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这不是和平,这不过是20年的休战。——【法】福煦(1919年)
1918德国签署停战协议 ,一战结束
1939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第17课
奔赴“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和平”为何崩解?
——战争缘起
二、“和平”如何再造?
——战争进程
三、“和平”重建了吗?
——战后之思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任务一
一、“和平”为何崩解?
——战争缘起
【思考】:联系所学,多角度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特别注意法西斯主义与绥靖政策的影响。
思考1:二战爆发,与哪些事件关系比较大?这些事如何影响了二战的爆发?
一、“和平”为何崩解?——战争缘起
①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的祸根,法西斯国家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快结束时,欧洲似乎正在安定下来,处于一个和平、安全和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给彻底破坏了,由此产生的经济混乱和大规模失业逐渐损害了前几年已取得的和解的基础。——《全球通史》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希特勒
VS
② 导火线:经济危机引发各国政治危机,法西斯国家以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一、“和平”为何崩解?——战争缘起
思考2:大萧条产生了什么影响?美国和德国的应对有何不同?为什么?
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罗马共和制时期,每一个执政官都有12名侍卫官,侍卫官每人一根由许多小木棍经过柳枝,绳子或者铁砸捆绑而成的束棒,意喻团结产生力量,他们给束棒安装斧头使其具备杀伤力,同时也让其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何谓“法西斯”?
思考3:结合材料,分析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点?德意日的目标要如何实现?
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墨索里尼
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近卫文麿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实质: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争霸世界
基本特征:
极端民族主义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面包!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地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希特勒
“生存空间论”
“极权主义”
“征服世界”
活动 时间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经济危机爆发前
经济危机爆发后
思考4:梳理各国法西斯势力的主要活动,并分析其影响?
1919年,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意结成 轴心国。
1921年,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日本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
1920年,组建“纳粹党”,法西斯运动开始。
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扩军备战。
1938年吞并奥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③重要原因: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二战爆发
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它们是“修改主义”的国家或不满意的国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
——【英】约翰.惠勒一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
思考5:指出材料所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对战争的影响
得意洋洋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④ 推动因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美国中立法案、苏联避战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英】丘吉尔
1935.8.31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1939.8.2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什么1919年后,法西斯主义在意德日兴起?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刚签订,德国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 的口号。一军人说:“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巴黎和会后,意大利人对和平协议中的条款非常不满意,他们觉得在和平协议桌上被盟友出卖,意大利的胜利成果被分解的支离破碎。此时,墨索里尼提出要复仇,有许多人提出要对外扩张,这种扭曲的爱国情绪最终演变成战斗的法西斯。
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明确指出:凡对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地位权益有侵害之虞时,则不论来自何方,都要决心为“防卫”而采取断然措施。
针对问题 操纵 政策内容
中国问题·日占东北 英法 操纵国联,不制裁日本,要求共管东北
意入侵埃塞俄比亚 英法 对意制裁,范围有限,很快取消
美国 1935年制定中立法案
干涉西班牙内战 英法 提出不干涉
美国 修改中立法,扩大禁运范围
入侵奥地利 英法 没有任何正式反应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 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慕尼黑协定》
入侵波兰 英法 西线无战事(德国:25个师;英法: 100个师)
绥靖政策的膨胀
材料1:P104【史料阅读】
材料2: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为何会出现绥靖政策?
“绥靖”的原因:
①反苏因素:仇视苏联,祸水东引;
②实力原因:经济衰退,国内优先;
③和平思潮:和平主义,反战运动;
④国家利益:保住利益,牺牲他国。
⑤根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①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的祸根,法西斯国家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
② 导火线:经济危机引发各国政治危机,法西斯国家以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③重要原因: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二战爆发
④ 推动因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美国中立法案、苏联避战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一、“和平”为何崩解?——战争缘起
任务二
二、“和平”如何再造?
——战争进程
【思考】:利用地图,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二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球战争的过程。并分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五大战场: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其中,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为抵抗日本的东方主战场。
结合地图及导学案的表格,厘清二战的过程,掌握重大事件及战役。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5-6月:德国逼降荷兰、比利时;突进法国(敦刻尔克撤退)6.22法国投降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1941年12月,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2年1月,26个国建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 德国投降 )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思考: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最终为什么能战胜法西斯国家?
二、“和平”如何再造?——战争进程
思考: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最终为什么能战胜法西斯国家?
①从战争性质看:
②从统一战线看:
③从战略指导看:
④从战争动员看:
思考: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最终为什么能战胜法西斯国家?
①从战争性质看: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具有明显的正义性,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②从统一战线看:同盟国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结成了空前广泛的统一战线 ,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内部团结和战略协同,对法西斯国家形成了绝对的力量优势 ,奠定胜利的坚实基础。
③从战略指导看: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召开了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 加强了同盟国的战略指导,确保了中国战场牵制日军、苏联实行“先西后东”、美英坚持“先欧后亚”等战略的有效实施 ,较好地处理了两线作战问题。
④从战争动员看:反法西斯同盟国以《联合国家宣言》为指导, 实行了广泛有效的政治动员、军事动员和经济动员 ,增强了各国人民战胜法西斯国家的信心,调动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 ,对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任务三
三、“和平”重建了吗?
——战后之思
【思考】:联系二战前后的知识,多角度分析二战的影响,特别是对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1943.11
1943.11
1945.2
1945.7
中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开辟第二战场;
战后处置德国;
成立国际组织。
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
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安排;
战后成立联合国;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思考1:二战后建立的是怎样的国际秩序?建立秩序的主导国?
三、“和平”重建了吗?——战后之思
雅尔塔体系: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P106学习聚焦: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1、国际秩序:确立“雅尔塔体系”,确立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
西欧 美国 苏联
1948年全西欧的工业产量比1937年下降30%;西欧九国的出口只及美国1/2。 1948年美国的工业产量比1937年增长了47%,美国的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 以1938年的工业生产为100,到1950年苏联工业为166%,确立了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的地位。
军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1200万人的军队,30艘航空母舰,1000艘战舰,近500个军事基地。 垄断了原子弹的制造。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在欧亚许多地区有驻军。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氢弹爆炸成功。
改变力量对比
欧洲衰落,美苏空前强大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经济、政治、军事强国
苏联军事、政治十分强大,
国际威望高
2、国际格局:欧洲中心——两极格局
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
旧金山会议,中国在《联合国宪章》签字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④成立联合国,调节国际争端、维护战后和平,加强国际合作。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思考2:结合教材,指出图片所示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拿过半张纸,写出:
罗马尼亚:俄国—90%,其他国家(也就是英国和美国)—10%,
希腊:英国(与美国一起)—90%,俄国—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亚:俄国—75%,其他国家—25%。
我把纸条交给斯大林,斯大林当时正在听翻译。稍停片刻,他拿过一只蓝色的铅笔在纸上打了一个√,然后把纸条交给我。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比把这件事写出来还要快……
——【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比较分析】相比于凡尔赛体系,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冋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雅尔塔密约》
积极:
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全的愿望。
局限:
大国相互妥协;
强权政治色彩;
严重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
实质:两分天下
原则:和平民主
基础:美苏均势
色彩:大国强权
国际格局:奠定二战后 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思考3:结合P106【学思之窗】,如何评价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
▲联合国标志
积极: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可操作性,有利于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局限性:一些大国可能滥用否决权,阻碍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俄乌双方在东正教复活节期间暂时停火
3、国际组织: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协调关系
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主要矛盾
相同点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破产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①都为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
②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③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④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学习拓展】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4. 殖民体系: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5. 社会主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6. 政府职能:促使政府机构调整了职能,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7. 科学技术:二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8. 观念:促进观念的变革,反战和平、妇女解放等等。
9. 人类社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想一想:第二次世界大战还给人类历史带来哪些影响?
1、国际秩序:确立“雅尔塔体系”,确立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2、国际格局:欧洲中心——两极格局
3、国际组织: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残酷、更具破坏性。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840万人的伤亡人数相比,这次大战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其中包括2000万苏联人、1500万中国人、500万德国人、250万日本人、100万英国人和法国人、30万美国人。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残忍地杀害的。这1000万受害者是因种族、宗教、政治或其他原因而被当做“不受欢迎的人” 被灭绝的。
——《全球通史》
和平到来了吗?
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本课小结
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特征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
世界人民的抵抗与战争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
二战的影响
(3)对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也受到严重消耗。
(1)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2)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世界格局
(4)对亚非拉: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5)对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格局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