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总复习——教考考点专练(学生版+教师版)学案【备考2025】高考语文散文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散文总复习——教考考点专练(学生版+教师版)学案【备考2025】高考语文散文总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20:51: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散文文体知识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总述
【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概念与特征
1. 概念
《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 特征
(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 景 状 物 散 文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 象征 《白杨礼赞》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叙述、描写 《记念刘和珍君》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我与地坛》
【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单元 篇名 文体 可能关联点
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写景散文 关联主题 自然情怀
《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 关联文体 写景散文阅读
《我与地坛(节选)》 说理散文 关联考点 ①写景技巧;②衬托与对比手法;③景中情、理的理解;④哲理句的理解
选择性必 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 写人散文 关联主题 苦难与新生
《为了忘却的记念》 写人散文 关联文体 写人叙事散文阅读
关联考点 ①叙事线索;②人物形象及其描写
选择性必 修下册 《风景谈》 说理散文 关联主题 时代镜像
《秦腔》 文化散文 关联文体 文化游记散文阅读
关联考点 ①行文思路;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③联想与想象
一、理解并赏析词语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从哪些角度理解不同类型词语的含义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 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
(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 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如<荷塘月色》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文中,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
(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 句群、段落。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4)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题目要求解释的词语往往兼具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其"含义"也包含多层意思,答题时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2.“三联系一依托”,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 联 系 一"联" 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悄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依 托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 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3.“三步骤”理解标题含义
标题词,是文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语。考查对标题词的理解也是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
理解标题含义,需遵循以下三步骤:
首先,要抓住标题关键词,分析其特征或结构,弄清拟题的方式,如以人物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
其次,看标题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修辞手法。
最后,弄清楚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对点训练】
温习教材《故都的秋》,回答下面问题:
回扣教材 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思考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需联系相关语段,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名花在品味中,只有在含苞欲放时,才使人陶醉,使人欣赏到其朦胧之美;美酒在品味中,只有达到半醉微醺的状态,才会感到酒之香、酒之美,使人陶醉其中。而秋则不然,那种“混混沌沌”地只感到一丝清凉,而草木还是绿的,秋的深沉、萧索等等人生况味,难以体会出来。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花的色香味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白干,烈辣十足。要想饱尝这野花白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答案:混混沌沌,本指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半开、半醉,本指花朵似开未开,人饮酒似醉未醉的状态。这些词在文中指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表达作者对南方之秋的不满。
(二)课外变式训练
【以例说法1】: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要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理解词义的方法。
母亲是最亲近水缸的人。清晨,她在我们的睡梦里就出门挑水,一对洋铁水桶咯吱咯吱唱着,渐渐远去。回来的时候是无声的,那是沉甸甸的水桶坠压着担杖钩子,沉重的压力使它们忘记了调皮和歌唱。唯一的声响是母亲沉重的脚步声和喘息声,是水桶落地轻微的钝响和倒水进水缸时巨大的哗啦声。单是听水入缸的声音我们就能判断出,缸里还需要母亲挑几担水才能满。水缸空洞的时候,水声响亮,水花甚至跳跃着喧哗着,而水缸里水越多,响声就越微小。我在半梦半醒里就恨那水缸,你怎么那么能喝水呢,害得母亲天不明就去挑水,一直要挑五担水才停下担杖。
那口曾经被我怨恨的老缸是深褐色的,安放在灶屋的西北角,有一顶盖垫遮盖着。那顶盖垫至关重要,每一次取水之后必须立即盖好,如果我们哪一次取水之后忘了盖,就会被母亲严厉训教。她虔诚地守护着一缸水的清澈,担心屋顶的落灰以及蜘蛛、壁虎、草鞋底等所有农家土屋里会有的东西污染了一缸甜水。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这是母亲的信条。
大水缸里的水是从村北的甜水井里挑来的,去得早水就更清洌,在干旱的日子里,井里水位低,易浑浊,或者是农忙时赶着要出工,这时候,她常常是天不亮就挑满了一缸的水。只有一早把水缸装满,母亲的心才踏实。父亲在外上班,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
有时候,水缸里还有半缸水,母亲也还是抄起担杖去挑水,她说,今天天气好,指不定明天下不下雨,要是吃空了水缸,还得踩着雨雪去挑水,这也会没谱气,她还说:“穷灶门,富水缸。”就是说灶门前的柴火要少,水缸里的水要满。烧火做饭时,母亲总是把灶前剩余的草拿出去,然后将那些碎草连同土渣扫在一起,用小锹板推到灶口里烧掉。我学烧火,免不了有火蹿出来燃着灶前柴草的时候,在我惊叫时,母亲抄起水瓢,只需一瓢水就把火熄灭了。
我们五口之家的水缸原先只能盛两担水,母亲用水总是算算计计,晚上刷碗的时候,常常要把水怔歪一下,刮净最后一瓢。那时候除了一家几口人的餐食,还要喂猪饮鸡,浇几棵花,一院子开口的不开口的都要水喝,最后干脆换成一个能盛五担水的大水缸,自从换了水缸,家里就再也没有用干水的时候。只是,母亲的负担更重了。
水再甜再干净,母亲也要定期清洗水缸。她将水缸底的水舀进干净的菜盆里,缸里还剩下少许水,于是把水缸歪过来几近放倒,将身子探进里面,用一把专门清理水缸的炊帚蘸着水扫水缸。洗过一遍,她仔细将有些浑浊的水清理出来,再舀进干净的水,如此洗刷三遍,才把水缸归位,抄起担杖去挑水。
母亲对水缸有严格的律条,我们平时不能随意去碰它,甚至不能随意去掀开它的盖子。母亲说,一缸水是一家人的奶水,只能敬畏,不容随意,只有做饭的人才有权力动用水瓢去水缸里舀水。母亲曾经手把手教我舀水:“蒸饭的时候,用水瓢舀一平瓢水就足够,再多就浪费了。如果是冬天,炕上需要多一些火力,你就用两瓢水,下饺子的时候用四瓢水,一家五口人的饺子,还要有足够的饺子汤。”“蒸饭剩下的溜锅水呢?”“用来喂猪、淘米、洗菜、蒸馍、熬粥,哪一样都依靠水缸。”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
自来水普及之后,我家灶屋的水缸依旧没有下岗,它安坐在水龙头下,总是被放满多半缸水。母 亲说:“水缸里有水心里才踏实,那自来水万一不灵了呢。”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选自张金凤《水缸》)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
答案:表层指母亲对水质的严苛要求,深层指母亲对家人照顾体贴、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2)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
答案:它借用了“孙子兵法”一词表示过日子的生活策略、智慧,包括对日子的敬畏、过日子的节俭及过日子中物件的循环利用等内容。
2.文中多次出现“谱气”,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所在句中的含意。
(1)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
(2)这也会没谱气。
(3)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答案:(1)“谱气”是一家人生活的依靠,表现了母亲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
(2)“谱气”是庄户人家生活的必需品、防火防灾的物资保障,表现母亲既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也肩负起全家人的安全责任。
(3)“谱气”是节约积蓄的养老防灾的生活物资,是庄户人家的做事方式;它显示了庄户人淳朴节约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生活观念。
【题后点拨】
答理解词语含义题要做到规范
先说词语本义,再说词语的语境义。重点说语境义,语境义包括指代义、修辞义、主旨义等要点。可结合语境,说其中一种或者加以组合。
另外,答题要注意“一同”“一转”。“一同”,指答案组成最好与原词语的词性、结构相同:“一转”.就是要善于转换,即抽象词语具体化,具体词语概括化,形象词语平实化。
【以例说法2】:掌握赏析词语的方法要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赏析词语的方法。
几个月过去了,脑子里还时常记起那次在城市里听到的鸡鸣。
春天,陪妻子在市里住院,打针吃药生活懒懒散散,生物钟似乎都有点紊乱,整天迷迷糊糊的。
一天夜里,睡梦中听到“喔——”的一声鸡叫,醒了。城市里怎么可能有鸡叫,大概是幻觉吧,不一会儿又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耳朵里又听到“喔——”的一声,分明是鸡叫,这次妻子也听到了,她说好像是鸡叫,但是又不敢肯定;打开窗子向外面看,外面说黑不黑说白不白的什么也看不到,大概是哪个市场上卖的鸡在叫吧?楼下不远有一个市场,整天熙来攘往的人流,鱼肉活禽都有卖,这样想着,迷迷糊糊又睡去。
白天,打开窗子换空气,不经意间往窗外看了一眼,吃惊地叫起来:“哦,原来在这里!”只见对面居民楼的楼顶天台上,几只母鸡在悠闲地散步,不时低下头啄啄;一只大红公鸡站在一个高一点的墩子上,扑闪了几下翅膀,头快速地转动几下,然后把脖子伸开,分明是在叫,可是外面车水马龙的,根本听不到,但是看它叫的样子,显得那么高傲。
(节选自《城市鸡鸣》)文中两处写到“分明”,简述其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处,既写出了人在城市听到鸡鸣时的惊异感,在农村也难得听到的鸡鸣,居然在城市听到了,感到惊喜,也是对前面睡梦中听到鸡鸣而以为是幻觉的否定,写出“鸡鸣”已深刻烙印在记忆中。第二处,呈现了大红公鸡鸣叫的高傲、卖力,声音的洪亮;构成了反衬,这“鸣叫”淹没在车水马龙声中,表明现今人们生活远离自然的现状,为后文对农村鸡叫的描写与思考做铺垫。
【题后点拨】
赏析词语,首先要理解并说明词语的意思,其次要从两个角度入手:
一是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有无临时借用或活用特点,如它是否为动词、叠词、成语,是否为褒(贬)义词,是否为反复词等情况。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注意几点:①结合词义。②结合词语特点。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③从描写对象特点、主旨表达倾向及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理解并赏析句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含蓄句的理解
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对含蓄句的理解,可从三个层面思考:
1.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言外之意”上。解答此类题,需要把握文章主旨,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来说,含蓄句与文章主旨相关。把握了文本主旨之后,再从“表层意义”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义”,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从而获得“句外之意”。
2.修辞句的理解
修辞句是指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复、排比、对偶等都是在散文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理解这类句子,要明确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探求其意义、作用和目的。
【对点训练】
1.温习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回答下面问题:
回扣 教材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思考 作答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句子的含意题。先抓关键词“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哀痛者”“幸福者”来理解字面意。这句话说的对象是革命志士,他们勇敢地面对血腥屠杀。再结合“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文章主旨来分析其语境意。句子是在赞颂那些勇敢面对统治者的血腥屠杀,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英勇斗争、献身革命为最大的幸福的革命志士。 答案: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者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愤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英勇斗争、献身革命为最大的幸福。
2.温习教材《故都的秋》,思考下面问题:
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做到情景交融,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下面两段文字作具体赏析。
回扣教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思考作答 答案:(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2)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落蕊,是触觉感受。写触觉能给读者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之交流,便只有与自然交融,表达了作者既欣喜又寂寞的情感。
(二)课外变式训练
1.含蓄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节选自李娟《我们的裁缝店》,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感受到它的独特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华,不仅是一座商业之城,更是文化之城。初到金华,走过街头,公交站头,立着一块公交文化馆的牌子。小巷深深,家学渊源的书香之家随处可见。街边一座小店,元宝一样饱满丰实的手包云吞,透着商家的厚道。从细微之处,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感受到书香,感受到诗意,这才是 金华的成功之处。
从八咏码头上船。又从八咏码头下船。两岸风光,江上美景。这一来一回,就仿佛穿行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之中。八咏之诗,与那个当过东阳郡太守,又号称齐梁文坛领袖的沈约有关。他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四病八声”之说,和谢朓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诗无定句,句无定字。现代新诗,不也是这样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吗?语言不断地因时而变,诗,当然也要日日常新。墨守成规,无疑是自我束缚。
(节选自刘功业《一条河流的意象》,有删改)
简述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答案:“现实”指“两岸风光,江上美景”,“历史”指齐梁时期的“八咏诗”以及与之有关的沈约。这充分说明了金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革新精神。
2.修辞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打量着春天的城市。楼房修长,道路宽阔,每一栋楼都拥有光亮的玻璃或金属外壳。里面装着白云、太阳和月光,偶尔也有飞机与飞鸟的影子从里面经过。但是春天大多数是在地上的,蚯蚓、蝼蚁,不知名的昆虫,还有从冬眠中醒来的蛇。可是,城市的地面大多被水泥、柏油硬化了。地上并没有春天,春天只有仰望才能获得。你看那些生长在天空的枝条,每一根枝条都丰盈圆润,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流。雨下了一夜,你在枕上听雨,雨纺了一夜纱,早上出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区里的空气好像细嫩的肌肤施了粉,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那鸟声在去年春、前年春听过,明年春、后年春你又将听见。我想,只要地球的转动不止,宇宙的火焰不熄,春天总会来的,南风与春鸟总会来的。
(节选自朱强《人间春色》,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枝条丰润、春雨连绵、风轻气爽的景象,表达了生命孕育、成长的美好;②运用联想、想象(或移就)手法,写出了鸟声不仅充满整个空间,还在时间中延绵不绝的意蕴(如答“虚实结合”也可);③语言优美、新奇,富有诗情画意(或画面感与诗意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知什么时候,隔壁房间换人了,一对时髦的年轻夫妇带着他们伶俐的女儿搬走,换来了一对老年夫妇。于是,不时的咳嗽声,就从隔壁阳台上敞开的窗口,传到我这里。很快,我就判断出,这是一个老年男人的咳嗽,软弱无力,断断续续,明显中气不足。有一个热心的保安压低声音告诉我,这对老夫妇是房主的父母,房主夫妇携女儿搬走,住进紫荆路岳父母家了。
那是一个夏天,海口的夏天无不是闷热得不近情理,厚重凝滞的空气管控着一切,金晃晃的阳光泼洒下来,令楼房和水泥地面滚烫。往后一段日子,我偶尔会看到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双唇绷紧,满面愁容,搀扶着腰身佝偻的丈夫,一步一步地挪动着下楼梯,然后熟练地安顿瘦弱的病躯坐上藏于楼梯间的轮椅,嘎吱嘎吱地推向医院。
(节选自莫晓明《一对老夫妇》,有删改)
赏析画线部分所运用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答案:①神态描写,“双唇绷紧”“满面愁容”等突出了老妇人对丈夫身体状况的忧虑。②动作描写,“搀扶”“一步一步地挪动”“安顿”等写出了老妇人照顾丈夫的艰辛和细心。③运用拟声词,以轮椅“嘎吱嘎吱”的声音写出了老夫妇行进的艰难。④外貌描写,一个“身材矮小”,一个“腰身佝偻”,写出了老夫妇的衰弱以及老妇人照顾丈夫的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节选自张金凤《窗花舞》)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①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②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③既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冬天里,逢个好日头,吃早饭的时候,村里人就都圪蹴在窗前石碾盘上,呼呼噜噜吃饭了。饭是荞麦面,汤是羊肉汤,海碗端起来,颤悠悠的,比脑袋还要大呢。半尺长的线线辣椒,就夹在二拇指中,蘸了盐,一口一截,鼻尖上,嘴唇上,汗就咕咕噜噜地流下来了。他们蹲着,竭力把一切都往里收,身子几乎要成一个球形了,随时便要弹跳而起,爆炸开去,但随之,就都沉默了,一言不发,像一疙瘩一疙瘩苔石,和那碾盘上的石磙子一样,凝重而粗笨了。窗内,窗眼里有一束阳光在浮射,婆姨们正磨着黄豆,磨的上扇压着磨的下扇,两块凿着花纹的石头顿挫着,黄豆成了白浆在浸流。整个冬天,婆姨们要待在窑里干这种工作,如果这磨盘是生活的时钟,这婆姨的左胳膊和右胳膊,就该是搅动白天和黑夜的时针和分针了。
(节选自贾平凹《黄土高原》)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①通过动作、细节描写,一“夹”一“蘸”一“蹲”一“收”,具体而细致地写出村里人吃饭的过程,极具画面感。②用“苔石”“石磙子”等比喻,生动展现了村里人饭后沉默、凝重、粗笨的形象。③将村民“弹跳而起”“爆炸开去”与“沉默”“一言不发”形成对比或反差,巧妙地表现出作者对其期望而失望的情感变化。④多用短句,使表达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答“长短句交错”亦可)
【题后点拨】
赏析句子虽说以句子为单位,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赏析活动,综合语句、表达技巧及篇章结构等多方面赏析知识。其赏析也要从两个角度展开:
一是赏析角度。可以从语言、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及结构等切入。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首先要结合表达技巧自身效果;其次要分析文中效果,看作者想表达什么、要达到何种目的,多从描写对象、表达情感和主旨方面展开。
无论哪个角度,前期都要做好理解句意、关注句子特点和联系句子位置三方面观察工作。
三、结构思路整体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布局谋篇)
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可见下表。
结构分析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 组织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2.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常 用线索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许多散文的题目往往就是线索。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常用线索 的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3.解答不同类型的思路结构分析题的方法
直接梳理 (分析)思路型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
间接(变式)梳理思路型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 ,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分析文章构思特色型 看全文的线索 及作用 ①组织材料,贝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 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看思路特点 在对全文内容、层次梳理后,再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 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个别情况下可看选材上有无特点 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结构分析解题“四步走”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把握文章全貌。这一步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从文章的情感变化(神)角度来思考文章的思路,写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如《荷塘月色》: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2)从散乱的事件(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叙事性散文需如此,如《记念刘和珍君》;
(3)从时间、空间变化(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游记散文更需如此。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续,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表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写相同内容的合并为一个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结构。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的抒情议论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第四步: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答题规范:首先写……其次写……最后写……
【对点训练】
1.结合前面“知识图解”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表格,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下表。
知识表格一 不同散文行文思路
类别 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知识表格二 线索及其作用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 (时线)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3)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 (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人物 (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物象 (物线)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事件 (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组织行文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篇名 文体 行文思路 行文线索 (有的文本不止一条) 结构特点
《故都的秋》 写景散文 先总写"我"对故都秋味的喜爱,再依次描写了五幅故都秋景图,后通过对比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悲秋情感(情线) 总分总式 南北对比式
《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 先从内心不宁静出门走走写起,再转到路上及荷塘景色,接着联想过去采莲事,最后回到家中。 游踪线索/空间变换(地线)/时间变化 (时线)/感情变化(情线) 以时间顺序,层层推进;写实与 联想相结合
《我与地坛》 议论说理散文 先写"我"在地坛中的观察思考,再写"我"对母亲的 感性认识。 双线:"我"与地坛的亲情关系,"我"对地坛中的人(母亲)的认识 片段组合 前后相承
《记念刘和珍君》 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为何要为刘和珍写纪念文章)→写人记事(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抒发情感 (总结"刘和珍们" 的价值意义)。 悲愤之情(情线) 总分总式 先叙事后议论 抒情
2.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请结合所学,分析《故都的秋》“形散神聚”的特征。
答案:《故都的秋》写了故都的五幅秋景: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幅秋景图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这是“形散”的体现。这五幅秋景图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士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在人世间。
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 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
解析:文章以“江南的春天”为线索,1~3自然段,先写江南春天的自然风光;4~6自然段,进一步写江南的春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7~9自然段,写在江南春天里发生的事——“我”去看望“结对”的小女孩,小女孩送花答谢,作者感慨: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三个层次之间由具体到抽象,是递进式关系,将景、人、事融为一体。
答案:行文思路:文章以“江南的春天”为线索,先写江南春天的自然风光;进一步写江南的春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最后写江南春天里发生的事——“我”去看望“结对”的小女孩,小女孩送花答谢,作者感慨: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
结构特点:①围绕“江南的春天”,将景、人、事融为一体。②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四、句段作用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不同类型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的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 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 段的作用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呼应结尾;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2)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3)结尾句段的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2.解答句段作用题两注意
(1)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避免套用术语、乱贴标签
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段有结尾段的特点,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但是,文章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结合。以开头句段的作用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其个性作用有: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等。
(2)分清易混的作用术语,表达准确、到位
①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于结构;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于内容。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经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引出下文”,这段内容只有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照应,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3.精准解题四角度
角度一: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角度二: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角度三:表达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角度四: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对点训练】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角度 作用
主要内容 ①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人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行文章法 ②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情感主旨 ③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文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主旨。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的手
庄因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萧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 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这真是颇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却也是一种颇残酷的事实。试想,你在梦乡方与旧人握手、把酒、高歌、欢言、争辩、漫步过,觉来讶然自己竟身在迢迢万里大海关山之外,其不堪、其酷寂,或非弃梦之痛所可比。近年,人物中的师长、故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和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 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下去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 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加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的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了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 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惟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
文章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参考“开头句段作用”的几个角度,主要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几方面思考,并结合文本分析。内容上,对梦境中景物及其他人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奠定文章的基调;结构上,由梦境转入实写记忆中母亲的手,过渡自然;艺术效果上,通过对如诗如画的梦境的描绘,再加上古典诗词的点染,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答案:①从内容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及其他人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奠定文章的基调。②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手的描绘,由梦境转入实写记忆中母亲的手,过渡自然。③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一幅幅写意画式的中国山水的梦幻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五、线索作用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散文常见结构线索图解
(1)线索作用分析“两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 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 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是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 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解析:第一步:找出线索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文章紧紧围绕“气味”,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内容方面的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①结构方面,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内容方面,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六、物象概括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物象特征概括三角度
1.把握物象特征
2.了解物象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3.分析物象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对点训练】
1.《故都的秋》共写了五幅秋景图,都统摄在“悲凉”的情绪中,试结合每幅秋景图品读“悲凉”的具体内涵。
画面内容 画面中心事物及其特点 悲凉内涵
清晨静观 牵牛花:蓝朵 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
落蕊轻扫 ①落蕊:无声无味,极细极软 ②强调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
秋蝉残鸣 ③秋蝉:衰弱,声残 ④强调来日无多的衰弱
秋雨闲人 秋雨:凉 闲人:叹凉 强调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
秋日胜果 ⑤秋枣:淡绿微黄,红 ⑥看似是对“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的赞美,但只要联系“等枣树叶落……尘沙灰土的世界”语句就不难看出:这里的“秋的全盛时期”正面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景的
2.结合课文《荷塘月色》,填写下表。
画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情感心理
月下小径 ①小煤屑路、许多树 ②幽僻、寂静 ③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月下荷塘 ④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⑤幽静、淡雅 ⑧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 ⑥月光、青雾、树影 ⑦朦胧、缥缈
荷塘四周 ⑨树色、树姿、远山、蝉声 ⑩阴沉、模糊 “我”什么也没有;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得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 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
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 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析:第一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第二段共四句话,都在描写和介绍根河。第一句主要讲根河拥有巨大的生命力。第二、三句主要讲根河河水纯真清测透明。第四句主要讲根河的两个方面,一是它一次次回到童年,一次次丰满成熟;二是它养育了两岸生物。
第二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
根河的象征意义应指向鄂温克人(民族)所具有的特点,需要联系后文和本文主旨作答。由“春天,……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得出,象征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由“纯真清,水晶一般透明”得出,象征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和纯净的文化;由“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得出,象征孕育鄂温克人的母亲。
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象征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进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鄂温克人乐观向上的精神;象征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象征孕育鄂温克人的母亲。
七、物象作用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分析物象作用的方法
主要物象 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 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对点训练】
温习教材《白杨礼赞》,思考下面问题:
回扣教材 (1)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从全文看,题目中“白杨”有何丰富含义? (2)“白杨”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思考作答 答案:(1)①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白杨树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它朴实无华、坚强不屈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作者。②表达对白杨树的敬意。在文章中,作者描绘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抗逆性。 (2)①突出主题:通过明确标题中的“礼赞”二字,强调了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标题直接告诉读者,文章将围绕白杨树展开,并对其表达赞美之情。②引导读者:标题中的“白杨”二字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读者会好奇白杨树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值得赞扬,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文章。③情感的载体:白杨作为散文的物象,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不但象征了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刘亮程
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这是自然的另一面。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然的大怀抱中。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但它厚爱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 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书写对象的敬重。
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自然跟我们交流的唯一渠道是心灵。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着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从行文脉络方面思考。全文始于“梭梭树”,终于“梭梭树”,中间又围绕“梭梭树”展开联想和对比,梭梭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从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方面思考。全文借助梭梭树的生存状况,揭示其生存下来的原因,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倡导人类要学会和自然共存,由此可见,梭梭树成为作者的情感依附和思想寄托。
答案:①梭梭树是行文线索:全文始于“梭梭树”,终于“梭梭树”,中间又围绕“梭梭树”展开联想和对比。②梭梭树是作者的情感依附和思想寄托:全文借助梭梭树的生存状况,揭示其生存下来的原因,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倡导人类要学会和自然共存。
八、人物形象特点与作用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对形象特点进行概括分析
“三角度”“两结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角度一 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特点(事件角度)。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角度二 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描写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特点。
角度三 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抒情议论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两结合 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概括分析特点。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 要准确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需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2.散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的作用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串;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的不同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形象概括答题四步骤
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句子。
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3.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点明体现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4.答——掌握答题模式:①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②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对点训练】
温习教材《我与地坛》,思考下面问题:
回扣教材 (1)阅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请概括母亲的形象。 (2)说说作者追思中怀有痛悔的原因。
思考作答 答案:(1)母亲形象的特征:厚重、博大、宽容、隐忍。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只有极少的语言描写,更多的是动作描写,如“目送”与“寻找”,还有“懂得(知道)”。 (2)痛悔的原因: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由此给母亲带来的麻烦、痛苦。最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时时刻刻想着的是自己的不幸,等他真正读懂母亲,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像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像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像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像。”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像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像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像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
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有删改)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解析:依据文中相关描写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注意:描写句,抒情。本文多为描写句。“听其言、观其行”,整合文章信息,做到细致、全面,不遗漏要点。
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九、语言特色鉴赏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鉴赏语言4角度(局部赏析)
鉴赏角度 修辞效果
角度1: 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字、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词语 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角度2:句式之美 (整散结合,音韵之美)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 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角度3: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角度4: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提示] 语言特色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可参考“小说”专题相关讲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2.鉴赏语言风格(整体赏析)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 夸张、反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 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细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解题三步走
第一步 确认技巧,准确选点
语言艺术范围较广泛,要针对题目类型和文本特色确定鉴赏点,找出属于鉴赏对象独有的特色或技巧。其角度大致有: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抒情方式。②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象征、衬托、对比等。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④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⑤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在指出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段分析。
第二步 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分析表达效果时,一是要注意语言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体的表达效果。
第三步 由主及次,分点作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对点训练】
1.温习教材《故都的秋》,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回扣教材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进行品味。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思考作答 答案:(1)采用排比手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2)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以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了然于胸。
2.温习教材《荷塘月色》,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回扣教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思考作答 解析:本题属于语言特色鉴赏题。这是一段描写的文字,先辨识其语言特色,这里最主要的是用词之美、修辞之美、描写之美;再分别举例分析如何从这三个角度描写,并指明每个角度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用词精练。“泻”“浮”“洗”“笼”等动词以动写静,动中含静,写出月色柔和美妙、朦胧缥少、如梦如幻的幽静之美;“静静’“薄薄”等叠字传神地摹写出眼前之景,而且具有音韵之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②修辞绝妙。“流水”喻月光的流动感,“牛乳”“梦”喻月色皎洁朦胧,引人入胜。③正面侧面结合。第一句正面写月光,后两句侧面写月光,正侧面结合,突出月色朦胧淡雅的意境。
(二)课外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并思考赏析语言的切入角度。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节选自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而且是指定的局部的语言特色,并且强调是赏析表达强烈情感(兴奋情绪)的语言,指向很明确。分析语言特色不外乎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等。画横线语句中,“巧夺天工”“五色荧煌炫转”“争奇斗俏”等词语,辞藻华丽,铺陈彩灯盛况,带有夸张的意味;“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近近地看’“远远地望”是铺陈手法;“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另外还有口语化的词语“果有”“真个”等副词的运用,表现出惊喜的意味;“你看”“你抬头”等第二人称的运用,给人以急于和朋友或亲人等分享喜悦之感。
答案:①用词夸张,辞藻华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坐船回家了。刚上船,“我”发现自己珍爱的越窑盌(碗)丢了,母亲差船夫飞快地找回来……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节选自木心《童年随之而去》)
分析文中画线段落景物描写的手法。
解析:“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橹声欸乃,船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异样地宁适”,以动衬静,动静相宜。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是从听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凉”是从触觉角度写景,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是从视觉角度写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答案: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以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櫓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3.下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两岸的蒿草已显衰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散文文体知识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总述
【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概念与特征
1. 概念
《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 特征
(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 景 状 物 散 文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 象征 《白杨礼赞》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叙述、描写 《记念刘和珍君》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我与地坛》
【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单元 篇名 文体 可能关联点
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写景散文 关联主题 自然情怀
《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 关联文体 写景散文阅读
《我与地坛(节选)》 说理散文 关联考点 ①写景技巧;②衬托与对比手法;③景中情、理的理解;④哲理句的理解
选择性必 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 写人散文 关联主题 苦难与新生
《为了忘却的记念》 写人散文 关联文体 写人叙事散文阅读
关联考点 ①叙事线索;②人物形象及其描写
选择性必 修下册 《风景谈》 说理散文 关联主题 时代镜像
《秦腔》 文化散文 关联文体 文化游记散文阅读
关联考点 ①行文思路;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③联想与想象
一、理解并赏析词语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从哪些角度理解不同类型词语的含义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 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
(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 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如<荷塘月色》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文中,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
(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 句群、段落。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4)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题目要求解释的词语往往兼具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其"含义"也包含多层意思,答题时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2.“三联系一依托”,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 联 系 一"联" 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悄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依 托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 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3.“三步骤”理解标题含义
标题词,是文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语。考查对标题词的理解也是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
理解标题含义,需遵循以下三步骤:
首先,要抓住标题关键词,分析其特征或结构,弄清拟题的方式,如以人物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
其次,看标题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修辞手法。
最后,弄清楚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对点训练】
温习教材《故都的秋》,回答下面问题:
回扣教材 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思考作答
(二)课外变式训练
【以例说法1】: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要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理解词义的方法。
母亲是最亲近水缸的人。清晨,她在我们的睡梦里就出门挑水,一对洋铁水桶咯吱咯吱唱着,渐渐远去。回来的时候是无声的,那是沉甸甸的水桶坠压着担杖钩子,沉重的压力使它们忘记了调皮和歌唱。唯一的声响是母亲沉重的脚步声和喘息声,是水桶落地轻微的钝响和倒水进水缸时巨大的哗啦声。单是听水入缸的声音我们就能判断出,缸里还需要母亲挑几担水才能满。水缸空洞的时候,水声响亮,水花甚至跳跃着喧哗着,而水缸里水越多,响声就越微小。我在半梦半醒里就恨那水缸,你怎么那么能喝水呢,害得母亲天不明就去挑水,一直要挑五担水才停下担杖。
那口曾经被我怨恨的老缸是深褐色的,安放在灶屋的西北角,有一顶盖垫遮盖着。那顶盖垫至关重要,每一次取水之后必须立即盖好,如果我们哪一次取水之后忘了盖,就会被母亲严厉训教。她虔诚地守护着一缸水的清澈,担心屋顶的落灰以及蜘蛛、壁虎、草鞋底等所有农家土屋里会有的东西污染了一缸甜水。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这是母亲的信条。
大水缸里的水是从村北的甜水井里挑来的,去得早水就更清洌,在干旱的日子里,井里水位低,易浑浊,或者是农忙时赶着要出工,这时候,她常常是天不亮就挑满了一缸的水。只有一早把水缸装满,母亲的心才踏实。父亲在外上班,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
有时候,水缸里还有半缸水,母亲也还是抄起担杖去挑水,她说,今天天气好,指不定明天下不下雨,要是吃空了水缸,还得踩着雨雪去挑水,这也会没谱气,她还说:“穷灶门,富水缸。”就是说灶门前的柴火要少,水缸里的水要满。烧火做饭时,母亲总是把灶前剩余的草拿出去,然后将那些碎草连同土渣扫在一起,用小锹板推到灶口里烧掉。我学烧火,免不了有火蹿出来燃着灶前柴草的时候,在我惊叫时,母亲抄起水瓢,只需一瓢水就把火熄灭了。
我们五口之家的水缸原先只能盛两担水,母亲用水总是算算计计,晚上刷碗的时候,常常要把水怔歪一下,刮净最后一瓢。那时候除了一家几口人的餐食,还要喂猪饮鸡,浇几棵花,一院子开口的不开口的都要水喝,最后干脆换成一个能盛五担水的大水缸,自从换了水缸,家里就再也没有用干水的时候。只是,母亲的负担更重了。
水再甜再干净,母亲也要定期清洗水缸。她将水缸底的水舀进干净的菜盆里,缸里还剩下少许水,于是把水缸歪过来几近放倒,将身子探进里面,用一把专门清理水缸的炊帚蘸着水扫水缸。洗过一遍,她仔细将有些浑浊的水清理出来,再舀进干净的水,如此洗刷三遍,才把水缸归位,抄起担杖去挑水。
母亲对水缸有严格的律条,我们平时不能随意去碰它,甚至不能随意去掀开它的盖子。母亲说,一缸水是一家人的奶水,只能敬畏,不容随意,只有做饭的人才有权力动用水瓢去水缸里舀水。母亲曾经手把手教我舀水:“蒸饭的时候,用水瓢舀一平瓢水就足够,再多就浪费了。如果是冬天,炕上需要多一些火力,你就用两瓢水,下饺子的时候用四瓢水,一家五口人的饺子,还要有足够的饺子汤。”“蒸饭剩下的溜锅水呢?”“用来喂猪、淘米、洗菜、蒸馍、熬粥,哪一样都依靠水缸。”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
自来水普及之后,我家灶屋的水缸依旧没有下岗,它安坐在水龙头下,总是被放满多半缸水。母 亲说:“水缸里有水心里才踏实,那自来水万一不灵了呢。”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选自张金凤《水缸》)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
答:
(2)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
答:
2.文中多次出现“谱气”,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所在句中的含意。
(1)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
(2)这也会没谱气。
(3)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答:
【题后点拨】
答理解词语含义题要做到规范
先说词语本义,再说词语的语境义。重点说语境义,语境义包括指代义、修辞义、主旨义等要点。可结合语境,说其中一种或者加以组合。
另外,答题要注意“一同”“一转”。“一同”,指答案组成最好与原词语的词性、结构相同:“一转”.就是要善于转换,即抽象词语具体化,具体词语概括化,形象词语平实化。
【以例说法2】:掌握赏析词语的方法要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赏析词语的方法。
几个月过去了,脑子里还时常记起那次在城市里听到的鸡鸣。
春天,陪妻子在市里住院,打针吃药生活懒懒散散,生物钟似乎都有点紊乱,整天迷迷糊糊的。
一天夜里,睡梦中听到“喔——”的一声鸡叫,醒了。城市里怎么可能有鸡叫,大概是幻觉吧,不一会儿又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耳朵里又听到“喔——”的一声,分明是鸡叫,这次妻子也听到了,她说好像是鸡叫,但是又不敢肯定;打开窗子向外面看,外面说黑不黑说白不白的什么也看不到,大概是哪个市场上卖的鸡在叫吧?楼下不远有一个市场,整天熙来攘往的人流,鱼肉活禽都有卖,这样想着,迷迷糊糊又睡去。
白天,打开窗子换空气,不经意间往窗外看了一眼,吃惊地叫起来:“哦,原来在这里!”只见对面居民楼的楼顶天台上,几只母鸡在悠闲地散步,不时低下头啄啄;一只大红公鸡站在一个高一点的墩子上,扑闪了几下翅膀,头快速地转动几下,然后把脖子伸开,分明是在叫,可是外面车水马龙的,根本听不到,但是看它叫的样子,显得那么高傲。
(节选自《城市鸡鸣》)文中两处写到“分明”,简述其表达效果。
答:
【题后点拨】
赏析词语,首先要理解并说明词语的意思,其次要从两个角度入手:
一是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有无临时借用或活用特点,如它是否为动词、叠词、成语,是否为褒(贬)义词,是否为反复词等情况。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注意几点:①结合词义。②结合词语特点。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③从描写对象特点、主旨表达倾向及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理解并赏析句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含蓄句的理解
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对含蓄句的理解,可从三个层面思考:
1.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言外之意”上。解答此类题,需要把握文章主旨,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来说,含蓄句与文章主旨相关。把握了文本主旨之后,再从“表层意义”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义”,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从而获得“句外之意”。
2.修辞句的理解
修辞句是指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复、排比、对偶等都是在散文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理解这类句子,要明确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探求其意义、作用和目的。
【对点训练】
1.温习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回答下面问题:
回扣 教材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思考 作答
2.温习教材《故都的秋》,思考下面问题:
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做到情景交融,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下面两段文字作具体赏析。
回扣教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思考作答
(二)课外变式训练
1.含蓄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节选自李娟《我们的裁缝店》,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华,不仅是一座商业之城,更是文化之城。初到金华,走过街头,公交站头,立着一块公交文化馆的牌子。小巷深深,家学渊源的书香之家随处可见。街边一座小店,元宝一样饱满丰实的手包云吞,透着商家的厚道。从细微之处,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感受到书香,感受到诗意,这才是 金华的成功之处。
从八咏码头上船。又从八咏码头下船。两岸风光,江上美景。这一来一回,就仿佛穿行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之中。八咏之诗,与那个当过东阳郡太守,又号称齐梁文坛领袖的沈约有关。他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四病八声”之说,和谢朓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诗无定句,句无定字。现代新诗,不也是这样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吗?语言不断地因时而变,诗,当然也要日日常新。墨守成规,无疑是自我束缚。
(节选自刘功业《一条河流的意象》,有删改)
简述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答:
2.修辞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打量着春天的城市。楼房修长,道路宽阔,每一栋楼都拥有光亮的玻璃或金属外壳。里面装着白云、太阳和月光,偶尔也有飞机与飞鸟的影子从里面经过。但是春天大多数是在地上的,蚯蚓、蝼蚁,不知名的昆虫,还有从冬眠中醒来的蛇。可是,城市的地面大多被水泥、柏油硬化了。地上并没有春天,春天只有仰望才能获得。你看那些生长在天空的枝条,每一根枝条都丰盈圆润,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流。雨下了一夜,你在枕上听雨,雨纺了一夜纱,早上出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区里的空气好像细嫩的肌肤施了粉,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那鸟声在去年春、前年春听过,明年春、后年春你又将听见。我想,只要地球的转动不止,宇宙的火焰不熄,春天总会来的,南风与春鸟总会来的。
(节选自朱强《人间春色》,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知什么时候,隔壁房间换人了,一对时髦的年轻夫妇带着他们伶俐的女儿搬走,换来了一对老年夫妇。于是,不时的咳嗽声,就从隔壁阳台上敞开的窗口,传到我这里。很快,我就判断出,这是一个老年男人的咳嗽,软弱无力,断断续续,明显中气不足。有一个热心的保安压低声音告诉我,这对老夫妇是房主的父母,房主夫妇携女儿搬走,住进紫荆路岳父母家了。
那是一个夏天,海口的夏天无不是闷热得不近情理,厚重凝滞的空气管控着一切,金晃晃的阳光泼洒下来,令楼房和水泥地面滚烫。往后一段日子,我偶尔会看到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双唇绷紧,满面愁容,搀扶着腰身佝偻的丈夫,一步一步地挪动着下楼梯,然后熟练地安顿瘦弱的病躯坐上藏于楼梯间的轮椅,嘎吱嘎吱地推向医院。
(节选自莫晓明《一对老夫妇》,有删改)
赏析画线部分所运用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节选自张金凤《窗花舞》)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冬天里,逢个好日头,吃早饭的时候,村里人就都圪蹴在窗前石碾盘上,呼呼噜噜吃饭了。饭是荞麦面,汤是羊肉汤,海碗端起来,颤悠悠的,比脑袋还要大呢。半尺长的线线辣椒,就夹在二拇指中,蘸了盐,一口一截,鼻尖上,嘴唇上,汗就咕咕噜噜地流下来了。他们蹲着,竭力把一切都往里收,身子几乎要成一个球形了,随时便要弹跳而起,爆炸开去,但随之,就都沉默了,一言不发,像一疙瘩一疙瘩苔石,和那碾盘上的石磙子一样,凝重而粗笨了。窗内,窗眼里有一束阳光在浮射,婆姨们正磨着黄豆,磨的上扇压着磨的下扇,两块凿着花纹的石头顿挫着,黄豆成了白浆在浸流。整个冬天,婆姨们要待在窑里干这种工作,如果这磨盘是生活的时钟,这婆姨的左胳膊和右胳膊,就该是搅动白天和黑夜的时针和分针了。
(节选自贾平凹《黄土高原》)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题后点拨】
赏析句子虽说以句子为单位,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赏析活动,综合语句、表达技巧及篇章结构等多方面赏析知识。其赏析也要从两个角度展开:
一是赏析角度。可以从语言、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及结构等切入。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首先要结合表达技巧自身效果;其次要分析文中效果,看作者想表达什么、要达到何种目的,多从描写对象、表达情感和主旨方面展开。
无论哪个角度,前期都要做好理解句意、关注句子特点和联系句子位置三方面观察工作。
三、结构思路整体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布局谋篇)
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可见下表。
结构分析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 组织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2.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常 用线索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许多散文的题目往往就是线索。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常用线索 的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3.解答不同类型的思路结构分析题的方法
直接梳理 (分析)思路型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
间接(变式)梳理思路型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 ,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分析文章构思特色型 看全文的线索 及作用 ①组织材料,贝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 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看思路特点 在对全文内容、层次梳理后,再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 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个别情况下可看选材上有无特点 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结构分析解题“四步走”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把握文章全貌。这一步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从文章的情感变化(神)角度来思考文章的思路,写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如《荷塘月色》: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2)从散乱的事件(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叙事性散文需如此,如《记念刘和珍君》;
(3)从时间、空间变化(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游记散文更需如此。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续,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表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写相同内容的合并为一个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结构。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的抒情议论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第四步: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答题规范:首先写……其次写……最后写……
【对点训练】
1.结合前面“知识图解”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表格,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下表。
知识表格一 不同散文行文思路
类别 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知识表格二 线索及其作用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 (时线)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3)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 (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人物 (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物象 (物线)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事件 (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组织行文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篇名 文体 行文思路 行文线索 (有的文本不止一条) 结构特点
《故都的秋》 写景散文 先总写"我"对故都秋味的喜爱,再依次描写了五幅故都秋景图,后通过对比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悲秋情感(情线) 总分总式 南北对比式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记念刘和珍君》
2.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请结合所学,分析《故都的秋》“形散神聚”的特征。
答: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士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在人世间。
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 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
答:
四、句段作用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不同类型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的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 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 段的作用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呼应结尾;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2)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3)结尾句段的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2.解答句段作用题两注意
(1)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避免套用术语、乱贴标签
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段有结尾段的特点,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但是,文章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结合。以开头句段的作用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其个性作用有: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等。
(2)分清易混的作用术语,表达准确、到位
①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于结构;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于内容。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经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引出下文”,这段内容只有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照应,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3.精准解题四角度
角度一: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角度二: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角度三:表达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角度四: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对点训练】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角度 作用
主要内容 ①
行文章法 ②
情感主旨 ③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的手
庄因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萧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 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这真是颇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却也是一种颇残酷的事实。试想,你在梦乡方与旧人握手、把酒、高歌、欢言、争辩、漫步过,觉来讶然自己竟身在迢迢万里大海关山之外,其不堪、其酷寂,或非弃梦之痛所可比。近年,人物中的师长、故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和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 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下去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 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加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的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了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 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惟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
文章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五、线索作用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散文常见结构线索图解
(1)线索作用分析“两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 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 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是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 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
六、物象概括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物象特征概括三角度
1.把握物象特征
2.了解物象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3.分析物象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对点训练】
1.《故都的秋》共写了五幅秋景图,都统摄在“悲凉”的情绪中,试结合每幅秋景图品读“悲凉”的具体内涵。
画面内容 画面中心事物及其特点 悲凉内涵
清晨静观 牵牛花:蓝朵 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
落蕊轻扫 ① ②
秋蝉残鸣 ③ ④
秋雨闲人 秋雨:凉 闲人:叹凉 强调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
秋日胜果 ⑤ ⑥
2.结合课文《荷塘月色》,填写下表。
画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情感心理
月下小径 ① ② ③
月下荷塘 ④ ⑤ ⑧
荷塘月色 ⑥ ⑦
荷塘四周 ⑨ ⑩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 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
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 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七、物象作用分析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分析物象作用的方法
主要物象 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 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对点训练】
温习教材《白杨礼赞》,思考下面问题:
回扣教材 (1)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从全文看,题目中“白杨”有何丰富含义? (2)“白杨”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思考作答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刘亮程
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这是自然的另一面。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然的大怀抱中。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但它厚爱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 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书写对象的敬重。
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自然跟我们交流的唯一渠道是心灵。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着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八、人物形象特点与作用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对形象特点进行概括分析
“三角度”“两结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角度一 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特点(事件角度)。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角度二 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描写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特点。
角度三 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抒情议论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两结合 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概括分析特点。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 要准确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需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2.散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的作用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串;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的不同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形象概括答题四步骤
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句子。
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3.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点明体现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4.答——掌握答题模式:①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②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对点训练】
温习教材《我与地坛》,思考下面问题:
回扣教材 (1)阅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请概括母亲的形象。 (2)说说作者追思中怀有痛悔的原因。
思考作答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像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像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像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像。”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像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像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像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
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有删改)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答:
九、语言特色鉴赏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鉴赏语言4角度(局部赏析)
鉴赏角度 修辞效果
角度1: 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字、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词语 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角度2:句式之美 (整散结合,音韵之美)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 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角度3: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角度4: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提示] 语言特色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可参考“小说”专题相关讲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2.鉴赏语言风格(整体赏析)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 夸张、反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 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细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解题三步走
第一步 确认技巧,准确选点
语言艺术范围较广泛,要针对题目类型和文本特色确定鉴赏点,找出属于鉴赏对象独有的特色或技巧。其角度大致有: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抒情方式。②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象征、衬托、对比等。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④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⑤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在指出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段分析。
第二步 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分析表达效果时,一是要注意语言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体的表达效果。
第三步 由主及次,分点作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对点训练】
1.温习教材《故都的秋》,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回扣教材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进行品味。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思考作答
2.温习教材《荷塘月色》,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回扣教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思考作答
(二)课外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并思考赏析语言的切入角度。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节选自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坐船回家了。刚上船,“我”发现自己珍爱的越窑盌(碗)丢了,母亲差船夫飞快地找回来……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节选自木心《童年随之而去》)
分析文中画线段落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
3.下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两岸的蒿草已显衰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岁月蹉跎,荣辱枯荣,繁华尽处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淡淡、牵牵绕绕。临窗看秋,秋意盈 胸,何况在这日落西山时,更易多愁善感,竟忍不住轻叹,衰黄了太多的岁月,还有多少生命的绿可以支撑那些未曾实现的梦呢?
(节选自《秋日黄昏》)
答:
十、表达技巧鉴赏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把握散文的体裁特征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就高考所用文本来看,其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1)取材广泛多样,联想丰富奇巧,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2)篇幅短小精悍,立意深远、集中,从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
(3)结构自由洒脱,形式多样纷繁;可根据内容需要,精心剪裁,散得开,收得拢。
(4)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发展;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触景生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5)语言或朴素和谐或凝练优美。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语言,作者可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和个性。
2.不同类型散文的文体特征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是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以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哲理散文——选取典型性题材,富有深刻内涵,以种种形象来参悟生命的真理,从而揭示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
3.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实所指的就是表达技巧。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行文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
(1)修辞手法
类别 主要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概 括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 这四种修辞的基本作用都是使描写(语言) 更加形象生动
拟人 化物为人,形象生动;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增加感染力;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这两种修辞都是使语言的形式更加优美, 富于节奏与韵律美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有节奏感,抒情强烈。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这两种修辞的基本作用都是强化某种情感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 感情,给人深刻印象。
(2)表达方式
高考对散文表达方式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叙述、描写和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因叙述描写的相关知识在小说部分已经阐述,在此只对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略作介绍。
散文中的情感,要分清是作者的情感还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这些抒情的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如若是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是结尾,则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直抒 胸臆 直抒胸臆可以淋漓尽致表现感情,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阅读时"情语优先",要关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语句,把握情感的倾向
间接 抒情 借人 抒情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获得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借景 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借物 抒情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注意其象征意义。注意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运用,领悟作者寄寓物中的深刻含义
(3)表现手法(狭义)
类别 主要作用
象征 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之分,其作用为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分析时常表述为:XX与XX形成对比,突出特点(或情感)。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与对比相较,有主次之分。
渲染 常常表现为对环境或对次要形象(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的主要形象 (人物)的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在高中阶段, 常说成"衬托"。分析时可表述为……做铺垫,营造……氛围。
虚实 结合 常表现在游记散文中,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由此引发相关的联想(或历史典故,或相关事例,或自身回忆),其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凸显事物、景物特点,更能集中地揭示文章主旨。
点面 结合 常表现在场面描写中,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联想 和 想象 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分析时常表述为:作者联想或想象……内容,表……情感。
动静 结合 常体现在写景片段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以小 见大 散文中常表现的构思是,通过写某个小人物、小事件、小物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以达到"管中窥豹"的作用。作者常常在散文的结尾处运用这种手法,由"小"而引发对"大"的思考之类的语句,起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4)行文技巧
名称 内涵 艺术效果
开门 见山 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 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 ②总领全文 ③总起下文 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卒章 显志 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 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照应 题目 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 文紧凑集中 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 呼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①呼应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 照应 上下文间内容的前呼后应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 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伏笔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 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铺垫 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 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 制造气氛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 "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线索 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 更容易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 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 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能够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4.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指出手法
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
第二步:分析内容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概括效果
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或表达效果。这是最重要的一环。(有时可与第二步合并)
【对点训练】
温习教材《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思考下面题目。
一、修辞手法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段。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
二、景物描写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请赏析该段的描写艺术。
答:
表现手法
回扣教材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
思考作答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
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头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入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文章第4段,作者描写“喝酒”这一环节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十一、文章主旨概括
(一)课内对点训练
【必备知识】
1.概括主旨“五角度”
思考角度 答题要领
整体把握文意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这是深入理解的基础。
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常常能做某些交代或暗示,对解题 有一定的帮助。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思考的最佳切入点。
分析开头和结尾 不少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段落中间。散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主题。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安排段落、层次是为了表达主题。 把各段概括出来,便能归纳出主题。
2.怎样答主旨概括题
(1)主旨概括“三方法”
另外,有注解的要借助注解,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2)主旨概括的答题模板
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对点训练】
温习教材《故都的秋》,回答下面问题:
回扣教材 请概括《故都的秋》一文的主旨。
思考作答
(二)课外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看麦熟
刘成章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