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1:0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题 西 林 壁
走进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广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书法方面,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走进诗人
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赴汝州(今河南省)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与友人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多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
解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壁诗
文学常识
题壁诗,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始于两代,南北朝时期渐多。至唐代,题壁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仍方兴未艾。
题壁诗
走进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感情的朗读
七言绝句
走进古诗
节奏
反复朗读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走进生字





fēng



yuán
走进古诗
诗意
庐山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脉,从侧面看是高而尖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从正面看。
岭:山脉。
侧:侧面。从侧面看,即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峰:高而尖的山
各不同:各不相同。
走进古诗
诗意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能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全貌、全景。
缘:因为。
赏析古诗
“峰”字和“岭”字具体描绘出山的形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赏析古诗
这两句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说明诗人观察很仔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赏析古诗
“不识”指不能辨别。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不是整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古诗
这两句表明一个道理:当人们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实写,移步换景。
写游山所见,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会有不同的景象。
思考
2.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
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赏析古诗
写景。
明理。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主旨概括
这是一首题壁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描写了庐山雄起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
拓展
含有哲理的成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借景说理
写景
明理
变幻莫测
寓意深远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