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三篇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躁动不安(zào) 厚赐(cì)
畜牲(chù) 推衍(yǎn)
B.水波不兴(xìnɡ) 先妣(bǐ)
如晤(wù) 笃厚(dù)
C.酾酒临江(shī) 垣墙(huán)
泠然(línɡ) 领衔(xián)
D.斗牛之间(dǒu) 修葺(qí)
双栖(xī) 外甥(she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赏心悦目 稍纵即失
休戚相关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旁征博引 功亏一篑
坐收渔利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C.掂轻怕重 察言观色
潜移默化 言必信,行必果
D.激浊扬清 勾心斗角
沧山如海 毕其功于一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他在公众场合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B.有些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遇到理论的阐发便感到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过去,洋人凭借为所欲为的“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在自己的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走私鸦片、贩卖军火等。
D.损失已经造成,你再怎么自怨自艾也不能挽回,还是振作精神,好好工作,以弥补你的过失吧。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牵动着每个购房者的神经,也受到中央的关注,自今年年初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范金融风险。
B.考试作文要求学生使用规范汉语,对“我晕”“我倒”“酷毙了”“帅呆了”等新词酷语能否在考场作文中使用 ,会不会影响得分,我们的回答是明确的。
C.“中国十强”入选企业分别来自电子通讯、网络信息、酒店、物流、传媒等,他们都是行业领导者,不仅自身业绩非凡,且能带领整个团队快速成长。
D.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阐述本·拉登被击毙的重大意义时说,这不仅“使全世界更加安全,更加美好”,而且是美国反恐行动上“最重大的成就”。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5.第一段中说“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句中的“度”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糊涂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哲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我”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最后一段又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是否自相矛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一段说“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那么应讲究哪些方法呢?试作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鄱阳书房记
陈世旭
①鄱阳湖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青春——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是属于它的。在鄱阳湖口的一个小沙洲上,我曾经生活了将近十年。我在这里播种希望,流了汗,还有血。生活,用巨大的,甚至是可怕的风暴和洪水,同时也用暖人的阳光和鼓动帆的风,粗暴而又温柔、无情而又宽厚地铸造了我的生命之舟。
②清晨,风在水上滑行,湖边的泊船轻轻地摇动,偶尔撞出亲昵的响声。一只水鸟在桅杆顶上打了个趔趄,翅膀散开来,拍了几下,终于站稳。然后就神气活现地站在那里,不时勾下头,啄一啄羽毛。
③大白天,天和水在很远的地方连接起来。天上一丝云也没有。水被天照出一片白亮,刺得眼睛生痛。不时有冒着浓烟的拖船拽着的驳船,和缀满了补丁的绛红色或土黄色的帆从那白亮上划过。
④到了夜晚,雾气一团一团在黑暗深处浮起,湖上的航标灯飘忽不定、时隐时现。然后,远处越来越清晰地现出一些起伏不定的轮廓,那是对岸的山峦。渐渐地,山峦上的光亮越来越广大,似乎有个人高挑着一盏雪亮的灯,正从容不迫地在山的那一面攀上来。那盏灯终于一点一点地从山脊露出,漫无边际地照亮了幽蓝的夜空。这是月亮。所有的星星都隐没了,而在默然里涌流的湖粼粼地闪起光来。湖边的蓼草静静地摆动,偶尔响起鱼跃的声音。几只水鸟被惊起,拍着翅膀从草尖上掠过,又消失在另一片草丛中间。
⑤然后,我与鄱阳湖一起,经历了伟大的历史巨变。上世纪八十年代,给予了中国社会获得重生的机遇。也让我走上了写作之路。
⑥鄱阳湖因鄱阳县得名。作为江西第一大县,建县两千多年间,曾经水运兴旺,商贾如流,樯帆林立。至近代,随着立体交通的逐渐普及,一度失去原有的繁荣。而如今,生态正成为鄱阳县的最大优势:湖泊数量和面积位列全国前茅,是中国湖泊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湖生态堪称全球之冠,是世界最大的白鹤和天鹅栖息地,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在生态文明时代,鄱阳依托其所辖之千湖,以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目标,正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地日益发展成长。
⑦美国作家梭罗在著名的《瓦尔登湖》中把湖称作“大地的眼睛”!千湖之县的鄱阳,有着一千只更澄澈、更明亮的“大地的眼睛”,158平方公里的内珠湖,水质居然达到直接饮用标准。冬季是天鹅和白鹤的天堂,夏季是白鹭和灰鹭的王国。
⑧很多年前的同乡诗人陶渊明曾经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痛切诘问,而我今天想说,故乡纯净如斯,美好如斯,胡不归!
⑨我归来了,内青村热诚的乡亲容纳了我的“鄱阳书房”。像鄱阳湖上的无数岛屿一样,这是一个乡土社会的史书库,漂浮在蓝天一样明亮和广阔的湖面,正是我常常莫名地向往的岛屿,拥有着美丽、成熟、淳朴以及大自然超常宠爱的岛屿。它远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梦境,还同时是文学意义上的梦境,它就存在于现实中,还将存在于无数人的想象中。一百年前,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已预感到人类必将重返故里,重返童贞。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还乡就是返回人诗意地栖居的处所。人的内心,永远存在着一个“故乡情结”。那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的凝聚,是无尽的梦幻和永久的魅惑。整个人生就是一次精神之旅,每一步都在寻找最终的故乡,所有朝圣者的疲惫,都会被故乡的烟火镀亮。
⑩如果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生活体验,使得瓦尔登湖的光芒穿透了生命的意义,鄱阳湖同样会是一个精神生命的原点。
鄱阳湖是云、水、阳光孕育的诗篇,而我愿是鱼,是鸟,是水柳,是爬满岛屿的霸根草。我将为水的灵魂所吸引,依靠着帆在风云间行走,从路途到心灵,从喧闹到安静,张开双臂,去拥抱自然,去与乡亲交谈,去聆听最质朴也最灵动的语言,去享受最真实的美。是的,我们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9.文章②~④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概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人生之旅中,人们为什么要“寻找最终的故乡”?请结合语境加以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全文说说“鄱阳书房”的内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表达方面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3.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少学校在某些景点、设施上分别写上一句简短整齐有一定文采的标语,以对师生起到告诫、劝勉、激励、怡情等作用。请根据示例,完成下列两个景物。注意切合对象的特点,有意蕴,各不超过18个字。(5分)
示例 读书亭:入亭无杂念,开卷有书声。
(1)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翠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5分)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训练反馈
1.A [B项“兴”应读xīnɡ,“笃”应读dǔ。C项“垣”应读yuán。D项“葺”应读qì,“栖”应读qī。]
2.B [A项中的“稍纵即失”应为“稍纵即逝”。C项中的“掂轻怕重”应为“拈轻怕重”。D项“沧山如海”应为“苍山如海”。]
3.D [D项“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A项“叶公好友”意思是说爱好某种事物,其实并非真爱好。这里说是表面憎恨,而实际爱好。不符语境。B项“理屈词穷”,理由已被驳倒,无话可说。语境中只是说“无话可说”,并没有“被驳倒”的意思。与语境不符。C项“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与语境中“各自为政”的意思不符。]
4.B [A项偷换主语,“出台一系列政策”的主语是“中央”。C项成分残缺,缺“来自……”的宾语“行业”或“领域”。D项语序颠倒,“不仅”与“而且”后的内容互换。]
5.“度”意为“打发、消磨”。“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是因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它来自“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好好享受生活,将生命延长。
6.“糊涂人”觉得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而白白虚度此生。“哲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7.不矛盾,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出生就预示着死亡,生死相依相随,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把死亡的阴影除掉,而专注于眼前的生,“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8.①热爱生命就要关心我们的生活。②热爱生命就要“增加生命的分量”。③热爱生命就要看破死亡。
9.文章②~④段写了鄱阳湖从清晨到夜晚的景色变化,突显了鄱阳湖自然景色的优美、宁静,为下文写鄱阳湖更加美好的景致和作者的感悟作铺垫。
10.因为人们的心中永远存在着一个“故乡情结”,它凝聚着温暖的情感,是无尽的梦幻,具有永久的魅惑。
11.鄱阳湖是一个乡土社会的史书库,是作者文学意义上的梦境;是作者的生命之舟、灵魂的栖息地。
12.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整散结合的句式,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突显了鄱阳湖的幽美与灵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鄱阳湖的喜爱、依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升华了本文的主题。
解析 该题具有开放性,能从“修辞、句式、表达方式”中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13.(1)树大根深,本固枝荣。
(2)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也虚心。
14.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句式仿写,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续写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在内容上要连贯,又要注意形式一致,找到仿写点即可。拿来主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蹩进(bié) 拗开(yòu) 咂摸(zā) 庠序(xiánɡ)
B.打烊(yànɡ) 敌忾(kǎi) 穿凿(zháo) 庇护(bì)
C.惫懒(bèi) 冷炙(jiǔ) 角色(jiǎo) 窈窕(tiǎo)
D.迤逦(lǐ) 偏裨(pí) 饿殍(piǎo) 谂知(shě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古董 礼上往来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残羹冷灸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勃兴 勃然大怒 慰籍 概莫能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会”当然要开好,但开好“两会”并不是非要干扰首都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
B.如今的月饼一改简单的传统样式,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有点匪夷所思。
C.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D.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冠冕堂皇地大讲反腐败,背地里却贪污受贿的家伙,终于被揭露出来了。
B.他写了一篇文章批评我的观点,礼尚往来,我也打算写文章“回敬”他。
C.邪教的头目为了达到骗人的目的,故弄玄虚,散布谣言。
D.鲁迅先生用他那支神来之笔为我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a),放出眼光(b),自己来拿(c)!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第一段中(a)(b)(c)三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说说“占有,挑选”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第三段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及“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如果不这样写,而用一般的论述,该怎样表达呢?请“翻译”一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什么思想?“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有什么深刻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他”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 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9.“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部分词语或语句顺序,使音韵和谐,结构对称。(字数不得增减)(5分)
中秋月,挂天上,照小窗,映木楼,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游子隔水隔山相望,泪眼无限惆怅。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与所给的句子相同。(5分)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革命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反馈
1.D [A项“拗”读ǎo;B项“忾”读kài,“凿”读záo;C项“炙”读zhì,“角”读jué。]
2.C [A项上—尚,背—悖;B项灸—炙;D项籍—藉。]
3.C [A项“并不是非要”改为“并不是非要以”,B项“不仅让人”改为“让人不仅”,D项“始终”前加上“能否”。]
4.B [“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5.不能。因为只有经过思考、辨别才能决定是否择取,否则“拿”就带有盲目性。
6.占有:拿来,也就是要继承。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7.“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东西,要区别对待,有选择、批判地吸收。对有害的形式要废除,只保留很少的一部分作为反面教材。对完全腐朽的东西要彻底抛弃。
8.(1)表明鲁迅先生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文艺,为了推陈出新。(2)要想创造出新文艺,推陈出新,首先必须勇于批判继承。
9.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②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0.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直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11.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③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④“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的原因。
12.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13.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游子隔山隔水相望,泪眼无限惆怅。
14.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恋(liàn) 孪生(luán) 诞生(dàn) 涎皮(yán)
B.烫手(tànɡ) 熨帖(wèi) 刹那(chà) 刹车(shā)
C.赢得(yínɡ) 羸弱(léi) 依赖(lài) 水獭(là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2.下列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________是感谢和高兴。
②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________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③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____________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A.反映 阻止 从而 B.反应 阻碍 因而
C.反应 阻碍 从而 D.反映 阻止 因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意义重大,这种设计不仅需要政府和设计机构的努力,还需要全体市民的广泛参与和认同。
B.每当听到《英雄交响曲》的旋律,心里就无比激动,一次次激起我的斗志,也不由得使我回想起那件难忘的往事。
C.近些年有种现象:高考考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多的热门专业,可是四年后热门专业往往由于毕业人数太多,反而成为最难就业的选择。
D.刘翔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无副作用,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5.“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孩子对于父母有着怎样的要求?(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一句中“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对孩子各有哪些要求?(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成熟的、灵魂健康的人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母亲进城
盛夏里的一天,母亲从几百里外的乡下进城来看我。
我打车到长途汽车站去接她,没想到路上堵车,到车站时母亲坐的那趟车已经进站半个多小时了。天近正午,太阳正毒,我焦急地四处寻找着母亲。最后,我发现了母亲,她正站在汽车站前面的广场中央的太阳底下。在刺眼的阳光里,腰身微弓的母亲背着两个塞得鼓鼓的大布袋,正在四处张望着。我心里一酸,喊了一声:“妈。”母亲终于看到了我,她笑了。
我急忙接过那两个布袋,那两个布袋竟很沉重,足有几十斤。母亲已经年迈了,我能想像得到: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从遥远的乡下背着它们进城要花多少力气。
到家后,母亲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两个布袋都打开,里面满眼青绿:带皮的老玉米、顶花带刺的黄瓜、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大葱……我住在七楼,楼下便是早市,在这个季节里,这些蔬菜卖得非常便宜:一元钱可以买到5个老玉米、4斤黄瓜、7斤茄子……母亲费力从乡下背来的这些蔬菜,花三五元钱就可以买到。但年迈的母亲不会想到这些,因为她唯一想到的是尽可能多背些自己种的蔬菜,送给远在城里的儿子。
母亲开始清洗黄瓜和茄子,剥开老玉米放到笼屉上,这天晚上,我吃到了这个夏天里最香甜的饭菜。
母亲习惯于每天早起。她在屋子里待不住,说要到早市逛逛,顺便买些豆浆回来当早点。听说她要逛早市,我急忙抢着说:“妈,这可是七楼哇,来回就是14层,还是我去吧。”母亲在城里住了三天,在我的坚持下,她逛早市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我的心总算安了下来,因为我担心她逛早市时会询问那些蔬菜的价格。
母亲要回乡下了。临走时,母亲对我说等到秋收完她再进城来,那时土豆、白菜和萝卜都成熟了,她要多背一些来。
我心疼地看着母亲,却不敢说出拒绝的话。我笑着对她说:“妈,不要都背进城来,我吃不了多少,家里要留足了。”母亲被我的话逗笑了,一脸幸福。而我看着母亲黑红的面庞、花白的头发,眼泪却几欲坠落。
我知道,对于儿子,母亲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奉献。背着几十斤的蔬菜,走几里远的村路,然后坐半天的车进城。这在母亲的意识里,绝不会是负担,反而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儿子能吃到自己种植的蔬菜。
天下的母亲都如这般。她们总是在对子女的奉献中找到幸福与满足,在母亲的心里,我们孝敬她们的最好方式不是给予她们什么,而是能经常向她们“索取”些什么。
9.“母亲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奉献”中的“奉献”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为什么要写早市里便宜的蔬菜?(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天晚上,我吃到了这个夏天里最香甜的饭菜。”作者为什么觉得这天晚上的饭菜“最香甜”?(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2.依据语境补写两句话,使得语言生动,语意贯通。(4分)
成功时,父母是最欣慰的听众;失落时,____A____。斟一杯月光,____B____;做一个暖梦,诉说打拼的衷肠。感恩,两个美丽而温暖的字眼;感恩,一份甜蜜而厚重的责任。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每个人的爱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爱,爱的语言、爱的方式、爱的情态也不尽相同。请模拟下列不同身份的人,对“爱是什么”进行阐释。(6分)
朋友说:爱是困难时的救助,痛苦时的问候,无助时的依靠,成功时的提醒。
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反馈
1.D [A项“涎”应读xián,B项“熨”应读yù,C项“獭”应读tǎ。]
2.C [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即事情所引起的回响。反映:a.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b.把情况、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阻碍:a.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b.起阻碍作用的事物。阻止:使不能前进;使停止行动。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因而:连词,表示结果。]
3.A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4.A [B项结构混乱,“一次次激起我的斗志”主语变换;且语序不当,“不由得使我”应为“使我不由得”。C项搭配不当,“四年后热门专业……成为……选择”主宾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具有”缺少宾语,应在“无副作用”后加“的优点”。]
5.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
6.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
7.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8.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
9.背着几十斤的蔬菜,走几里远的村路,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坐半天的车进城给儿子送自己种植的蔬菜。
10.结构上是为下文写担心母亲逛早市时会询问蔬菜的价格作铺垫;内容上是为了歌颂母爱,因为蔬菜那么便宜,母亲还不遗余力地从乡下背来给儿子,蔬菜不值钱,但母爱是无价的。
11.觉得“最香甜”是因为这些粮食和蔬菜是母亲自己种植的,是母亲花了许多力气带来的,是母亲亲手烹制的,包含着最甜蜜的母爱。
12.A:家园是最温馨的港湾(或:父母有最温和的话语)
B:分享奋斗的喜悦
13.(妈妈说:)爱是跌倒时的扶助,病痛时的守望,闲暇时的唠叨,离家时的祝福。
(老师说:)爱是懵懂时的启蒙,困惑时的引导,失败时的鼓励,顺利时的告诫。
(同学说:)爱是误会时的宽容,挫折时的帮助,失败时的理解,任性时的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