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3 探究、谈论探究新闻中场景的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把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交融的表达技巧;欣赏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探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之珠——香港,因为这一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在历经156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所以先让我们来重温那激动而自豪的一刻。
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现场视频”。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这一盛事也吸引了世界,各方的关注。来自新华社的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的报道了这难忘的时刻,而本文也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读一读
1.知识回顾:要品读一篇优秀的新闻稿,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新闻的相关知识。
⑴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⑵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
⑶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2.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篇课文,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结构顺序。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三、析一析
1.刚刚我们回顾了新闻的知识,而这篇文章准确地来说是写一篇新闻特写。
展示新闻特写的概念: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2.本文的主体部分就是选取了1997年香港回归,英方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再一次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找出场景中作者将镜头聚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点,并分析其意义。
以前后四人为单位,彼此之间交流所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⑴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⑵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⑶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⑷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标志:英国统治结束,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四、品一品
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它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何内涵,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字面上看,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 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作用: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3.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小组讨论)
参考答案:
⑴“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⑶“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⑷“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分析,两层含义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⑸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⑹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说一说
作者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结合历史背景,郑重地记录下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既没有只写中方,又完整反映了英方撤离的情况;既没有对英方讽刺挖苦,又突出了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含蓄而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本文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我也想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现场记者, 面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你想说些什么
六、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率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1.请用横线画出导语部分。
解析:新闻的导语是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事实或消息的中心,它一般放在新闻的开头或第一段。
答案:第一段。
2.世界多国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对第二段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中国在5G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3.请概括最后一段所包含的信息。
解析:提炼信息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分析。
答案:业界指责美国压制中国企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