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测试卷
1.(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三月三,拜轩辕。”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在河南新郑市都会隆重举行我国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祈福。此祭祖活动的主人公是( )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嫘祖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据题干“三月三,拜轩辕”并结合所学,黄帝,名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C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黄帝,不是炎帝、蚩尤、嫘祖,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黄帝。
2.(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如图是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农作物品种。材料可证实我国( )
(黍)现在仍旧称为黍,去皮之后称为大黄米。
(禾)现在称为谷子,去皮之后称为小米。
(来)现在称为小麦。
(麦)麦在商代可能专指大麦。
( )在商代已经有稻、有人说“ ”字就应读“稻”。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农作物品种有黍、谷子、小麦、稻等,材料可证实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故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证实远古人类产生、盘古传说的真实、早期国家的建立,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证实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3.(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上山文化晚期的聚落和墓葬,出土石器制作精美,有些陶器表面还用白彩绘出太阳纹、点线纹、平行短线等纹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审美和信仰方面取得的进步。下列与桥头遗址最接近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马坝人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上山文化晚期的聚落和墓葬出土石器和陶器,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审美和信仰方面取得的进步。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会制作和使用装饰品。故C符合题意;
元谋人、北京人、马坝人没有爱美意识,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会制作和使用装饰品。
4.(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考古学者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主要证据是( )
A.历史书籍 B.历史传说 C.化石 D.科学实验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C项正确;
历史书籍属于二手史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不具有说服力,排除A项;
历史传说的可靠性需要进行论证后方可采用,排除B项;
科学实验也是要建立在化石证据的基础之上才能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化石的认识。
5.(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图1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处于长江流域,位于图2中①的位置,A项正确;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处于长江流域,图2中的②、③、④均不属于长江流域,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生活在长江流域。
6.(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贤能高德创禅让制 B.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C.大败蚩尤走向联合 D.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五六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至今,我们中国人还自称为“炎黄子孙”,D项正确;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
BC项不是炎帝和黄帝受后人祭祀和追念的主要原因,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7.(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弟子万章问孟子:“舜得到的天下是谁给的呢?”孟子回答:“是上天给的。”万章又问:“上天为什么把天下给舜而不给别人呢?”孟子回答:“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天受(授)之和民受(授)之兼而有之。”据材料可知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 )
A.世袭制,血缘 B.科举制,选拔
C.禅让制,贤德 D.察举制,民心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天受(授)之和民受(授)之兼而有之”及所学知识,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C项正确;
世袭制是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开始于夏启时期,排除A项;
科举制是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B项;
察举制是汉代选官制度,主要是地方和中央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品行对个人进行推举和征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尧舜禹的“禅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商鞅在秦变法历时21年,《史记 商君列传》中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现象得益于商鞅( )
A.严明法度 B.确立县制 C.废除井田 D.奖励军功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严明法度,是指商鞅变法中实行严刑峻法,对违法者严厉处罚,与题干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信息不符,故A错误;
确立县制,是指商鞅变法中在地方上推行县制,与题干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信息不符,故B错误;
废除井田制,是指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
奖励军功,是指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与题干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信息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以及影响。
9.(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 )
A.影响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推动各国变法走向富国强兵 D.体现了不同学派的分歧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孔子、孟子、荀子三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即统治者要坚持以民为本,仁政爱民等,该思想影响了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
这些思想与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
法家主张实行改革变法,题干这些思想也未推动各国变法走向富国强兵,排除C项;
孔子、孟子、荀子均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且题意主要体现了他们思想的共同点,而非分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儒家的治国理念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牧野之战 D.韩赵、魏三家分晋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而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选项B正确;
“国人暴动”发生在周厉王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A;
牧野之战是商亡周兴的战役,与题干无关,排除C;
韩赵、魏三家分晋 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周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哪吒”和“二郎神”是中国小朋友很喜欢的两位神话人物,在电视剧《封神榜》中,他们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厉王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应用能力。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军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知识点。
12.(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今年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大熊猫热”,其中有四只大熊猫以某地四个地标命名,它们是“青城”“灵岩”“玉垒”“离堆”,其命名与下面哪个水利工程息息相关( )
A.郑国渠 B.它山堰 C.都江堰 D.坎儿井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都江堰四只大熊猫的名字正式官宣名字为青城、灵岩、玉垒、离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我国当时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符合题意;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开凿的,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A;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它山,樟溪的出口处,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排除B;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
13.(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以下研究主题最适合战国时期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的历史”,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社会剧烈变革,选项A正确;
B是发生在秦朝的史实,C是发生在东汉的史实,D是秦朝灭亡之后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战国时期历史的相关知识点。
14.(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我国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遗址,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珠江流域的珠海棠下环遗址,都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材料反映出( )
A.青铜器各具特色 B.南北方联系加强
C.青铜器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灿烂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国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遗址,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珠江流域的珠海棠下环遗址,都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可知,我国不同地区都出土了许多青铜器,这说明青铜器技术发达。故C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各具特色,排除A;
材料不能反映南北方联系加强,排除B;
仅仅青铜器,不能反映中华文明的灿烂,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三星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青铜器技术发达。
15.(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诸侯争霸 C.大泽乡起义 D.秦灭六国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前209年,陈胜等发动大泽乡起义,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
武王伐纣是周朝代替商朝,不是农民起义,排除A项;
诸侯争霸造成社会破坏,不是农民起义,排除B项;
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不是农民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泽乡起义的认识。
16.(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这时铸造的货币是( )
A.半两钱 B.三铁钱 C.五铢钱 D.蚁鼻钱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C符合题意;
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排除A;
汉武帝统一铸造的是五铢钱,三铁钱不是汉武帝统一铸造的,排除B;
蚁鼻钱是秦朝统一前楚国使用的货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等史实。
17.(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截至2020年9月,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施已满一年。一年以来,各级纪委问责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利器”。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郡守 D.太尉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 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A符合题意;
丞相掌管行政,B排除;
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 C排除;
太尉掌管军事事务,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掌握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汉武帝遣使臣率满载珍珠、丝绸、瓷器、黄金的浩大远洋船队,从原岭南的徐闻、合浦,穿越南海,横穿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换回琉璃、琥珀等奇珍异宝。这主要得益于( )
A.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B.岭南耕作技术的发展
C.政治军事控制的加强 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满载珍珠、丝绸、瓷器、黄金的浩大远洋船队,从原岭南的徐闻、合浦,穿越南海,横穿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换回琉璃、琥珀等奇珍异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故D符合题意;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没有涉及岭南耕作技术的发展,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没有涉及政治军事控制的加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等史实。
19.(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反映了( )
A.《史记》体裁多样 B.艺术价值相当高
C.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D.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材料强调的是“实录”,这反映了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如表是《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
户数 人口数 士兵
魏国 66万户 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以上
蜀四 28万户 94万人 10.2万人
吴国 52.3万户 230万人 23万人
A.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B.统计数据不准确无参考价值
C.曹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 D.三国中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分析可知,魏国的“户数”“人口数”“士兵”是三国中最多的,说明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D项正确;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排除A项;
《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无法说明数据不准确,排除B项;
材料看不出曹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形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1.(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上述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八王之乱”
C.诸侯争霸 D.“楚汉之争”
【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选项B符合题意;
“国人暴动”发生在周厉王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A;
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C;
“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末年,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八王之乱的性质的相关史实。
22.(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李白有诗云“地拥金陵(今南京)势,城回江水流。”此处的“金陵”是南朝时期的(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建康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有一座城市在历史上曾有过建业、建康、金陵等很多名称。这座城市是南京。三国时今南京叫建业,东晋时叫建康。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D符合题意;
洛阳、咸阳和长安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在不同时期的名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D.改鲜卑姓为汉姓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A项正确;
材料措施没体现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贵族联姻,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4.(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词描写的战役产生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A;
B.根据材料“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及所学可知,该词描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B项正确;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排除C;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的标志是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总会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通过遗址、遗存和博物馆去反映体会历史的气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 礼运》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外,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两回有不得其利、先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拜以天下。
——《史记 五帝本纪》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三反映了我国古代传授的哪一制度?你认为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信息:图一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图二反映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图三反映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图四反映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
(2)制度:禅让制。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禅让制
【解析】【分析】(1)历史信息:图一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图二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反映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图三是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反映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图四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反映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
(2)制度:根据材料二”大道之行色,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和材料三”尧知了行不一个用,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外,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两回有不得其利、先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拜以天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禅让制。借鉴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是: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故答案为:
(1)信息:图一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图二反映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图三反映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图四反映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
(2)制度:禅让制。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禅让制相关知识。
26.(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都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你从中得出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谈谈你对家乡开发有哪些建议?
【答案】(1)都江堰;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任意一点即可)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兴修水利工程;调整农业政策;引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引进先进的种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商鞅变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它都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都江堰的修建,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2)根据“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综合以上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可知,对家乡开发的建议有要注意兴修水利工程;调整农业政策;引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引进先进的种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等。
故答案为:
(1)都江堰;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任意一点即可)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兴修水利工程;调整农业政策;引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引进先进的种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认识、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家乡开发的建议等知识。
27.(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之路联结了中国与世界。让我们通过多角度来解读这段历史,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二:
材料三: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摘编自《张骞出塞》
材料四:中国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些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此次出行的目的是什么?
(2)说出材料二地图1古丝绸之路连接的是哪两大帝国?请你为地图2汉朝的这条路线命名。
(3)材料三体现了张骞一行人身上怎样的宝贵精神?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两大帝国:西汉、罗马(大秦)。
名称: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3)精神:不畏艰苦、不辱使命、信念坚定等精神。(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4)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任答一点。)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目的:根据材料一“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所以,张骞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两大帝国:根据材料二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罗马(大秦)。所以,材料二图1古丝绸之路连接的是西汉、罗马(大秦)。
名称:根据材料二图2“西汉、南海、斯里兰卡”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所以,图2汉朝的这条路线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3)精神:根据材料三“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可知,体现了张骞一行人身上不畏艰苦、不辱使命、信念坚定等精神。
(4)历史意义:根据题干材料“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有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两大帝国:西汉、罗马(大秦)。
名称: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3)精神:不畏艰苦、不辱使命、信念坚定等精神。(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4)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任答一点。)
【点评】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8.(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冲突中交融,在互补中共进,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摘编自《魏书》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话是谁说的?材料反映的是他的哪项汉化措施?
(3)材料二中的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请说出2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1)华夏族。
(2)北魏孝文帝;说汉语
(3)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任答两个即可);民族交融。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由多族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主干是华夏族。
(2)人物、措施:据材料二“(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和罢官)。”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话是北魏孝文帝说的。材料反映的是他的说汉语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图一和图二中“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
故答案为:
(1)华夏族。
(2)北魏孝文帝;说汉语。
(3)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任答两个即可);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以华夏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内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能力。
1 / 1江苏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测试卷
1.(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三月三,拜轩辕。”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在河南新郑市都会隆重举行我国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祈福。此祭祖活动的主人公是( )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嫘祖
2.(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如图是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农作物品种。材料可证实我国( )
(黍)现在仍旧称为黍,去皮之后称为大黄米。
(禾)现在称为谷子,去皮之后称为小米。
(来)现在称为小麦。
(麦)麦在商代可能专指大麦。
( )在商代已经有稻、有人说“ ”字就应读“稻”。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3.(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上山文化晚期的聚落和墓葬,出土石器制作精美,有些陶器表面还用白彩绘出太阳纹、点线纹、平行短线等纹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审美和信仰方面取得的进步。下列与桥头遗址最接近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马坝人
4.(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考古学者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主要证据是( )
A.历史书籍 B.历史传说 C.化石 D.科学实验
5.(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贤能高德创禅让制 B.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C.大败蚩尤走向联合 D.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7.(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弟子万章问孟子:“舜得到的天下是谁给的呢?”孟子回答:“是上天给的。”万章又问:“上天为什么把天下给舜而不给别人呢?”孟子回答:“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天受(授)之和民受(授)之兼而有之。”据材料可知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 )
A.世袭制,血缘 B.科举制,选拔
C.禅让制,贤德 D.察举制,民心
8.(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商鞅在秦变法历时21年,《史记 商君列传》中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现象得益于商鞅( )
A.严明法度 B.确立县制 C.废除井田 D.奖励军功
9.(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 )
A.影响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推动各国变法走向富国强兵 D.体现了不同学派的分歧
10.(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牧野之战 D.韩赵、魏三家分晋
11.(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哪吒”和“二郎神”是中国小朋友很喜欢的两位神话人物,在电视剧《封神榜》中,他们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厉王
12.(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今年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大熊猫热”,其中有四只大熊猫以某地四个地标命名,它们是“青城”“灵岩”“玉垒”“离堆”,其命名与下面哪个水利工程息息相关( )
A.郑国渠 B.它山堰 C.都江堰 D.坎儿井
13.(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以下研究主题最适合战国时期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14.(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我国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遗址,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珠江流域的珠海棠下环遗址,都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材料反映出( )
A.青铜器各具特色 B.南北方联系加强
C.青铜器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灿烂
15.(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诸侯争霸 C.大泽乡起义 D.秦灭六国
16.(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这时铸造的货币是( )
A.半两钱 B.三铁钱 C.五铢钱 D.蚁鼻钱
17.(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截至2020年9月,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施已满一年。一年以来,各级纪委问责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利器”。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郡守 D.太尉
18.(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汉武帝遣使臣率满载珍珠、丝绸、瓷器、黄金的浩大远洋船队,从原岭南的徐闻、合浦,穿越南海,横穿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换回琉璃、琥珀等奇珍异宝。这主要得益于( )
A.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B.岭南耕作技术的发展
C.政治军事控制的加强 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9.(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反映了( )
A.《史记》体裁多样 B.艺术价值相当高
C.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D.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20.(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如表是《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
户数 人口数 士兵
魏国 66万户 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以上
蜀四 28万户 94万人 10.2万人
吴国 52.3万户 230万人 23万人
A.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B.统计数据不准确无参考价值
C.曹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 D.三国中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
21.(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上述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八王之乱”
C.诸侯争霸 D.“楚汉之争”
22.(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李白有诗云“地拥金陵(今南京)势,城回江水流。”此处的“金陵”是南朝时期的(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建康
23.(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D.改鲜卑姓为汉姓
24.(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词描写的战役产生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25.(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总会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通过遗址、遗存和博物馆去反映体会历史的气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 礼运》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外,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两回有不得其利、先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拜以天下。
——《史记 五帝本纪》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三反映了我国古代传授的哪一制度?你认为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26.(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都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你从中得出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谈谈你对家乡开发有哪些建议?
27.(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之路联结了中国与世界。让我们通过多角度来解读这段历史,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二:
材料三: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摘编自《张骞出塞》
材料四:中国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些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此次出行的目的是什么?
(2)说出材料二地图1古丝绸之路连接的是哪两大帝国?请你为地图2汉朝的这条路线命名。
(3)材料三体现了张骞一行人身上怎样的宝贵精神?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28.(2024七下·江苏开学考)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冲突中交融,在互补中共进,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摘编自《魏书》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话是谁说的?材料反映的是他的哪项汉化措施?
(3)材料二中的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请说出2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据题干“三月三,拜轩辕”并结合所学,黄帝,名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C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黄帝,不是炎帝、蚩尤、嫘祖,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黄帝。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农作物品种有黍、谷子、小麦、稻等,材料可证实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故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证实远古人类产生、盘古传说的真实、早期国家的建立,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证实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上山文化晚期的聚落和墓葬出土石器和陶器,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审美和信仰方面取得的进步。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会制作和使用装饰品。故C符合题意;
元谋人、北京人、马坝人没有爱美意识,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会制作和使用装饰品。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C项正确;
历史书籍属于二手史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不具有说服力,排除A项;
历史传说的可靠性需要进行论证后方可采用,排除B项;
科学实验也是要建立在化石证据的基础之上才能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化石的认识。
5.【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图1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处于长江流域,位于图2中①的位置,A项正确;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处于长江流域,图2中的②、③、④均不属于长江流域,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生活在长江流域。
6.【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五六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至今,我们中国人还自称为“炎黄子孙”,D项正确;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
BC项不是炎帝和黄帝受后人祭祀和追念的主要原因,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天受(授)之和民受(授)之兼而有之”及所学知识,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C项正确;
世袭制是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开始于夏启时期,排除A项;
科举制是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B项;
察举制是汉代选官制度,主要是地方和中央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品行对个人进行推举和征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尧舜禹的“禅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严明法度,是指商鞅变法中实行严刑峻法,对违法者严厉处罚,与题干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信息不符,故A错误;
确立县制,是指商鞅变法中在地方上推行县制,与题干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信息不符,故B错误;
废除井田制,是指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
奖励军功,是指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与题干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信息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以及影响。
9.【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孔子、孟子、荀子三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即统治者要坚持以民为本,仁政爱民等,该思想影响了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
这些思想与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
法家主张实行改革变法,题干这些思想也未推动各国变法走向富国强兵,排除C项;
孔子、孟子、荀子均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且题意主要体现了他们思想的共同点,而非分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儒家的治国理念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而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选项B正确;
“国人暴动”发生在周厉王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A;
牧野之战是商亡周兴的战役,与题干无关,排除C;
韩赵、魏三家分晋 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周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应用能力。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军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知识点。
12.【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都江堰四只大熊猫的名字正式官宣名字为青城、灵岩、玉垒、离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我国当时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符合题意;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开凿的,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A;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它山,樟溪的出口处,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排除B;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
13.【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的历史”,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社会剧烈变革,选项A正确;
B是发生在秦朝的史实,C是发生在东汉的史实,D是秦朝灭亡之后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战国时期历史的相关知识点。
14.【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国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遗址,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珠江流域的珠海棠下环遗址,都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可知,我国不同地区都出土了许多青铜器,这说明青铜器技术发达。故C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各具特色,排除A;
材料不能反映南北方联系加强,排除B;
仅仅青铜器,不能反映中华文明的灿烂,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三星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青铜器技术发达。
15.【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前209年,陈胜等发动大泽乡起义,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
武王伐纣是周朝代替商朝,不是农民起义,排除A项;
诸侯争霸造成社会破坏,不是农民起义,排除B项;
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不是农民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泽乡起义的认识。
16.【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C符合题意;
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排除A;
汉武帝统一铸造的是五铢钱,三铁钱不是汉武帝统一铸造的,排除B;
蚁鼻钱是秦朝统一前楚国使用的货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等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 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A符合题意;
丞相掌管行政,B排除;
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 C排除;
太尉掌管军事事务,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掌握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满载珍珠、丝绸、瓷器、黄金的浩大远洋船队,从原岭南的徐闻、合浦,穿越南海,横穿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换回琉璃、琥珀等奇珍异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故D符合题意;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没有涉及岭南耕作技术的发展,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没有涉及政治军事控制的加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等史实。
19.【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材料强调的是“实录”,这反映了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分析可知,魏国的“户数”“人口数”“士兵”是三国中最多的,说明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D项正确;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排除A项;
《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无法说明数据不准确,排除B项;
材料看不出曹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形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1.【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选项B符合题意;
“国人暴动”发生在周厉王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A;
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C;
“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末年,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八王之乱的性质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有一座城市在历史上曾有过建业、建康、金陵等很多名称。这座城市是南京。三国时今南京叫建业,东晋时叫建康。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D符合题意;
洛阳、咸阳和长安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在不同时期的名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A项正确;
材料措施没体现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贵族联姻,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4.【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A;
B.根据材料“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及所学可知,该词描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B项正确;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排除C;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的标志是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答案】(1)信息:图一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图二反映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图三反映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图四反映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
(2)制度:禅让制。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禅让制
【解析】【分析】(1)历史信息:图一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图二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反映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图三是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反映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图四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反映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
(2)制度:根据材料二”大道之行色,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和材料三”尧知了行不一个用,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外,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两回有不得其利、先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拜以天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禅让制。借鉴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是: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故答案为:
(1)信息:图一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图二反映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图三反映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图四反映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
(2)制度:禅让制。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禅让制相关知识。
26.【答案】(1)都江堰;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任意一点即可)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兴修水利工程;调整农业政策;引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引进先进的种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商鞅变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它都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都江堰的修建,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2)根据“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综合以上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可知,对家乡开发的建议有要注意兴修水利工程;调整农业政策;引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引进先进的种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等。
故答案为:
(1)都江堰;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任意一点即可)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兴修水利工程;调整农业政策;引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引进先进的种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认识、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家乡开发的建议等知识。
27.【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两大帝国:西汉、罗马(大秦)。
名称: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3)精神:不畏艰苦、不辱使命、信念坚定等精神。(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4)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任答一点。)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目的:根据材料一“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所以,张骞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两大帝国:根据材料二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罗马(大秦)。所以,材料二图1古丝绸之路连接的是西汉、罗马(大秦)。
名称:根据材料二图2“西汉、南海、斯里兰卡”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所以,图2汉朝的这条路线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3)精神:根据材料三“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可知,体现了张骞一行人身上不畏艰苦、不辱使命、信念坚定等精神。
(4)历史意义:根据题干材料“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有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两大帝国:西汉、罗马(大秦)。
名称: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3)精神:不畏艰苦、不辱使命、信念坚定等精神。(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4)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任答一点。)
【点评】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8.【答案】(1)华夏族。
(2)北魏孝文帝;说汉语
(3)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任答两个即可);民族交融。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由多族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主干是华夏族。
(2)人物、措施:据材料二“(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和罢官)。”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话是北魏孝文帝说的。材料反映的是他的说汉语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图一和图二中“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
故答案为:
(1)华夏族。
(2)北魏孝文帝;说汉语。
(3)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任答两个即可);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以华夏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内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