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3.5 岩石、沙和黏土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3.5 岩石、沙和黏土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30 05: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岩石、沙和黏土
目录
导入
01
活动探索
02
研讨
03
课外延伸
04
习题精炼
05
复习巩固
1、搜集岩石和矿物的目的和意义。
当我们去展览馆参观时,能看到很多标本,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令之能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藉以提供作为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它研究之用。 收集岩石和矿物,将它们做成标本,既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
2、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材料:纸盒、纸质隔板、标签纸或便利贴、放大镜、岩石、矿物、笔、清水、锤子、烧杯、抹布。
活动过程:
把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用清水清洗干净,擦干水分,放在阴凉、通风地方晾干。有些岩石较大,能将它们锤成小块。
将岩石和矿物分别按顺序编号。
观察每一块已编号的岩石和矿物,对照岩石和矿物标本图鉴,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把观察到的岩石或矿物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分别按顺序记录在标签纸或便利贴上,参考岩石和矿物标本图鉴,标清岩石和矿物的种类,再添加一些信息,如: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并在识别出的岩石和矿物上添加标签。
将岩石和矿物按照序号放置在小盒或隔板内,标签一一对应放置好。
展示制作完成的标本并交流讨论,改正、补充标本信息。
常见岩石的特征:
花岗岩: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砾岩:看起来像混凝土,由碎石子或卵石组成,粗糙,硬。
石灰岩:青灰色、灰色或微黄色,颗粒细,光滑,较硬,常有化石,遇盐酸冒泡。
砂岩: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粗糙,硬。
页岩:有灰、黑、红、棕、黄等多种颜色,颗粒细,较软,比较光滑,薄层状,常有化石。
板岩:灰色、绿色等,容易分离成层,颗粒细,结构紧密,比较光滑,硬,敲击有清脆的声音。
大理岩:纯白色、黑色等。常有美丽的条纹,颗粒较粗,比较粗糙,晶莹润泽,紧密,较软,遇盐酸冒泡。
3、采集更多的岩石和矿物,不断的充实你的标本盒。
去山上、海边、河边、山洞等地采集岩石和矿物;或者到相关的博物馆、岩石矿物商店、中药店去购买缺少的标本岩石矿物,也能与同学互换。
4、地质学家鉴别不知名矿物的过程。
野外观察:矿物一般都是地质学家通过野外勘探寻找的。要确定矿物的种类,需要观察矿物在野外的自然状态、形态、所在地的环境特征等。
用显微镜观察:在野外观察后,地质学家会带一些矿物到实验室,用专门的工具将矿物制成便于观察的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主要观察矿物的颗粒大小、颜色、形状等。
对照资料、图鉴: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地质学家将获得的矿物信息进行整理,再对照资料、图鉴,确定矿物的信息(名称、种类、特征等)。
野外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
对照资料、图鉴
导入
01
从右图中你能看到什么?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风化、破碎形成较小的颗粒、沙(细小的石粒)、黏土(土壤中的一种)。沙、黏土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沙主要由于岩石风化后经雨水冲刷或由岩石轧碎而成的细小颗粒;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是颗粒非常小的可塑的颗粒。
岩石

岩石、沙、土壤......。
为什么能形成这种现象呢?
我们能在哪找到岩石、沙、黏土?它们有什么不同?
岩石

黏土
02
活动探索1
岩石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破碎成小颗粒,所以岩石周围可能就有沙、黏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广泛分布着岩石、沙和黏土,无论是在山坡、峡谷、小江、小溪、海滩、沙漠,还在小区、公园、校园、乡村小道......都可以找到它们。
1、说一说我们从什么地方能找到岩石、沙、黏土。
山坡
峡谷
沙漠
公园
乡村小道
02
活动探索2
2、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
材料:岩石、沙、黏土、放大镜、水、白纸、杯子。
活动过程:
注意:岩石、沙需要提前清洗晒干,目的为去除杂质,便于观察。
把岩石、沙、土壤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土壤,感觉有什么不同。
02
活动探索2
用手触摸、捻一捻岩石、沙、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才能平摊在纸上。
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黏土,在白纸上涂痕。
再把岩石、沙、黏土分别泡在水中观察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分别记录在表中。
02
活动探索2
岩石 沙 黏土
发现地 山脚下 山脚下 山脚下
看一看 块状,灰白色,颗粒大。 颗粒状,透明,颗粒小。 有些块状,有些颗粒状,棕色,颗粒非常小。
闻一闻 几乎没气味。 几乎没气味。 有泥土的气味。
摸一摸 比较坚硬、粗糙。 坚硬、粗糙。 比较柔软、细腻。
捻一捻 无变化,仍为块状。 无变化,仍为小颗粒。 能碾成粉末。
团一团 —— 不容易团成球,一会儿平摊在纸上。 能团成小球,要很长时间才能平摊在纸上。
涂一涂 —— 在白纸上有涂痕,颜色淡,长度短。 在白纸上有涂痕,颜色深,长度长,有黏性。
泡一泡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会泡开,变成细腻的沉淀。
岩石、沙、黏土观察记录表
03
研讨
1、经过观察,你知道了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
不同的岩石、沙、黏土颜色、形状、大小可能不同。
岩石:块状,颗粒大,几乎没气味,比较坚硬、粗糙,吸水性弱,黏性弱。沙:颗粒状,颗粒小,几乎没气味,坚硬、粗糙、松散,不容易团成球,吸水性弱,黏性弱。
黏土:有些块状,有些颗粒状,颗粒非常小,有泥土的气味,比较松软、细腻,能碾成粉末、团成小球,吸水性强,有较强的黏性。
03
研讨
2、通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怎么变化?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风化、破碎形成较小的颗粒、沙(细小的石粒)、黏土(土壤中的一种)。
04
课外延伸
探究冷热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岩石在自然界不同温度的环境中所受的影响,验证自然界的冷热变化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材料:1块岩石、1个酒精灯、1个烧杯、1瓶冷水、1个夹子。
活动过程: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住岩石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几分钟。
把灼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活动现象:把灼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后,出现了裂纹,并在水中留下了一些岩石碎屑。
活动分析:岩石热胀冷缩。由于岩石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导致岩石破裂。在自然界中,由于昼夜温差、季节变化使岩石发生热胀冷缩,这是造成岩石破裂的原因之一。
活动结论:冷热变化能使岩石破裂。
04
课外延伸
探究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活动目的:通过晃动瓶中的水、岩石,验证自然界流水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活动猜想:流水的冲击力 (填“能”、“不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材料:几块岩石、装有水的塑料瓶。
活动过程:将几块岩石放入装有2/3体积水的塑料瓶中,
用力地晃动塑料瓶,使清水剧烈地运动。

活动现象:塑料瓶内的清水变浑浊,瓶子底部
有岩石碎屑,岩石变得圆滑。
活动分析:岩石受流水的作用,相互碰撞和摩擦,同时还和瓶壁
发生摩擦,使得岩石破裂变小,不断被磨圆,产生岩石碎屑,使清水变浑浊。由于水的搬运作用,在小溪、江河的流水中往往携带了许多岩石、泥沙,这些岩石、泥沙在水流的推动作用下互相碰撞和摩擦,同时还和河岸、河床发生摩擦,最后它们的体积和形状都发生了改变。岩石越变越小,棱角被逐渐磨去。
活动结论:流水的冲击力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05
习题精炼
1、下列物质中遇水黏性较强的是( )。
A、黏土
B、沙
C、岩石
D、壤土
A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