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第二十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备课组: 备课教师:
课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授课年级 周 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 课 型 新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备注
【导入新课】1.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2.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3.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出示教学目标】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新课探究】如何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指导学生阅读P11-14。实验探究: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 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学生观察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熄灭蜡烛“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再探究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1〕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 -17罩在火焰上方……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填空实验报告课本P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3.教师强调的问题:(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跟踪练习】1、李明同学在做“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时,发现短的蜡烛先熄灭,这与老师的结论不同,他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认为老师的结论正确,直接改动自己的结论 B、换用两根高度差更大的蜡烛做实验C、询问老师,分析原因 D、换一个烧杯,重新做一次实验2、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是( )A、松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软 B、冬天,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一层冰花C、夏天清晨,草上有很多露珠 D、对着干而冷的玻璃吹气,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3、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A、得到较多数据 B、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C、得出不同的结论 D、避免偶然现象,使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真实4、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实验人实验方案小敏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小英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二天被灼伤的程度。小玲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小红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学习离不开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实验,而化学实验的过程又是我们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过程。同时,它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处处留心皆学问!【布置作业】参考课本“探究活动报告”的格式写出本次探究活动的报告【当堂达标】1. 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2.与化学实验成功无必然联系的因素是( )A.严谨的科学态度 B.科学的实验方案C.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D.偶然的巧合 3. 对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红热,熔化生成氧化镁 B.发出明亮火焰,生成白色固体C.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D.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4. 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观察 B.实验 C.假设 D.做结论 5.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小明仔细阅读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下面小明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修正液是一种溶液,均一、透明 B.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毒C.修正液的成分对纸张不具有腐蚀性 D.修正液的成分易挥发、易燃烧7. 小明对蜡烛的燃烧进行了探究:(1)他观察蜡烛燃烧的火焰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内向外依次是 、 和 。为了证明外焰的温度最高,他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他填写实验的方法、现象和结论: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呢?他又设计了以下实验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请你帮他填写实验的方法、现象和结论: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小明观察蜡烛熄灭后产生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如图)。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氧气 B.石蜡蒸汽 B.二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编写人: 审核人: 年 月 日
修正液
(Correction)
使用方法:
使用前摇匀修正液,
涂于修正处少许,
待完全干后书写。
注意事项:
用完请及时盖上帽。
严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