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
末 代 沙 皇 全 家 照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沙皇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苏维埃俄国
一、十月革命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阶级:工业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 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社会民主工党即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 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涵:
◆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继承
与
发展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对比
(二)十月革命
1、背景:(1)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2)无产阶级发展壮大,革命性强;(3)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革命的到来;(4)列宁主义为革命做了思想准备;(5)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2、二月革命:
(1)背景:一战中俄军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
(2)爆发:1917年2月彼得格勒工人和市民举行罢工抗议。3月8日(俄历2月23日),革命爆发。奉命镇压的军队转而支持民众,宣布起义。
(3)领导:工兵代表苏维埃。
(4)结果:沙皇被迫退位,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接管政权。这就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
(1) 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3-7月,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 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二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的领导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3)《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在苏维埃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
(4)七月流血事件:临时政府于1917年7月在前线向德、奥进攻,妄图以战争消灭革命,遭到惨败。7月1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被政府血腥镇压,伤亡400多人。七月流血事件是革命发展中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手中。
4、十月起义: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5、影响:
◆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 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世界现代史开端)
七月流血事件
2、过 程
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方式:和平夺权。
四月提纲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夺权。
1917.4
1917.7
1917.11
1917.3
四月提纲指方向
十月革命现曙光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倒沙皇
七月流血抛幻想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
名 称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领导者 自发斗争 布尔什维克领导
目标 面包、停止战争 建立社会主义
指导纲领 没有纲领 《四月提纲》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
结果 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继续参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退出一战
协约国干涉苏俄
原因:
(1)根本:仇视社会主义。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2)借口:俄国中途退出战争,违反盟约。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口号“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所有企业国有化并统一管理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其他 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色,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
(2)内容
二、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影响:
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经过三年多(1918-1920)的战斗,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材料一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材料二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三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错误的。
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俄国的国情。列宁思考,怎样重建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战争的破坏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
等强烈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失误
(3)内容:
①农业:固定的粮食税。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4)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5)作用:
①经济上: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②政治上: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理论上:找到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比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探索2:新经济政策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 集中有限的力量,保证战争的胜利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建立工农联盟
时间 1918—1921年 1921——1928年
内容 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实行粮食税等市场机制(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特点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采用军事与行政手段;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发展,建
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影响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1925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苏联在经济上面临着何种任务?应该如何做?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③1924年1月,列宁逝世。此后,斯大林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目的:
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苏联模式
(3)措施:
①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5年,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农业集体化” (1927年后,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③实施“五年计划” “一五”(1928--1932)
“二五”(1933--1937)
(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4)表现:
①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5)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6)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7)评价: 积极性; 消极性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百万吨)
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为建立强大的国防,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期间建造炼钢炉
明斯克拖拉机厂
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当时欧洲最大水电站)
快速实现工业化
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民在集体农庄用餐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一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有什么问题?
变化: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
问题:存在压力,有农民的非自愿行为。
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1932年底,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62%;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00%。
掠夺农民、牺牲农业保工业。
原因: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后果: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的长久发展。
(1)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形成背景:①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②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③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④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⑤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⑥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4)内容: ①农业政策农业集体化;②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③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5)主要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概念拓展: 苏联模式
项 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内 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集体化、农业税很重
工业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国家资本主义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否决 商品货币关系)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制 工资制(平均主义)
特 点 管理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指令计划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单一的公有制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1922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1991.12《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1917年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17
199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体 制 改 革
列 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