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9 10: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复习回顾
时间 领导人(政党) 国家 结果 作用
1889 巴西 建立共和国
1910-1917 墨西哥 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基础
1905-1908 国大党 印度 反英斗争高潮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05-1911 伊朗 失败 反帝反封建,传播民主思想
1894-1912 资产阶级革命党 中国 终结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传播民主共和、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1882 祖国党 埃及 失败
1881-1899 “马赫迪” 苏丹 失败
1894-1896 孟尼利克二世 埃塞俄比亚 保持独立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一)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
(二)概况
地 区 事 件
东亚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
②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7)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
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度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中亚 阿富汗抗击英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阶段: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
背景: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结果:原来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主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第一阶段:印尼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大起义
时间:1926年11月12日-1927年3月
组织:印尼共产党 参与者:工人和农民
范围:起义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
结果: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起义,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1、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
苏加诺(1901-1970年)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第一任总统(1945~1967)。
(1)英国殖民印度:1600年英国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开始侵入印度,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一战期间,为牢牢地控制住这个海外最大的补给地,英国在印度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1869年,甘地出生于印度的一个中下阶层家庭,家人都是印度教虔诚的信奉者。
19岁时,甘地去英国学习法律。他在英国不仅学到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并取得律师执业资格。
在英国取得律师资格后不久,甘地去了南非。南非是英国的殖民地,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甘地亲身体验了印度侨民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
2、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哲学宗教观念: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为主要内容。(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
②政治思想:争取印度自治独立为主。
③社会思想:以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消灭贱民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富人庇护穷人;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
④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反对工业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认识:甘地主义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物,并受到印度传统宗教的影响。核心是“非暴力主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改革的国际运动。例如美国黑人争取民权运动、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以不合作来争取民族独立等。
(2)甘地主义形成:在南非的生活与斗争中,甘地的宗教观、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以及他的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基本形成。1915年,回到印度,开始宣传并从事非暴力斗争。1920年,国大党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及他起草的党章。
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改良变成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以维护资产阶级领导地位。体现了革命性、策略性和局限性的结合。
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迫使英国让步,争取印度独立自治。
非暴力
不合作
相辅相成
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立场的两重性。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拒绝使用洋布,倡导改穿土布衣服。
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世纪20-40年代)
手纺车运动
(1)起因:1919年3月,英印当局实行《罗拉特法》,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2)内容: 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
甘地号召放弃英国授予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殖民法院和立法机关;提倡手工纺织、不买英国布,抗税等手段进行斗争。
(3)结果: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超出了非暴力的范畴,决定停止运动。
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甘地
思考: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体现什么精神?
实行非暴力不抵抗,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1930年3月,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甘地为反对食盐专卖法,率领80人,步行三周行程 240英里,到达西海滨,自取海水制盐,被称为“食盐进军(长征)”。
(1)起因: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加大压榨,颁布食盐专卖法案。
(2)内容:
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后发起“食盐进军”运动。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3)结果:
引发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英印当局妥协,答应部分要求(如释放政治犯,允许人民煮盐等)。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甘地一生坐过无数次监狱,绝食斗争17次,最长的一次达21天。
起因:
1939年9月二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印度卷入战争。国大党以有条件支持英国作战换取战后独立,被拒绝。
内容:
甘地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运动。
结果:
英印当局逮捕甘地和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运动陷入低谷。甘地在狱中数次绝食,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从1944年初到1945年初才陆续被释。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1920—1922年 1930年 二战期间
起因 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 1929大危机,英国颁布食盐专卖法案 1939二战爆发,英国裹挟印度参战
内容 ①号召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②恢复手工纺织,不买英国布; ③抗税斗争 ①“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②引发各地抗税斗争
提出“英国退出印度”
结果 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甘地停止运动 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英印当局逮捕甘地,运动陷入低谷
1、指导思想:甘地主义(以爱、真理和非暴力来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2、方式:非暴力不合作
3、过程:三个阶段
4、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独立。
5、评价:(1)进步性:①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为日后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②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甘地所创立的非暴力斗争理论,是印度人民伟大的精神财富。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改革的国际运动。
(2)局限性:①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②局限于非暴力,束缚了人民的手
脚,影响了革命的深入开展,显示出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③开展“手纺车运动”等,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要点
2、概况:
(1)埃及华夫脱抗英运动
(影响:迫使英国废除殖民保护制度,加快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奠。)
(2)摩洛哥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斗争
(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
一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埃及华夫脱抗英运动 摩洛哥抗西抗法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时间 1919-1922年 1923-1926年 1935-1941年
领导者 扎格鲁尔(华夫脱党) 酋长克里姆 皇帝塞拉西一世
斗争 概况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 多次打败西法侵略军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
1936年占领,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
结果 英国承认埃及为主权国家,英国保留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1922年埃及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领导12年的护宪运动 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埃塞俄比亚人民游击战争,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击败意军,1941年,恢复国家独立
性质 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 爱国民族主义运动 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三、 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回顾: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何还要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上: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体制)普遍存在。
(2)经济上:封建大土地所有制阻碍经济发展。
(3)思想上:天主教会保持传统影响。
(4)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美国将拉丁美洲作为后院进行侵略扩张,成为其走向真正独立的主要外部障碍。
地区 领导人 时间 结果
(国家、政治体制)
海地 杜桑·卢维杜尔 1791--1804 建立起第一个拉美独立的国家海地
南美 玻利瓦尔、 圣马丁 1810--1826 西属拉丁美洲获得独立,普遍实行共和制、军事独裁
巴西 佩德罗王子 1822 巴西独立,实行君主制
墨西哥 伊达尔戈 1821 墨西哥独立,军事独裁
1、概况: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
(1)阿根廷:
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2)智利:
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瓜拉: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2、特点:
(1)多数国家资产阶级掌握运动领导权。
(2)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时间:1926年
组织者:桑地诺
目标: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战旗: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
斗争对象与方式: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3、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结果: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诺被刺杀。
评价: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美洲自由的标志”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934年
(1)背景:①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封建大地产制依旧盛行,土地兼并严重;外资控制墨西哥经济命脉。②经济危机的影响。
(2)目的:为改变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3)内容:
①经济:推行土地改革,打击封建大庄园主的势力,废除大地产制。
②政治:改组国民革命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③思想文化: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清除宗教教育,普及世俗教育。
④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4)性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改革运动,也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
(5)影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大地产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改革自上而下地解决了民主化、恢复经济和解决所有制三大问题,完成了护宪运动的任务,为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卡德纳斯的民族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使他成为30年代拉丁美洲社会思潮的代表者之一,为亚非拉各国人民开展反帝斗争提供了经验。
1、一战后亚非拉出现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原因
(1)列强放松侵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一战削弱帝国主义,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条件。
(3)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想广泛传播,促进殖民地民族意识觉醒。
(4)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激化民族矛盾,导致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
(5)十月革命的鼓舞:俄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民主斗争。
(6)苏俄援助:一战后苏俄政府对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提供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
(7)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
(8)经济大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转嫁危机,激化了矛盾。
四、总 结
2、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1)各国发展不平衡:多数国家资产阶级掌握运动领导权,有的资产阶级由向西方学习转为向苏俄学习,部分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2)广泛性(各国民族斗争遥相呼应,此起彼伏)。
(3)持续发展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达20年、埃及华夫脱党12年护宪运动等)。
(4)斗争多样性(武装起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等)。
(5)无产阶级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6)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大大增强(例如卡德纳斯与共产党合作等)。
(7)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特点(例如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3、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意义:
(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2)促进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民族经济恢复和发展。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壮大世界无产阶级力量。
(4)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