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扬帆济海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首乐府诗。本单元三首诗词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词,进一步夯实初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本诗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其中解读李白波澜起伏的情感基调既可以为本单元的另外两首诗词的学习打下基础,很好地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美读诗歌,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学会乐观面对人生不如意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
(一)诵读之前 圈点勾画
1.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教材的注释告诉我们,这叫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馐”和“值”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2.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箸”,筷子。“济”,渡过。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我们常常用到。)
3.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云帆”。(“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浪”,它比喻的是一种境界,抒发的是实现政治理想的愿望。“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用一个“云”字来形容船帆,令“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二)齐读诗文,教师听读。
反馈:1.朗读的节奏有问题。
2.抑扬的变换有问题。
(三)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朗读指导:
1.“四三”节奏: 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作者表达的心情不太吻合。作者这时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应主要使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示范四三节奏)。
2.注意“扬抑”:第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呢,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三、四句要抑、最后两句要很好地扬。
三、评析,叩击诗人心扉
1.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2.“难”在何处?面对困难,又会如何?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来说话。(边分析,边指导朗读)
3.这首诗中有一个千古名句,你从中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教师补充分析千古名句)
分析:哪怕前面的道路险峻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突出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4.理清诗人心情变化过程:苦闷,悲愤——希望、憧憬——郁闷、矛盾——乐观、自信(师生共读,感悟情感)
5.师总结: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四、积累,用典传情达意
1.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2.用典的效果:精练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3.用典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忽复乘舟梦日边(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伊尹受商汤征聘前的梦境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4.师总结:比如说“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很多我们常常用到的成语都是典故。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用典的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五、延伸,感悟诗歌意蕴
1.展示背景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2.教师课堂总结: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
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布置作业:
赏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并与大家分享。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唐)
苦闷、悲愤≈≈希望
憧憬≈≈郁闷
矛盾≈≈乐观、自信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