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9 10: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PART.2
中医药的成就
PART.1
历史上的疫病
PART.3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历史上世界各地的“瘟疫”
新课导入
查士丁尼瘟疫---
复国梦想的破灭
公元6世纪,鼠疫,每天数千人死亡,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居民死亡。
14世纪黑死病---
上帝之鞭
鼠疫,欧洲人口死亡1/3至1/2,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背景之一。
美洲大瘟疫——
征服者的秘密武器
公元16世纪,腮腺炎、天花等,印第安人近九成人口死亡。
西班牙大流感—
战场之外的战争
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 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
雅典鼠疫 --
黄金城邦的毁灭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最鼎盛的时代,雅典近1/2的人口死亡。
历史上的疫病
与疫病改变的历史
历史上世界各地的“瘟疫”
新课导入
安东尼瘟疫——帝国转折
公元2世纪,天花和麻疹,罗马帝国两位皇帝丧生,近1/3的人口死亡。
东汉末年大瘟疫
——千里无鸡鸣
公元3世纪,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
斑疹伤寒——
打败拿破仑的瘟疫
19C在拿破仑大军中传播的流行性斑疹伤寒,毁灭了拿破仑的军队
霍乱——
游荡的幽灵
在19世纪的百年间,霍乱的6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难以计算,仅印度死者就超过3800万人。
17~19C黄热病——殖民者的坟墓
此病通过交通运输被带到欧洲及北美,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历史上的疫病
与疫病改变的历史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疫病的定义
疫,民皆疾也。 ——许慎《说文解字》
疫,病流行也。 ——《字林》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上经·尚时》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称为“疠[lì]气”) ——吴有性《瘟疫论》
疫病:一般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疫病”≠“疾病”
疾病:各种病的总称
特点:
①频繁性、周期性②时空分布不均衡 ③突发性、持续性④危害大、范围广⑤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人类史上死于瘟疫的人数远远高于战争或其他天灾的人口总数
合作探究
疫病发生与传播的原因
材料一:农业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维持了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平均要高10-100倍。……如果说农业的出现就这样使我们的病菌交了好运,那么城市的出现则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幸运,因为在甚至更糟的卫生条件下,更加拥挤的稠密人口使情况恶化了。……当我们驯养牛和猪这类群居动物时,他们已经受到了一些流行病的折磨,只不过在等待着转移给我们罢了。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材料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与包括病毒在内的各种微生物之间尽管总能维持某种均衡,但这种均衡非常脆弱。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密度的增大、商贸活动的往来、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交通方式的便捷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均衡迅速被打破。人类文明的大幅进步,很多时候无不是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这恰给传染病的造访大开方便之门。
①人口密集;②灾荒及不良旧俗,公共卫生条件较差;③人口流动促使疫病流行;④破坏自然环境;⑤政府腐败,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⑥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防疫措施不健全;⑦气候导致的灾害;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重大疫病---1.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因为感染者最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麻子,故而得名天花。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繁殖能力,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病人去世以后,病毒依然能存活数月之久。
古埃及法老
拉美西斯五世(前1150-前1145)患天花,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
死于天花的
清朝顺治皇帝
因得过天花而登基的康熙皇帝
在清朝12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顺治和同治帝都死于天花。还有两位患过天花的“麻子”皇帝:康熙和咸丰。
英女王玛丽二世(1662-1694)
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33-1603)
沙皇彼得二世11岁登基,1729年14岁死于天花
法国波旁
王朝国王
路易十五(1710-1774)
死于天花的欧洲君主
天花的感染不分贵贱,导致地区政权的变动更迭。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重大疫病---1.天花
人类历史上致命病菌的重要性,可以从欧洲人征服新大陆并使那里人口减少这件事得到很好的例证。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欧亚大陆的病菌的,要比在战场上死于欧洲人的枪炮和刀剑下的多得多…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的病菌。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对天花来源的最早记载
此后,天花病毒时有肆虐。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十之八九。”
——明代医学著作《痘疹世医心法》
天花在亚洲和美洲的扩散,
天花的传播导致人种与文明的毁灭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重大疫病---2.鼠疫(欧洲黑死病)
鼠疫(plague) :是鼠疫耶尔森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30%~60%。
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包括雅典将军伯里克利在内,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雅典其实遭受了两场“瘟疫”。一场是战争爆发后雅典人肉体上所遭受的瘟疫,另一场则是战争进程中雅典人灵魂上遭受的瘟疫。在前一种“肉体的瘟疫”中,雅典人开始无视人法与神法,违法乱纪,无恶不作。在后一场“灵魂的瘟疫”中,雅典人无视高贵与卑贱,伟大与低俗,变得蛮横、堕落甚至是野蛮。——刘琳《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瘟疫对雅典的影响》
“查士丁尼瘟疫”对查士丁尼统治和当时拜占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拜占庭帝国中央集权统治受到直接冲击,进而使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统治发生动摇。其次,大瘟疫造成拜占庭人口大量损失,进而直接对拜占庭政治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最后,拜占庭民众对帝国长盛不衰和皇帝神圣信念发生动摇。——摘编自陈志强《“查士丁尼瘟疫”影响初探》
②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重大疫病---2.鼠疫(欧洲黑死病)
③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在堪称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死去的总人数为其人口的5%。
欧洲社会思潮改变,文艺复兴兴起,教权衰落,欧洲社会转型。
“鸟嘴医生”: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
爆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西方学者认为它已成为“中世纪中期与晚期的分水岭”、“标志了中世纪的结束。”……经历了黑死病后,原来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因为黑死病而突然变得顺畅了。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重大疫病---2.鼠疫(欧洲黑死病)
明朝末年的鼠疫
④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高烧、脖子肿大)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鼠疫:①东汉末年②金末元初③明末清初④晚清东北鼠疫
鼠疫导致明朝军事力量的减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探究黑死病爆发的原因
起源于中亚,蒙古帝国的游牧统治、军事和贸易扩张是黑死病传播的根源。
13世纪末小冰川时期(the Little Ice Age)的到来,气候变得恶劣,西欧地区变得更加潮湿;相反地,撒哈拉西罗科风将干热风吹响亚洲部分地区,使得当地气候愈发干燥逐渐荒漠化,当地游牧民族不得不驱赶牛羊寻找新的牧场,同时中亚的啮齿类动物开始为了寻找食物而迁徙。
还有医疗技术停滞、人口稠密、卫生条件恶劣、贸易活动频繁……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其发生。黑死病的发生应当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脱离时代背景的孤立的因果关联不能反映历史的丰富联系。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重大疫病---3.黄热病、斑疹伤寒
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这种瘟疫主要靠蚊虫叮咬传播,患者肤色发黄,精神失常,经常剧烈挣扎,一般在7-9天会出现死亡的情况。
①黄热病:17-19世纪,墨西哥暴发,肆虐两个世纪。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曾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部分社会活动瘫痪。
②斑疹伤寒: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恙螨幼虫为媒介将斑疹伤寒传播给人。主要通过鼠蚤传播,患者会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主要表现。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重大疫病---5.西班牙大流感
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最先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出现,西班牙是最早公布这次流感的国家,因此称为“ 西班牙流感 ”。它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①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暴发。②全世界2000万人以上死亡。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重大疫病---6.当代流行病毒
人类疾病 麻疹 艾滋病
肺结核 禽流感
流行性 感冒 埃博拉病毒病
百日咳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
疟疾 SARS
梅毒 2019-nCoV(新冠)
14-17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
①17世纪中期中国明朝爆发鼠疫;
②17-18世纪中期中国清朝一度天花肆虐
16世纪,天花、水痘、流感等从欧洲传到美洲和大洋洲
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和欧洲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流域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
①公元前5世纪,雅典爆发鼠疫
②6世纪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
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
18世纪欧洲天花肆虐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三)疫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材料:伯罗奔尼撒战争是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突如其来的瘟疫至少使1/3到2/3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著名的将军伯里克利,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雅典民主政治也就此衰落。
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患疟疾突然死亡,不满33岁。之后他的部将为争夺统治权不断内战,亚历山大帝国迅速衰落下去,最后土崩瓦解。
——《全球通史》
材料: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①政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甚至王朝更替,影响世界格局。
(雅典伯利克里﹑东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明末鼠疫﹑墨西哥黄热病)
材料:城市中的无技能劳动者也因死亡而变得短缺,因此他们索要比瘟疫前高得多的工资。有些人来自其他城镇,但许多来自周边农村,任由田地庄稼荒芜。这是遍布欧洲,从都柏林到诺夫哥罗德的城乡移民潮的一部分。当然这伤害了地主,他们的田地和庄稼无人打理。 ——约瑟夫·伯恩《黑死病》
②经济: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西班牙大流感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幸存的普通民众也在绝望中转向了狂饮暴食和恣意纵欲。毁坏劳动成果,谋财害命、欺骗、通奸、盗窃,已成通常之事。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③思想:导致信仰危机,精神冲击,客观上可能引起新思想的酝酿传播(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科学理性
④军事:削弱军队实力,影响战争的局势,改变战争进程。
⑤社会: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混乱,对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产生深刻影响
材料:经历黑死病的洗礼,医疗体系同样受到很大的冲击,开始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医院的药物发生了变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⑥医学:客观上推动了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⑦国家治理:强化职能、加强救助、国家立法
从历史来看,在平衡博弈的过程中,疫病其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卫生观念的形成。
我们以往认为,人类就是历史的绝对主角,但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他物种对历史的影响,有时候来得更大,甚至会左右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防治措施
1.古代
(1)重视公共卫生---古罗马、古代中国
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
“旧有豫章沟……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
—— 《朱文公文集》
古罗马公厕
古罗马引水渠
汉长安城地下3米处巨型排水涵洞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防治措施
1.古代
(2)采取防治方法(药物治疗、免疫疗法)
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卷之三·
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痘接种方法来预防天花疾病
人痘:就是用人所感染的天花病毒为材料,主动地让未感染的人接触这种毒素,以达到产生天花病毒抗原体的目的。
“以毒攻毒”的中医理念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防治措施
1.古代
(3)建立救治机构;隔离传染源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汉代“病迁坊”隔离麻风病人
南齐“六疾馆”
唐代寺庙病坊和养病坊
宋代安乐坊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医院,白加孟古城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 《汉书·平帝纪》
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避免恶性循环;限制出入黑死病疫区;禁止和疫区进行贸易和人员往来。 ——刘黎《中世纪英国政府对黑死病的反应及应对措施》
知识拓展
中国的抗疫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防治措施
2.近代
医学成就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灭菌法。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詹纳与牛痘接种法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
青霉素
牛痘的发明:受人痘启发,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牛痘接种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安全性大大提高,因为人感染牛痘之后除了会引起轻微的淋巴结炎之外,不会起痘,更不会致命。
伤口涂抹粪便
放血术(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
香料烟熏疗法
鞭打身体赎罪
猎巫运动
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防疫
消毒
海港检疫
祈祷
隔离外来人员
医院主要功能从隔离向治疗转变
知识拓展
历史上的其他防疫措施
古人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
值得今天借鉴?
①公共卫生观念(清理污水、隔离患者、掩埋尸体)②中医药治疗疫病的方法,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
③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影响人类应对疾疫的因素
人员交流的频密程度、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程度、科学技术水平与认知水平、各国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能力、疫病本身的特点
1660年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
18世纪末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至1875年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世纪中期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年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合作探究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分析其背景
成就:从关注个人卫生到重视公共卫生;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从上层社会发展到普通民众,从英国扩展到欧美;认识到疾病同不卫生联系密切,实施公共卫生立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城市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
背景: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地位:
1、中医学成就: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①战国: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
面色、舌苔、表情;
闻: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
喘息,并且嗅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②战国-西汉:《黄帝内经》总结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经验,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1、中医学成就: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伤寒杂病论》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家临床治疗的依据和研究的课题。  
——李经纬《中医史》
③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④东汉: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1、中医学成就: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⑤唐朝:“药王”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
⑥治疗的方法:针灸、推拿、拔火罐、内服中药等
“药王”孙思邈(541年-682年)
《千金方》篇卷浩大,内容详博,医史学者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特别强调医家的职业道德,把医德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李经纬《中医史》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shù)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具有适应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针灸铜人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2、中药学成就:
《新修本草》不仅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比纽伦堡政府于公元1542年颁布的《纽伦堡药典》(欧洲最早的药典)早833年。唐朝政府规定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流传到全国,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影响达300年之久,到宋《开宝本草》问世后,才逐渐被代替。我国历代主要本草书籍如《蜀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贯穿着它的内容。本书在成书50多年后,来我国学习的日本学者把它带到日本,后来也作为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本。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
◎《本草纲目》书影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②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知识拓展
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吴有性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更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
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 ——吴又可《瘟疫论》
年代 人物 中国古代医学、药学著作与成就
战国 扁鹊 “望、闻、问、切”
汉代 不详 《黄帝内经》,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 不详 《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张仲景(医圣) 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伤寒杂病论》奠定
中医临床学基础
华佗 最先使用“麻沸散”,“五禽戏”
西晋 王叔和 《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总结晋以来医疗发展方面先进成就
唐代 孙思邈(药王) 《千金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官府 《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宋代 唐慎微 《证类本草》,宋代最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小 结
黄煌:中国古代医药理论,不论是寒、是热、是湿、还是燥…其词义是比较模糊的。受古代的客观条件所限制,我们的先人是无法判断所感染的病原体为何物的,因而中医药主要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岳美中:“研读《伤寒》《金匮》,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实验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
《黄帝内经》认为,外在气候反常,内在情志刺激,皆致病之源。气候反常谓之“六淫”,情志刺激谓之“七情”。这些因素同样要分阴阳,如风雨寒暑邪从外入,属阳;起居失节病由内生,属阴。抗病之力谓之“正气”,致病之因谓之“邪气”,等等。故疾病表现虽千变万化,其因不外正邪消长,阴阳平衡等数端而已。 ——江晓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合作探究
中医药特点
①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影响(如天人合一);
②重视技术积累和临床经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③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药食同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④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形成了独特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学思之窗】
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①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②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
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④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禆补缺漏。
①利于人民健康,具有医疗价值;②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经济价值;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文化价值;④发掘和创新中医资源,具有科技价值;⑤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①治疗水平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总结临床经验,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②中医教育的发展: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③开发中成药制剂: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④中药科研: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②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③受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④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⑤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
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的原因
二、中医药的成就
(二)现代中医事业的发展
成就:
影响:
中医药的当代价值
知识拓展
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演讲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做演讲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西医结合的完美典范
——澳洲梁博士的博客
知识拓展
2020年5月,国际植物医学期刊《植物医学》收录发表了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论文最新研究成果:中成药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疗效。它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钟南山院士
在德国魁茨汀中医院体验推拿的人
第十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匈牙利召开
拔火罐方法
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
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三、西医的近代化及其传播
(一)近代以来西医的发展
1.背景
概念:它是近代西方学者在否定并且摒弃了古希腊医学之后,以还原论观点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
《西方医学简史回顾及其哲学思考》:
查理二世的治疗过程:
放血约800毫升
服用高浓度锑进行催吐
用烧红的烙铁在头上烫出血泡挤血
往鼻孔中吹喷嚏粉
在全身上下涂抹秘制膏药
从尸体上割下的头盖骨磨成粉末,
掺入泻药,然后给国王饮用。
查理二世接受治疗后5天即被宣告死亡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西方传统医学的根基: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西方传统医疗手段能不能算“西医”?
19世纪
近代西方医学的进步,
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产物
2.成就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 哈维《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②17-18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三、西医的近代化及其传播
(一)近代以来西医的发展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哈维《心血运动论》
1.背景
三、西医的近代化及其传播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2.过程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学东渐,西方文明传入中国;
②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
③洋务运动的推动,政府的支持;
④回国留学生的促进,受到日本的影响;
⑤中医人士的主动学习;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⑥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
明末清初,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加速在中国传播。
①西式医院的建立: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医生凭借医疗设备进行诊断、治疗,广受欢迎②西医技术的引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③西医院校的建立: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④西方公卫措施的引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成就三、西医的近代化及其传播(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白马行医院是澳门最早开设的西式医院,也是中国领土以至亚洲出现的第一间西式医院,牛痘接种即由此医院传入中国内地。1910年京师自来水厂历史纵横
东北疫情防控
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肆虐,伍连德等大量医护人员参与到控制和扑灭东北鼠疫的工作中。这次鼠疫的防治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伍连德任主席。这是在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伍连德
发现肺鼠疫,通过切断交通,提倡佩戴口罩、分餐制、火葬等方式迅速控制疫情
知识拓展
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①医疗卫生体系逐渐近代化;
②具有渐进性、复杂性、理性化的趋势;
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④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⑤出现中西医并存的新格局;
⑥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
4.影响
三、西医的近代化及其传播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一:具体而言,往往是先有教会医院,后有中国自创的新式医院;先有教会医学院校,后有中国自创的西医学院校;先有传教士医药团体,后有华人医药团体;…总之,西方医学体系输入中国并确立在中国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与基督教医学传教士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基督教在华医药事业推动了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
——杜志章《论近代教会医药事业对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近代化(建立教会医院,培养医学人才,确立现代医学制度等)。
材料二:社会各个阶层在经历了最初的猜疑和排斥后,最终承认其科学性,并欣然接受。事实上,国人西医观的改变,不仅仅是人们医学观的历史变迁,它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理性思维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实则是国人对于西医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接受。
——张孙彪《中国近代医学社会史探微》
材料三:近代入华之传教医师,以宗教之热忱,满怀人道主义者不乏其人。他们不仅视治病为己任,还将吸烟、饮酒、赌博、缠足、卖淫以及道德堕落等社会陋习的革除,看作他们工作的一部分,首先因为这些皆与基督教教义相背,对于身为专业医师的教士来讲,还因为关注到与此相关的疾病和死亡。……因此,公共卫生的展开,与政府的支持和合作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传教士影响下,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中央政府及各地自治政府开始关注医疗卫生事业。
——何小莲《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公共卫生》
促进西方先进思想传入,启迪民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观念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革除陋习,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材料四:在这次生存抗争中幸存下来的中医界,为了谋求自身之生存,不得不开始对中医理论进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医科学化主张,自觉地进行中医科学化尝试。同时,西医界在这次论争中尽管未能达到废止旧医之目的,但却迫使中医自身进行改良,并开始走上科学化道路未尝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动摇了中医的地位,促使中医自我改良。
消极:这是一种文化侵略现象,传教士在中国发展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殖民入侵服务。而部分西医拥护者的过于否定中医,甚至提出废除中医,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起源与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起源于阴阳五行等,发展取决于前人的总结经验。
西医形成发展依赖于药物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研究疾病的观念 中医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治疗疾病注重经验。
西医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诊断方法的不同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西医借助医疗器械诊断。
治疗方法的不同 中医通过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治疗。
西医通过手术等化学药物对疾病治疗。
优势不同 中医优势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及功能性疾病。
西医优势在于治疗急性病和器质性疾病。
知识拓展
中西医的理念有何不同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发展,中医的危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期间,中西医的学理讨论溢出医学界而进入言论界,并进一步触动了政界乃至整个民国社会,饭碗问题与学理问题交织一起,学界人物与政界人物互为激荡。中西医之争,仅影响极大的就有四次……
首先是中医和西医的生存之争。在这背后,还包含着科学主义的学理之争。此外,中西医之争还是近代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而在政治层面,更是上升到了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亡。
在中西医之争上,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是“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试图通过这样的话语定位分清自己和中医的地位;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试图与民族国家建构联系,占有一定的政治话语力量。
中西医学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独立产生的。西医学在其东渐过程中与中医发生碰撞是必然的。这本应该是医学自身问题,却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剧变,使得这次碰撞在近代中国是畸形的,它夹杂与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宗教、文化、政治、心理等等。
——邓文初等《“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
知识拓展
近代中西医之争
民国时期,中医与西医发生激烈争论。
原因是生存和学理问题。
实质是近代中国新旧文化之争在医学上的体现。

知识拓展
新中国的中西医关系:中西结合
“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并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人类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一”。
——1954年,毛主席对当时卫生部的主要领导歧视和排斥中医的态度的批评
“今天——是祝针灸万岁!你们不要以为针灸是土东西。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世界各国都要用它。”
——1955年毛主席为著名针灸专家朱琏的新书专著题字
废止中医之争促发了中医界的紧迫感, 中医界不得不谋求自身的革新与改良,自觉进行科学化的尝试,逐渐走上科学化的道路。——郝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屠呦呦团队研发出的青蒿素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疫病和灾难的斗争史!
——习近平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结 束 语
古代疫病与医学成就
古代的疫病
中医药成就
西医的传播
西医概念
传播过程
传播影响
有利于医学近代化发展
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有利于西方思想传入,启迪民智,改变陋习
有利于中医自我革新与科学化
文化侵略,过于否定中医
明末清初传入,影响有限;近代后,影响扩大
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等
古代成就
现代成就
重大疫病
疫病影响
疫病防控
天花、鼠疫
隔离、派药、预防、赈恤、接种
政治:威胁统治,导致王朝更替
经济:生产停滞,饥荒严重
文化:新思想萌芽
社会: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
军事:影响战争成败
中西医结合,设立中医院,走向世界
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诊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