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9 16:5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
认识 “戎、诸、竞、唯” 等生字,会写 “戎、尝、诸、竞、唯” 等生字,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解释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的原因,体会王戎的聪明才智。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解释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的原因。
体会王戎的聪明才智,学习他的观察和思考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讲述 “曹冲称象” 的故事。
教师生动地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孩子。有一次,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是没有人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称大象的重量。这时,曹冲站了出来,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曹冲让人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在船身与水面平齐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他让人把大象牵下船,再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身下沉到记号处。最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大家说,曹冲是不是很聪明呢?”
学生认真倾听故事,被曹冲的聪明才智所吸引。
引导学生回忆其他古代名人的故事。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呢?”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如 “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 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故事的兴趣。
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关于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这个小孩叫王戎,他在路边看到李子树,却没有去摘李子。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教师介绍作者刘义庆。
教师出示刘义庆的画像,介绍:“同学们,《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义庆。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他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他组织编撰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和志怪小说集《幽明录》。《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介绍,对刘义庆和《世说新语》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师介绍《世说新语》的特点。
教师讲解:“《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它记录了很多古代名人的言行和轶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富有情趣,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和思想。《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明快,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材料。”
学生对《世说新语》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介绍文言文的特点。
教师讲解:“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特点。文言文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读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介绍,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戎、诸、竞、唯”。
教师强调 “戎” 的读音是 “róng”,不要读成 “yóng”;“诸” 的读音是 “zhū”,不要读成 “zhǔ”;“竞” 的读音是 “jìng”,不要读成 “jìn”;“唯” 的读音是 “wéi”,不要读成 “wèi”。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写法,注意笔画结构和书写规范。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课文。注意标记老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试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标出来与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音问题。
学生再读课文。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断句错误。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进行评价。
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评价同学的朗读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总结,表扬朗读好的同学,鼓励朗读有进步的同学。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随机朗读课文。
教师随机点名找学生朗读课文,可采用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多种形式,重在查漏补缺,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思考后回答:“本文主要写了王戎七岁时,与许多小伙伴一起游玩,发现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小伙伴们争相去摘取,而王戎判断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并没有一同去摘取的故事。”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们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教师引导过渡。
教师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体会王戎的聪明才智。”
(二)细读课文,品味故事
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学生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问题。
重点指导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戎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呢?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王戎的推理过程。
分析故事起因。
教师提问:“正当小朋友玩得高兴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他们看到路边长着一棵果实累累的李树。”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李树的样子。提问:“这棵李树长在哪里?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
学生回答:“这棵李树长在路边。这是一棵果实累累的李树,树上的李子很多,把树枝都压弯了。”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李树的茂盛和诱人。
分析诸儿和王戎的表现。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小朋友们争着去摘李子和王戎不动的场景。提问:“诸儿和王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诸儿的争先恐后和王戎的镇定。提问:“你能想象诸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吗?王戎为什么不动呢?”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王戎的心理活动。
分析王戎的判断依据。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王戎告诉小朋友们李子是苦的场景。提问:“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学生回答:“王戎没有去尝李子,他是通过观察和推理知道李子是苦的。从‘取之,信然’可以看出李子是苦的。一开始诸儿不相信王戎的话,后来尝了李子才相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王戎的推理过程,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分析王戎的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回答:“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聪明机智的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品质。
(三)再读课文,引导背诵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教师采用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提高朗读水平。
填空背诵课文。
教师出示填空题:“王戎(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内容。
学生试背课文。
教师让学生试背课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学生认真背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背诵成果。
指名背课文。
教师指名学生背课文,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积极参与背诵活动,提高背诵能力。
齐背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齐背课文,巩固背诵成果。
(四)赏读全文,归纳提升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教师提问:“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交流学习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王戎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聪明机智的孩子。我们要向王戎学习,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积极思考问题,做一个聪明的孩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通过讲故事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我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