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听听秋的声音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什么是现代诗?
抖 蟋 蟀 振 韵 掠 吟 辽 阔
我会读
抖
蟋
蟀
振
吟
掠
辽
阔
韵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花里,
在每一滴水里,
在每一颗展开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走来,
向远方匆匆走去。
听听,秋的声音
道别:
歌韵:
叮咛:
掠过:
辽阔:
告别、话别。
好听的歌声。
反复地告诉。
轻轻地擦过或拂过。
宽广,广阔。
【描写声音的词语】
雨: 淅淅沥沥 滴滴答答
树叶:哗啦啦 扑簌簌 唰唰
风: 呼啦啦 沙沙 瑟瑟
动物:叽叽喳喳 嘎嘎 咯咯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排比:
秋天是美好的,但却是短暂的。我们要尽情去欣赏,感受秋天的声音的美妙,把握秋天每一刻的美好。
本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
1—4
可感的声音
5—6
无声的声音
写法总结
即打比方,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比喻:
拟人: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唰唰”,
是和黄叶到别的话音。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 ”,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大雁的叮咛
秋风的歌吟
大树“唰唰”
蟋蟀“ ”
说说在课文中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1、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
2、秋的声音还有哪些?
3、你能仿照课文再写一写秋的声音吗?
课外积累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杜甫《秋野五首》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二首》
课文总共有几个小节,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小节:
第四小节:
第五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六小节:
描写秋天里落叶的声音。
描写蟋蟀的声音。
描写大雁的声音和秋风的声音。
写走进秋天,感受秋的声音。
写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写秋的声音来去匆匆。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 唐寅《菊花》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王昌龄《长信怨》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秋天到了,大雁向南飞,到南方去过冬。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南飞的情景。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歌吟”写的是秋风掠过田野的声音。我们仿佛看到,秋天所到之处,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随堂小练
1.仿写句子。
听听,秋的声音,
花枝( )
( )
是( )。
听听,秋的声音,
蝉( )
( )
是(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辽阔的( )里,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那是落叶飘飞和大树道别的( ),( )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 ),( ),那是大雁南飞撒下的( ),( ),那是秋风为金色的田野送上的阵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