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9 11: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有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只是遇见也有别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涉江采芙蓉》去与古人遇见,去聆听他们别离的苦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书写的是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朗读与翻译
1.读顺畅,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这首诗歌的语言与《离骚》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直而不野、明白晓畅),那你们真正读懂这首诗歌了吗?请结合课文注释,快速疏通诗歌大意。
四、诗歌赏析
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
▲ 本诗主要意象有哪些?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芙蓉”、“兰草”两个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远道、旧乡,“芙蓉”、“兰草”两个意象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芳草”的“兰泽” 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荷花。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诗歌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从《采莲赋》和《西洲曲》看,荷花也是爱情之花。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译文: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译文: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兰泽、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3.分析情感内容,探究抒情主人公
思考:读完诗歌,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抒情言志是诗歌的基本功能,该诗最能表明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词语是?——忧伤。
(二)请朗读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而忧伤?提示:请阅读诗歌,找出哪些诗句表明了诗人“忧伤”的原因。
明确:
所思在远道——采花欲赠所思念之人,表达相思却无法实现。
长路漫浩浩——路途遥远,遥不可及,无法跨越的空间距离。
同心而离居——感情深厚却各自天涯,无法相守,无法红尘作伴。
忧伤以终老——永远无法见面,这种忧伤绵绵无绝期,漫长而无望的等待。
探究:究竟是谁在忧伤?这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说是男子,也有人说应当是女子,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用五分钟朗读,提示:任何解读均应源自文本。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生讨论,找代表发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生3:前两句女子,女子采摘荷花,准备送给心上人,后两句说的是男子,还顾望旧乡的是男子。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诗歌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
参考观点:
朱光潜先生认为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思念她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就是他,忧伤的也是他。另一种解释是,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发出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我个人认为是第二种解释。原因有两点。首先,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是留在旧乡的女子,而全诗的基调也是闺怨的情感。其次,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这就是“对写法”,也叫悬想),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这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于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综上,我们一般认为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4.明确艺术手法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以虚衬实,虚实结合。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五、能力拓展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作为《涉江采芙蓉》的姊妹篇,二者颇有相互印证之价值。尝试翻译该诗歌,并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异同。
明确:
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都是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六、课堂小结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让我们以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做结。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
2、找来《古诗十九首》中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一、主题: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艺术特色:
1、以乐衬哀(反衬)
2、以虚衬实(悬想)
3、婉曲奇想(思妇调)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古诗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选择这首诗进行比赛是想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让各位评委给出指导意见,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
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通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完古诗,用《古诗十九首》中同一主题的《庭中有奇树》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教学效果整体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上能够得到实现。但是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赏就是分析一些诗歌的意象来体悟作者的情感。“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