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9 16:31:28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卷
1.(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北京人遗址的一次发掘中出土了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和近10万件石器。据此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北京人(  )
A.从事原始农业 B.掌握钻孔技术
C.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D.使用打制石器
2.(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适
C.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
3.(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4.(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如图是某远古人类遗址地当时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
5.(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目前,在海南发现了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大港村遗址、石贡遗址、付龙园遗址、凤鸣村遗址等,在以上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残片。材料可以佐证海南(  )
A.历史文化悠久 B.人类活动遗址最多
C.陆地开发最早 D.出土文物最为丰富
6.(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宗亲、功臣等,建立诸侯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以巩固西周的统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推举制
7.(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8.(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国富民强
9.(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10.(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下列哪个成语与“桂陵之战”有关。(  )
A.纸上谈兵 B.围魏救赵 C.退避三舍 D.毛遂自荐
11.(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12.(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秦的灭亡 B.楚汉之争 C.东汉的兴衰 D.道教的兴起
13.(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此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此政令是(  )
A.抚慰异姓功臣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15.(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16.(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史记》中记载:“偃说上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依仗)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休养生息 B.盐铁专卖
C.实施“推恩令” D.北击匈奴
17.(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据下图判断,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  )
A.皇帝制度 B.丞相制度 C.太尉制度 D.郡县制度
18.(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
A.发明了造纸术 B.改进和推广造纸术
C.出使西域归来 D.完成历史巨著《史记》
19.(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官渡之战中,曹操是风光无限的人生赢家,以少胜多,甚是潇洒;公元208年,他的风头惨遭周瑜无情碾压,损兵折将,兵败“回家”。此文学描述的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它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其目的是(  )
A.加强皇帝权力 B.打击鲜卑贵族
C.促进民族交融 D.增强军事力量
21.(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对下面的示意图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①图中的“汉末”指的是西汉末年
②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
③西晋结束分裂,完成了全国统一
④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又趋向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如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这幅图可用来研究(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
C.淝水之战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3.(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与“凤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典故相关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24.(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如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余顷
A.水陆交通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普遍使用筒车 D.逐渐得到开发
25.(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家畜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其中半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
26.(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战役)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27.(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战国时期,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辩,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28.(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学习)
——《老子》
材料二: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法:法令)……
——《韩非子》
材料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
(2)材料二反映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概括材料三中孔孟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
29.(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 礼运》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说出与我国上古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有关的是哪几位?(只要写序号)这一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判断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它采取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的两幅图反映了西周初年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30.(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请围绕“民族关系”这一话题,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任务一【解读历史地图】
图中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汉武帝时派谁两次出使那里?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哪一官职?该官职的设置有何意义?
(2)东汉明帝时,谁为汉与西域重新建立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3)任务二【了解历史事件】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一: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材料一描述了秦朝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哪两项措施?
(4)任务三【整理历史知识】
按要求在下面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相关成语
淝水之战 383年是公元__世纪   年代    东晋    以少胜多 投鞭断流   
(5)任务四【阐述历史观点】
材料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6)任务五【感悟历史规律】
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京人遗址的一次发掘中出土了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和近10万件石器。”可知,材料说明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过着群体生活,D项正确;
北京人时期尚未出现原始农业,排除A项;
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排除B项;
河姆渡人会建造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认识。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他们逐渐开始过定居生活,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见作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不符合题意;
D项原始农业的兴起是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B项正确;
干栏式建筑不属于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排除AD项;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情况,注意图片的正确识读。
5.【答案】A
【知识点】海南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海南发现了大量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残片,这表明海南的历史文化悠久,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人类活动遗址最多,不符合题意;
C.陆地开发最早,不符合题意;
D.出土文物最为丰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封制是指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A项正确;
世袭主要是王权的世袭,而不是诸侯,排除B项;
周代不推行禅让制,材料与推举制无关,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7.【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封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费正清之所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C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思想上百家争鸣,而不涉及改革、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局面的认识。
8.【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表明商鞅变法注重法治;题干的“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表明商鞅变法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
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推动民族交融与商鞅变法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9.【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所以C项描述错误,符合题意,C项正确;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
10.【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桂陵之战中的相关成语是围魏救赵,当时,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B项正确;
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相关,排除A项;
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排除C项;
毛遂自荐与桂陵之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
11.【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知,它是灵渠。秦始皇在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的时候,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该工程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只有灵渠符合题意。
12.【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的盛世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故①处英填写的内容是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秦的灭亡,排除A项;
楚汉之争出现在秦朝灭亡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道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兴衰的认识。
13.【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各诸侯”“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C正确;
汉朝的诸侯绝大多数都是宗室,不是异姓功臣,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解决诸侯国的措施,加强思想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牢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各方面措施,结合题干材料作答即可。
14.【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组图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造纸的过程,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C项正确;
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排除A项;
指南针的发明与外传,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排除B项;
秦朝与西域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以及影响等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项不正确;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不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的理解。
16.【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显示的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巨大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子弟,这样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休养生息,不符合题意;
B.盐铁专营,不符合题意;
D.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材料含义,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读懂材料含义。
17.【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了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度是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符合题意;
皇帝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
丞相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B;
太尉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和推广造纸术,而不是发明造纸术,排除A项;
出使西域归来的是张骞,蔡伦没有出使西域归来,排除C项;
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是司马迁,而不是蔡伦,排除D项;
故选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认识。
19.【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208年,他的风头惨遭周瑜无情碾压,损兵折将,兵败‘回家’”和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排除A项;
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排除B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20.【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目的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
题干孝文帝改革内容与加强皇帝权力,增强军事力量无关,排除AD项;
题干改革内容没有打击鲜卑贵族,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三国鼎结束了东汉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②解读正确;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③解读正确。示意图中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最后统一于隋朝,④解读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解读正确,D项正确;
图中的“汉末”指的是东汉末年,①解读不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西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D项正确;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
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放的认识。
23.【答案】A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状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A项淝水之战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典故相关,符合题意;
B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不符合题意;
C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不符合题意;
D项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历史事件中的历史典故。
24.【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从兴修水利工程所灌溉的田亩数及地区范围,可以看出江南地带逐步得到开发,农业有所发展,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效能,也不能反映自危条件好坏,更没有涉及到筒车,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25.【答案】粟;骨耜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26.【答案】楚汉之争;淝水之战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了长达四年争战,史称“楚汉之争”。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故答案为:
楚汉之争;淝水之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和淝水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
27.【答案】百家争鸣;太学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书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家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百家争鸣;太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太学相关知识的掌握 。
28.【答案】(1)学派:道家
核心观点: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策略:以法治国;
共同之处: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
(3)要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天法道,道法自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出自老子的学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治国策略:根据材料中的“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知其治国策略为以法治国;共同点:根据材料中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核心思想是“仁”,根据材料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可知孟子认为取得民巷才能得天下,同时也主张“仁政”,因此他们的共同之处有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
(3)要求:根据材料中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可知要求为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根据材料中的“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其目的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故答案为:
(1)学派:道家核心观点: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策略:以法治国;共同之处: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任答一点)
(3)要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孟思想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9.【答案】(1)BCD;禅让制
(2)夏朝;世袭制
(3)分封制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或巩固政权)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
【解析】【分析】(1)人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上古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与此制度有关的人物是尧、舜、禹,故BCD与该制度有关。
制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上古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
(2)朝代: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可知,夏朝的建立,即禹传位于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形成。
制度: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可知,夏朝的建立,即禹传位于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制度: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目的: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拓展周王室的疆域。
故答案为:
(1)BCD;禅让制
(2)夏朝;世袭制
(3)分封制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或巩固政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袭制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30.【答案】(1)张骞;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2)班超
(3)修筑长城和北击匈奴
(4)480;前秦;东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个成语即可)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6)如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等。
【知识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多国的联系;官职: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 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东汉明帝时”可知,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根据材料一“使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4)根据任务三中的“淝水之战”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公元4世纪80年代)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涌现了著名成语:投鞭断流(“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和风声鹤唳(““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史实: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6)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皆可,但不能出现史实错误,如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等。
故答案为:
(1)张骞;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2)班超
(3)修筑长城和北击匈奴
(4)480 前秦东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个成语即可)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6)如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班超出使西域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巩固疆域措施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淝水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 1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卷
1.(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北京人遗址的一次发掘中出土了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和近10万件石器。据此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北京人(  )
A.从事原始农业 B.掌握钻孔技术
C.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D.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京人遗址的一次发掘中出土了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和近10万件石器。”可知,材料说明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过着群体生活,D项正确;
北京人时期尚未出现原始农业,排除A项;
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排除B项;
河姆渡人会建造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认识。
2.(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适
C.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他们逐渐开始过定居生活,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3.(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见作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不符合题意;
D项原始农业的兴起是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4.(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如图是某远古人类遗址地当时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B项正确;
干栏式建筑不属于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排除AD项;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情况,注意图片的正确识读。
5.(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目前,在海南发现了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大港村遗址、石贡遗址、付龙园遗址、凤鸣村遗址等,在以上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残片。材料可以佐证海南(  )
A.历史文化悠久 B.人类活动遗址最多
C.陆地开发最早 D.出土文物最为丰富
【答案】A
【知识点】海南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海南发现了大量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残片,这表明海南的历史文化悠久,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人类活动遗址最多,不符合题意;
C.陆地开发最早,不符合题意;
D.出土文物最为丰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宗亲、功臣等,建立诸侯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以巩固西周的统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推举制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封制是指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A项正确;
世袭主要是王权的世袭,而不是诸侯,排除B项;
周代不推行禅让制,材料与推举制无关,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7.(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封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费正清之所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C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思想上百家争鸣,而不涉及改革、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局面的认识。
8.(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国富民强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表明商鞅变法注重法治;题干的“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表明商鞅变法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
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推动民族交融与商鞅变法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9.(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所以C项描述错误,符合题意,C项正确;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
10.(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下列哪个成语与“桂陵之战”有关。(  )
A.纸上谈兵 B.围魏救赵 C.退避三舍 D.毛遂自荐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桂陵之战中的相关成语是围魏救赵,当时,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B项正确;
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相关,排除A项;
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排除C项;
毛遂自荐与桂陵之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
11.(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知,它是灵渠。秦始皇在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的时候,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该工程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只有灵渠符合题意。
12.(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秦的灭亡 B.楚汉之争 C.东汉的兴衰 D.道教的兴起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的盛世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故①处英填写的内容是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秦的灭亡,排除A项;
楚汉之争出现在秦朝灭亡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道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兴衰的认识。
13.(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此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此政令是(  )
A.抚慰异姓功臣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各诸侯”“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C正确;
汉朝的诸侯绝大多数都是宗室,不是异姓功臣,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解决诸侯国的措施,加强思想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牢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各方面措施,结合题干材料作答即可。
14.(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组图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造纸的过程,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C项正确;
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排除A项;
指南针的发明与外传,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排除B项;
秦朝与西域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以及影响等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项不正确;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不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的理解。
16.(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史记》中记载:“偃说上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依仗)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休养生息 B.盐铁专卖
C.实施“推恩令” D.北击匈奴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显示的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巨大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子弟,这样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休养生息,不符合题意;
B.盐铁专营,不符合题意;
D.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材料含义,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读懂材料含义。
17.(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据下图判断,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  )
A.皇帝制度 B.丞相制度 C.太尉制度 D.郡县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了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度是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符合题意;
皇帝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
丞相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B;
太尉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
A.发明了造纸术 B.改进和推广造纸术
C.出使西域归来 D.完成历史巨著《史记》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和推广造纸术,而不是发明造纸术,排除A项;
出使西域归来的是张骞,蔡伦没有出使西域归来,排除C项;
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是司马迁,而不是蔡伦,排除D项;
故选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认识。
19.(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官渡之战中,曹操是风光无限的人生赢家,以少胜多,甚是潇洒;公元208年,他的风头惨遭周瑜无情碾压,损兵折将,兵败“回家”。此文学描述的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208年,他的风头惨遭周瑜无情碾压,损兵折将,兵败‘回家’”和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排除A项;
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排除B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20.(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它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其目的是(  )
A.加强皇帝权力 B.打击鲜卑贵族
C.促进民族交融 D.增强军事力量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目的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
题干孝文帝改革内容与加强皇帝权力,增强军事力量无关,排除AD项;
题干改革内容没有打击鲜卑贵族,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1.(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对下面的示意图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①图中的“汉末”指的是西汉末年
②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
③西晋结束分裂,完成了全国统一
④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又趋向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三国鼎结束了东汉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②解读正确;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③解读正确。示意图中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最后统一于隋朝,④解读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解读正确,D项正确;
图中的“汉末”指的是东汉末年,①解读不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如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这幅图可用来研究(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
C.淝水之战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西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D项正确;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
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放的认识。
23.(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与“凤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典故相关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A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状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A项淝水之战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典故相关,符合题意;
B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不符合题意;
C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不符合题意;
D项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历史事件中的历史典故。
24.(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如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余顷
A.水陆交通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普遍使用筒车 D.逐渐得到开发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从兴修水利工程所灌溉的田亩数及地区范围,可以看出江南地带逐步得到开发,农业有所发展,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效能,也不能反映自危条件好坏,更没有涉及到筒车,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25.(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家畜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其中半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
【答案】粟;骨耜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26.(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战役)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答案】楚汉之争;淝水之战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了长达四年争战,史称“楚汉之争”。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故答案为:
楚汉之争;淝水之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和淝水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
27.(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战国时期,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辩,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答案】百家争鸣;太学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书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家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百家争鸣;太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太学相关知识的掌握 。
28.(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学习)
——《老子》
材料二: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法:法令)……
——《韩非子》
材料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
(2)材料二反映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概括材料三中孔孟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1)学派:道家
核心观点: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策略:以法治国;
共同之处: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
(3)要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天法道,道法自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出自老子的学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治国策略:根据材料中的“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知其治国策略为以法治国;共同点:根据材料中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核心思想是“仁”,根据材料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可知孟子认为取得民巷才能得天下,同时也主张“仁政”,因此他们的共同之处有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
(3)要求:根据材料中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可知要求为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根据材料中的“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其目的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故答案为:
(1)学派:道家核心观点: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策略:以法治国;共同之处: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任答一点)
(3)要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孟思想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9.(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 礼运》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说出与我国上古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有关的是哪几位?(只要写序号)这一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判断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它采取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的两幅图反映了西周初年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答案】(1)BCD;禅让制
(2)夏朝;世袭制
(3)分封制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或巩固政权)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
【解析】【分析】(1)人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上古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与此制度有关的人物是尧、舜、禹,故BCD与该制度有关。
制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上古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
(2)朝代: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可知,夏朝的建立,即禹传位于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形成。
制度: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可知,夏朝的建立,即禹传位于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制度: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目的: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拓展周王室的疆域。
故答案为:
(1)BCD;禅让制
(2)夏朝;世袭制
(3)分封制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或巩固政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袭制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30.(2023七下·苏州开学考)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请围绕“民族关系”这一话题,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任务一【解读历史地图】
图中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汉武帝时派谁两次出使那里?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哪一官职?该官职的设置有何意义?
(2)东汉明帝时,谁为汉与西域重新建立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3)任务二【了解历史事件】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一: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材料一描述了秦朝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哪两项措施?
(4)任务三【整理历史知识】
按要求在下面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相关成语
淝水之战 383年是公元__世纪   年代    东晋    以少胜多 投鞭断流   
(5)任务四【阐述历史观点】
材料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6)任务五【感悟历史规律】
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看法。
【答案】(1)张骞;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2)班超
(3)修筑长城和北击匈奴
(4)480;前秦;东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个成语即可)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6)如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等。
【知识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多国的联系;官职: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 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东汉明帝时”可知,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根据材料一“使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4)根据任务三中的“淝水之战”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公元4世纪80年代)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涌现了著名成语:投鞭断流(“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和风声鹤唳(““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史实: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6)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皆可,但不能出现史实错误,如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等。
故答案为:
(1)张骞;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2)班超
(3)修筑长城和北击匈奴
(4)480 前秦东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个成语即可)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6)如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班超出使西域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巩固疆域措施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淝水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