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3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3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8 19:17:29

文档简介

姓名
杨书刚
单位
临沂市郯城县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明清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日益走向衰落。本课通过介绍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步加强,并与同一时代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史实相比较,从政治制度层面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明初设三司、废丞相史实的学习,理解这些措施使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通过学习明朝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区分内阁制与宰相制的能力; 通过对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几朝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到了极端,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利用PPT课件是目前绝大多数老师常用的手段,利用ppt课件可以展示整个教学流程环节和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也可以利用视频、声音资料,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
1.本课时主要运用问卷星、格式工厂制作微视频、PPT、视频电子相册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运用问卷星进行课前调查,让同学展示一下,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宰相刘罗锅>主题曲
认真听?,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
讲授新课
背景:简介明朝建立的概况,让学生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背景有所了解。
?我认为本节教学可从最基本的三方面入手: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1、是什么——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首先要明白明太祖为什么要废宰相。可以针对此问题请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得出结论——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绍)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设问:宰相制度的废除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 “内阁”应运而生 (2)内阁“的出现: 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 提供两段材料: ①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②“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明神宗实录》 学生讨论或者展开辩论: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吗?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参考表格: ?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 ? 清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六部 、南书房——集权于帝 雍正——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 ??? 重点在于“军机处” 首先结合教材了解军机处的由来 其次,重点讨论: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可从军机大臣的产生方式、级别、职责等方面考虑) 2、为什么—— A: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社会背景: 提供材料: ①力役过繁,赋敛过厚。?????? ——《明史·周敬心传》 ② 据统计,明太祖在位的洪年武间(1368-1398),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有了退佃和离主的 自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控制强制相对削弱……超经济控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 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控 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答案: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文化: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影响?) 当正常手段无法再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极端措施。 B:探讨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提供材料: ①“……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②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汝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一件碑刻反映,苏州“常、昭二县绸布各铺张恒运、孙恒茂等呈称:窃绸布店铺,凡遇万寿圣诞、上宪按临,经胥乘机滋扰,任意 借用。不能如数,则受□灾之累。付后求领,又多守候。用过绸布,日晒雨淋,几同旧物。再遭差承刁蹬,或被短少,或有被损,铺民焉敢造追求 价。”???????????? ——《禁革绸布店铺当官碑》 (提示:①皇帝决策②官场风气③官僚机构④经济发展) 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消极——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和申) ??????? ④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探究
?
?
史料展示:《明史》卷72《职官志》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
课堂总结
与西方民主制度相比,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在君主专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在此基础上,又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学生谈收获
?
建构
知识体系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课堂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件)。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ppt划 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件)。把握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关键,一在于老师要发挥积极作用,要精心设计,善于组织,因势利导;二在于活动的内容主体上不能偏离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规定和要求;三在于活动的形式力求多样化,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让学生活动实现学习的有 效性。
课件35张PPT。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明季“力役过繁,赋敛过厚”;据统计,明太祖洪武年间,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180多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争权夺利;退居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经常南下骚扰;倭寇不时侵扰沿海地区…… 1.原因①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的教训;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②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
——《明史》 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朱元璋《明太祖集》 2.措施①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朕尝发施号令,责任中书,使刑赏务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酣歌肆乐,各不率职,坐视兴废,以致胡惟庸私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挠政以诬贤,因是发露,人各伏诛。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使知更官之制,行移各有所归,庶不口烦。
──《洪武实录》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诏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②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易造成宦官专权;明代自永乐帝后,宦官权势开始增强。皇帝为强化权力,而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的特务机构,有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还控制着一些经济部分;宦官通过充任监军等。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③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春明梦余录》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空前巨大。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
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朱元璋 2.过程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清代的批红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皇明大政记》3.影响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为什么说内阁首辅并非宰相?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①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内阁的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②近代西方内阁以议会为基础产生,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它是中央立法、决策机构,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①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昭梿《啸亭杂录》 评价: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皇权受到限制。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
? ──《清圣祖实录》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雍正)八年(1730),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 ──《清史稿》在宫内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到达顶峰。①原因: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其相见,无论宦待(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②职能:跪受笔录,承旨传达;③特点:简(人员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赵翼《檐曝杂记》 ④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内 阁南书房军机处皇权受限①中国政治制度历经数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沿革清晰。
②鼓吹君权神授,权力高度集中,君主垄断全国一切大权。
③人治高于法治。
④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善,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⑤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⑥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①加强君权;②加强思想控制;③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④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⑤加强监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