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合作·刻苦·善思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年 级 高二 科 目 历史 课 型 新课 授课班级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同时以五大核心素养为依据,期望达成的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掌握两次鸦片战争过程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文献、图片史料的分析,了解中英两国在战前的冲突和差异,能够对两国进行客观的评判,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不平等条约,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强化主权观念和国家意识。
4、通过史料,讨论观点,并得出战争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鸦片战争前双方在思想的冲突。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思想上的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时空定位】
一、两种文明的对峙——19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主讲人一:19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英的社会状况,完成表格。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外交
文明
综合
主讲人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材料一:PPT展示
材料二:英国为何执著于中国
与其说是疆场的军人,还不如说是唱戏的演员,他们的绣花背心,缎面靴子和葵扇看起来既蠢笨又女人气实足,而没有军人的气质。”中国的穷人很多,而且没有合理的法律制度,官员贪赃枉法、胡乱断案。军备更是一塌糊涂,海防的炮台和士兵都是摆设,八旗士兵军备落后,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
--马嘎尔尼日记
“如果我们是以敌人的身份来到这里,整只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
--阿美士德
“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头猪或一只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鲁迅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两种文明的碰撞—两次鸦片战争
主讲人三: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条约 内容 危害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材料一: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
材料三: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不含鸦片)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
——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
材料四: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张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 ——1854年2月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五: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合作探究二】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分析指出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材料一: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这个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向世界开放,并给它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锁。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社会矛盾
革命任务
社会经济
思想
对外关系
社会生活
【合作探究三】阅读材料:分别从英、中两国角度阐述通商战争和侵略战争的理由,展开辩论。
材料:“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到访中国皇廷,希望开设使馆。马嘎尔尼从新进工业化的英国挑选一些礼物带给皇帝。乾隆皇帝—他的国家当时的GDP约占全球三分之一—把他打发走了……英国人1830年代回来了,用枪炮强行打开贸易,中国的改革努力以崩溃、耻辱……告终。”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3
1839年,《义律致巴麦尊的机密件》:“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了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的义务了。”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问题发现----【合作探究】
问题点拨------【知识建构】
问题解决------【巩固训练】
学 议 展 构 悟----问题导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