成就
受到破坏 (“文革”时期)
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后) 教育政策
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①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革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①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
①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思考:结合下表,概括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⑴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⑵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⑶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软实力”
02
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出现
(1)地位:
二、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表现:
①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②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
◎西汉马王堆帛书
◎汉墓木牍
◎莎草纸写的《亡灵书》残片
缣帛昂贵,不利推广
◎云梦睡虎地秦简
竹木简沉重,不便携带
1457年,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此后不久,由于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剧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
——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
约公元前 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
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
早期的书籍
东汉
唐朝
11世纪中叶
15世纪中叶
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史料链接】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 《古登堡圣经》
蔡伦“蔡侯纸”
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
活字印刷术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推动了印刷书的诞生。
是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3.印刷书诞生的意义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②从文化普及而言,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③【学习聚焦】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①从技术层面而言,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象征意义的事件,进一步推动报纸、杂志的普及。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思考: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
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认识:这一变化始终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
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
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03
图书馆的成长
(1)起源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抜王建立;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2)中世纪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之外,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01
02
03
美国国会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4月正式开放,拥有1亿2800万册馆藏,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
三、图书馆的成长
2.发展历程
(1)国外图书馆
1.职能: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时空观念
巴尼拔图书馆想象图
(1)古代
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2)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3)近代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01
02
03
2.发展历程
(2)中国图书馆
04
(4)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时空观念
三、图书馆的成长
◎尼尼微图书馆所藏泥版文书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英国切萨姆图书馆
◎范钦“天一阁”
◎ 1912年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开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①外来示范: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②理念转变:
传播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③时代特点: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唯物史观
古籍文学作品永不衰老。
——布尔维尔利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 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 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 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 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 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 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 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3.作用:
04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约公元前290年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英:大英博物馆
法:卢浮宫
【史料链接】
◎卢浮宫
◎大英博物馆
1.国外博物馆
(1)发展历程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868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05年 张謇 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5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2003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2.中国博物馆
(1)发展历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珍品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专业博物馆。
材料:目前,文化、城市与博物馆的关系正在开始变得紧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博物馆丰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在线了本地的历史沿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脉络,把最辉煌、最闪亮的史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人文谨慎和民俗风情……博物馆成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对于增强人们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恋之情,激发观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③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学习拓展】P86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外来示范: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理念转变:传播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时代特点: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史料实证
文化载体
知识延伸
1、国外博物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1、图书馆的职能、起源
三、图书馆的成长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2、近代学校教育
2、书籍的发展
1、古代学校教育
1、书籍的雏形
3、印刷书的作用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现代学校教育
2、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2、国内博物馆
3、博物馆的作用
本课小结
1.(2023·浙江·高考真题)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
典例研析
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④处于埃及亚历山大城,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独占鳌头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而把其用于民俗钱币之中,体现了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A正确;BCD从材料的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5.(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