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两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8 10: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作品资讯听朗读,把握字音夫(fú)
兵革(gé)
米粟(sù)
畔之(pàn)
亲戚(qi)注意下列排比句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 得道:施行仁政 2 寡:少
3天时:有利的天气时令
4 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势
5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 夫:语气词 ,无义 7 是:这积累文言词语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米粟:泛指粮食。
固:巩固
国: 国防(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之:到
以:凭着
故:所以
有:要么(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词语归类一、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二、古今异义 :
委:放弃(古) 委而去之
委托(今)
去: 离开 (古)
到 (今)
域:限制(古)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疆域(今)
亲戚:包括父母在内的亲属(古)亲戚畔之
其他亲属关系 (今)
池: 护城河(古) 池非不深也
水塘(今)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研读课文,品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阐述论点的方式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战例一:攻方败
守方胜(天时)(地利)战例二:守方败攻方胜(地利)(人和)不如不如类推出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层 进域民
固国
威天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结论本文语言特色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 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小结全文 这篇短文一开始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接着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
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
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这篇短文,作者的真正目的不是谈论战争,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阐明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课后练习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请举出一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听朗读,把握下列字音舜(shùn)
畎(quǎn)
傅说(fù yuè)
鬲(gé)
敖(áo)
奚(xī)
恒(héng)
拂士(bì)
注意下列排比句的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
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
举用的,胶鬲从鱼盐贩
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
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
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
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
是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降:下达,降临 是:这样 必:一定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
动心忍性: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益,增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到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恒过:常常犯错误
困:忧困
征:显露
亡:灭亡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沉迷安乐使人萎靡死亡。研读课文,品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首先:从个人事例说起,分析了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得出“困境出人才”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卑微显贵艰苦磨炼然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人个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类比论证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
(如把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作为事例)
对比论证
(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进行对比)
论证方法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短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然后类推出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阐明了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分析了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在得出“困境出人才”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人个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拓展延伸1、你知道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相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请举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起义军
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②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
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跳出来了。将青蛙
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不断升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课后作业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你同意“死于安乐”的说法吗?请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阐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