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当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进行京剧及其相关文化的教学。分为传艺(传授传统戏曲知识)和育人(培育有强烈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高尚道德观念的一代新人)两方面。
(二)理论依据
本课的理论依据是:
1.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2.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还指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例如,在遇到学生欣赏京剧的时候,有必要让学生看到录像、听到唱腔、见到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儿念白和走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与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很明显,这对提高学生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师根据人音版教材7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京剧内容共设计为3课时。这节课是京剧系列的第一课时《京剧行当》。
1. 行当
京剧的舞台人物可以分成生、旦、净、丑四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知道了,但是四行的具体划分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图片讲解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准确的区分行当。京剧这门国粹艺术有着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所以再学会看图分行当的基础上,直接欣赏传统京剧《群英会》片断,第一是让学生看视频辨别行当,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第二是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时就看到原汁原味的京剧片断,更加巧妙的让学生了解京剧,感觉到京剧离生活很近 ,并不是想象中的难以理解。
2. 戏歌《唱脸谱》
歌曲的后半部分是京剧唱腔改编的,具有浓郁的京剧味道,通常由京剧花脸演员演唱。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让学生体会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这一句的旋律,教师运用口传心授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戏曲的“字正腔圆”。
在学生能很快掌握歌曲旋律的前提下,解决节奏问题,学唱时,引导学生在准确的节奏中演唱歌曲。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咬字,京剧的咬字讲究字头、字腹、字尾,每一个音节都要有体现,比如“蓝”字,就要告诉学生要唱清楚字头l、字腹an、字尾n。
图一:
图二:
如图一,教材上“蓝”字是re音,容易唱成lān或làn,按京剧的咬字要求衡量就是字不正,所以加上装饰音演唱成,这个字就正了,只有体会了“字正”,才能进一步体会“腔圆”,这样才能充分体会京剧唱腔的韵味与咬字演唱时的严谨。
3.膛音,是口腔共鸣点偏后而洪亮的音。京剧净行演员的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犷豪放,动作大开大合,顿挫分明,观众衡量一位净行演员的声音标准就是“膛音亮不亮”,膛音也是净行演员追求的声音标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是本校七年级新生,在近两个月的音乐学习后,具有基础的识谱能力,对于音高有些概念,但是不太熟练。根据前期了解,这个班里没有戏曲特长生,且学生基本上都没完整的看过传统京剧,所以对于戏曲知识基本上停留在知道京剧是四大行当的名称,但不太了解每个行当的具体形象,对于唱腔的演唱味道更加的不知道了,但可喜的是学生并不排斥京剧,有想学习的愿望。所以选择趣味性强的京剧传统戏片断,引导学生在剧中人物中寻找行当,还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戏歌《唱脸谱》的第一句“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进行学唱,体会戏曲的“字儿、劲儿、气儿、味儿”,潜移默化渗透中国戏曲文化。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 以引导、讲解、示范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特点及体验净行唱腔的“味道”。
教学手段:以欣赏,教唱为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学习戏曲知识,比如行当特点、净行的“膛音”特点等等。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的听到歌曲的同时看到歌词及图片,能够更快的找到问题的答案,掌握知识的真谛等等。
(四)技术准备
课前从杂志、报纸、书籍上搜集一些京剧的相关知识,例如京剧的历史,京剧中的四功五法,京剧唱腔的表现手法。了解各个时期不同的京剧净行名家的风格、特点,学唱经典唱段,以及上网查询京剧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节选视频等,以便更好的辅助教学。
网络上戏歌《唱脸谱》的音频、视频资料虽然版本较多,但都不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本人选择了两段(分别是京剧净行名家孟广禄和歌曲首唱航天琪的) 不同版本的音频资料,下载净行人物图片,自行制作了两首《唱脸谱》的视频资料,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真实的戏曲人物,听到真正的戏曲演员演唱的原汁原味的京剧唱腔,为教学内容服务。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 从前期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京剧不排斥,了解基础的四大行当名称,不知道具体的人物行当特点,也几乎没看过经典的传统京剧,所以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三国历史故事“草船借箭”中人物(生、净、丑)行当较全,唱腔、对白具有趣味性,演员(京剧杨派老生名家于魁智饰演鲁肃;京剧马派老生名家饰演诸葛亮;京剧净行名家杨赤饰演曹操;京剧丑行名家郑岩饰演蒋干)阵容强大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在学会看图分行当的基础上,直接欣赏传统京剧,第一是让学生看视频辨别行当,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第二是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时就看到原汁原味的京剧片断,更加巧妙的让学生了解京剧,感觉到京剧离生活很近 ,并不是想象中的难以理解。
2. 从调查中还了解到学生对于京剧唱腔的味道不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听过戏歌《唱脸谱》,比较熟悉旋律,歌曲的后半部分是京剧唱腔改编的,具有浓郁的京剧味道,通常由京剧花脸演员演唱,所以选择了京剧演员孟广禄演唱过的《唱脸谱》片断,让学生欣赏,学唱。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让学生体会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这一句的旋律,教师运用口传心授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戏曲的“字正腔圆”,体会净行演员演唱时运用 “膛音”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体会咬字、行腔的要求“字正腔圆”。
2. 在要求学生聆听唱段,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3.利用口传心授的教法,引导学生体会戏曲的“字儿、劲儿、气儿、味儿”,潜移默化渗透中国戏曲文化。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规范的演唱“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这一句唱腔,达到“字正”的要求。
(二)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说出京剧四大行当的扮相特点及净行的“膛音”特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随笔
一、 导 入 约2’ 教师:介绍“同光十三绝”,引导学生划分行 当。 学生:聆听,记忆。 教师:介绍本课学习内容——京剧行当。 如有知道“同光十三绝”的学生,请其介绍,教师补充;没有,教师介绍。
二、 京剧行当 约12’ 看图分行当 教师:出示四大行当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扮 相的不同区分行当。 学生:看图分行当。 学生练习一 教师:播放传统戏《群英会》片断。 提问:辨别剧中人物都是什么行当?哪个行当 鼻音最重? 学生练习二 学生:欣赏片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教京剧咬字特点,以“膛”字为例。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咬字、发音。 巩固 教师:播放净行演员演唱的戏歌《唱脸谱》。 要求:在聆听净行“膛音”的同时,熟悉歌曲旋律。 学生:欣赏歌曲,加深对净行“膛音”的印象。 突破教学难点。 视频《群英会》 5’54 视频《唱脸谱》1’29
三、 体会字正腔圆 约23’ 学唱旋律,规范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视谱演唱第一句歌词。 学生:演唱第一句歌词。 教师:让学生练习在准确的节奏中演唱歌曲。 学生:反复练习。 规范咬字 教师:讲解、示范咬字的过程——字头、字腹、字尾,引导学生体会“字正”。 学生:学习咬字,体会“字正”。 教师:提示学生“墩”字、“马”字要归韵。 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演唱。 体会腔圆 教师:教唱“盗御马”,引导学生体会腔圆。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盗御马”,体会“腔圆”。 1. 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达到准确演唱的目的。 2. 突出教学重点。 3. 让学生利用手划旋律线的方法辅助演唱。
四、拓展京剧净行 约7’ “正净、副净、武净” 教师:介绍 “正净、副净、武净”的艺术特 点。 学生:聆听、记忆。 学生练习 教师:播放京剧《盗御马》片段。 提问:判断唱段中“窦尔墩”具体是什么行 当? 拓展 教师:播放自制视频《唱脸谱》,请学生观看,了解每个行当的细致分工。 学生:欣赏。 视频《唱脸谱》3’42
六、 课堂小结 约1’ 教师:课堂小结。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针对初一32名学生作的课后问卷调查。
(二)评价量规
1.写出下图中的京剧行当。
( ) ( ) ( ) ( )
其中答案正确的有30人,占总人数94%;答案错误的有2人,占总人数6%。
2.如果播放京剧片段,你可以给家人或朋友讲解剧中人物的京剧的行当了吗?
其中选择可以的有27人,占总人数85%;
选择不可以的有5人,占总人数15%;
3.净行分为 、 、 ?
A.正净 B.副净 C.武净 D.文净
其中选择正确可以的有29人,占总人数91%;
选择不正确的有3人,占总人数9%;
从图表显示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成果是:学生从不知道具体人物行当、不了解京剧唱腔味道,转变为了解京剧各个人物行当特点、净行特点,可以观看京剧甚至可以为家人讲解京剧行当,人数最少也达到了85%,充分说明了这节课达到了推广京剧的目的,产生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效果。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前期学生调查结果中的疑问,带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分辨等方法解决问题。
2. 学生在学习“咬字”过程中掌握的方法,迁移到后面的歌词中仍会自如运用,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3.本课紧贴课标,以音乐为本,共用2出剧目,4段唱腔,及同一首歌曲2种版本,来巩固知识,丰富内容,为学生讲解、对比、分析京剧行当特点,净行演唱特点,达到高效课堂。
八、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优点。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首先,从介绍“同光十三绝”图片,开始根据人物行当在扮相上不同特点,让学生区分四大行当,观看京剧经典传统戏《群英会》,选择学生熟悉的三国历史故事情节,熟悉的人物诸葛亮、鲁肃、曹操、蒋干,让学生在学会看图分行当的基础上,直接欣赏传统京剧,第一是让学生看视频辨别行当,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第二是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时就看到原汁原味的京剧片断,更加巧妙的让学生了解京剧,感觉到京剧离生活很近 ,并不是想象中的难以理解。
2.本课教学设计的教学意图没有停留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比如,在介绍京剧净行的咬字特点及“膛音”的念法特点时,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能够了解如何运用京剧净行“膛音”的方法进行咬字,在教师抛砖引玉的示范基础上,学生不但能模仿教师咬字的方法,还能够归纳、讲解、示范同一句唱腔中其它字的念法,带全班同学一起练习咬字。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效果很好。
(二)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
课上欣赏的虽然是名人名段,但是由于拍摄时代过早,影像不太清晰,在以后的课上,应该准备更清晰的名家名段的经典剧目的唱段,让学生有更完美的视觉享受,为课堂服务。
本课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继续探索。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