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之美——初中语文七上第一单元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概述】
七上第一单元主题是“四时之景”。其中有三篇写景抒情散文,还有四首古代诗词,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色都很精彩,语言更是精致。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所以品析感受作品的写景语言之妙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的能力;同时,这是初中语文的第一个学习单元,揣摩、品味文学语言在小学也是一直在训练的能力,所以要根据学生对语言品析的不同程度进行相应的强化和提升训练。
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把握景物描写的关键语句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抓手;品析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是领悟作者语言风格的具体路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文本语言的不同特点,通过美读、拟小标题、改写比较、诵读比拼、语段仿写等方式,引导学生达成单元训练目标。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发现生活之美”,共分三个课段:第一课段,感受四季美景;第二课段,触摸身边美景;第三任务,图文并茂,展示生活之美。单元整体教学情境设置为:感受自己家里和校园之美丽角落,组织“说说我生活中的小美好”小视频展示活动。
该整体教学方案遵循由“教读-自读-多文本阅读”的阅读教学策略,聚焦单元教学目标,设置整体教学情境,在教读教学活动中实现单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在自读和多文本阅读系列化的具体教学活动中达到学生自主能动最大化。需要说明的是,设计只是初步构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情及课堂动态进行灵活调整或环节删减。
【单元教学目标】
1. 学习朗读,重点掌握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理解字里行间的感情。
2. 揣摩语言表达技巧,体会比喻、比拟、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效果。
3. 在朗读、品析和写作训练中,提高语言欣赏和表达能力。
4. 运用学到的写景语言表达手法,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之美。
【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段 欣赏四季美景
【教学文本】《春》《济南的冬天》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时间,通读课文两遍,勾画积累重要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作者。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教读《春》
活动一:默读课文,概说感受
读了全文,你觉得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什么感情?请用合适的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
(急切向往、欣喜、欢快、新鲜、喜爱、赞美、充满希望、对生活的热爱等)
明确:急切盼望→无比喜爱→热情赞美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理解课文脉络,进入文章情境,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
活动二:朗读课文,体会情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自己最喜欢哪一幅?谈谈理由。
明确:五幅春日图景此处略。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某个片段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写景抒情的美妙,提高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个人创见。提示关注课文3-7段。)
2. 作者分别突出了草、花、风、雨的什么特点?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运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文片段。
(1)先概括景物特点,再用拟人的修辞给课文3-6段拟小标题。
学生再次阅读相关语段,先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如“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再据此概括提炼。
明确:春草图——鲜嫩、勃发;春花图:繁茂、绚烂;春风图:温暖、轻盈;春雨图:细密、绵柔
拟人的修辞拟小标题:“草报春”“花争春” “风唱春” “雨润春”
(2)运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文片段。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在每一个不同段落感受到不同感情进行朗读。朗读的基本语调应该是轻盈的,但各个部分因为内容不同而应该有所变化:例如 “草报春”应该用喜爱、欣喜的语调,“花争春”应该用热闹、欢快的语调,“风唱春”应该用轻松、明快的语调,“雨润春”应该用平和、安静的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对比不同的情感。顺势速读感受“盼春”和“迎春”部分,用什么语调朗读更能融入课文的优美情境之中——欣喜,高昂而不失柔美的语调会更到位。)
小结:
作者用清新的笔触,优美的文辞表现了春天里最有代表性的草、花、风、雨四种景物,特点突出,富有情感。朗读要跟随作者情感运用不同的语调。
第二课时
教读《春》
活动三:品读评价,感悟情感
1.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草、花、风、雨等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的?如何朗读出这些句子传达的情感呢?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明确:这三句话作者运用连续的比喻,把春天分别和“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勃勃生气美、艳丽容颜美、健壮身姿美发生关联,是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这三个比喻也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类似的比喻还有“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为了朗读出重点内容,传达出作者的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必须掌握好重音和停连。(此处穿插重音和停连两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得到训练。)
2.除了比喻,还有哪些修辞也很形象、传神?
明确:比拟的运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拟修辞的运用, “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蜜蜂嗡嗡地闹着”“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呼朋引伴地卖弄”“在雨里静默着”等)
3.发挥想象,另写一个或多个比喻句描绘春天。
(写话练习,根据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写出描绘春天的比喻句。)
小结:
由文入景,因文生情。这篇文章语言不仅优美,而且典范,其中比喻和比拟的运用给文章带了无穷的美感,使得文章兼具绘画美和音乐美;按照正确的朗读方法进行朗读,会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美的感受,还能积累相应的语言技法。
结课: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朱自清用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语言描写了最能体现春之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所有的描写都在昭示春天的伟大活力,从而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相信大家对这篇文章中景物描写的语言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能感受到身边美景是善于发现,能描绘出来得靠文字功底。
第三课时
教读《济南的冬天》
活动一:朗读全文,谈不同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感受的词语,你会用什么语气读这些词语呢?
明确:“温情”“宝地”“理想的境界”,用舒缓、亲切的语气读。
2.作者通过描绘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用“济南冬天美,美在 。”的句式说话。
示例: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情的天气。这里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厚的大雾,没有毒辣的太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地。
济南冬天美,美在可爱的小山。它像一个小摇篮,一直给给济南城中的人们以温暖的安慰和希望。
济南冬天美,美在下点小雪后的小山。秀气的小山轻盖薄雪,似少女一般秀色可餐。
济南冬天美,美在雪后的城外变成了一张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让人观之内心澄净,赞叹不已。
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自下而上看,河水和半空中的垂柳、红屋顶、黄草山、蓝天就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洋溢着无限温情。
活动二:梳理脉络,拟标题
梳理文章结构,如果给中间部分每一段拟写小标题,你会怎么拟?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总分总的结构;鼓励学生仿照示例,在文章中提取关键词拟标题)
示例:阳光下可爱的小山;小雪后秀气的小山;雪后的水墨画似的城外美景;冒着热气清亮的河水。
活动三:品读语言,感受温情
1. “温情”本是一个很有感情的词汇,作者拿它来形容济南的冬天的天气,字里行间更是充满着温情。请你结合课后“积累运用”第三题进行语言赏析。
(作者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生动,他运用联想、想象和比拟的修辞,意在尽可能地唤起读者对事物的细微感觉。结合课后补白《比拟》深入理解这种手法。)
示例:1.“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安静不动的低声说”“那点儿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就凭这点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是作者运用想象,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营造出一种优美、温情的氛围。也给读者带来丰富、细腻的感官体验和想象空间。
2.再找出文中相似的写景句子。试想,把这些词语都去掉,会有怎样的效果变化呢?和朱自清《春》相比,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引导学生关注抒情写意的笔法。写景不仅是写外部环境,而实际上必须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的语言才能真正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
3.选择你喜欢的一段,标出重音和停连,看能否读出喜爱或赞叹或赞美的感情进?
(此活动针对本文第3、4段。引导学生训练朗读技巧,掌握重音和亭林的反复,增强良好的语感,重音和停连并没有绝对标准的划分,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示例: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结课:
好的写景散文往往让人浮想联翩,对文中所描写之景心向往之。本文情景交融,在展示济南冬天美好的同时抒情性很强,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因为立足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观察角度,但是美好的景物和美好的情感是贯穿始终的,和朱自清的《春》一样,都是因为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内心有美的情感,才形成了诗意的美景。绝不仅仅是比喻和拟人外加美丽的辞藻堆积成的。
第二课段:自读,触摸身边美景
【教学文本】
《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朗读《雨的四季》,借助旁批初步理解文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积累词汇。
2.比较《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与《雨的四季》在写法上的异同。
3.利用早读时间,朗读《古代诗歌四首》,达到熟读成诵,了解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活动】
第四课时
自读《雨的四季》
活动一:通读全文,归纳美
1.给四季的雨加上准确的修饰词。
示例:清新、润泽、甜美的春雨
热烈、粗犷、奔放的夏雨
沉静、端庄、深情的秋雨
自然、平静、纯洁的冬雨(雪)
(概括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同时对文章有了宏观把握。)
活动二:沉浸式朗读,走进美
1.用“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其中 一词用得特别好,因为 。”或“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它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句式说话。
(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许多值得的精美语句,如“每一棵树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果实摇着铃铛”“一种特殊的温暖”“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2.使用正确的情感表达技巧朗读课文之美。
示例:开头结尾:直率而奔放 中间四段亲切而深厚、情感要饱满、充沛(每一段又有明显不同)
(提升朗读目标,运用前两课学习训练的重音和停连朗读技巧,读出课文之美,比前两篇要读得更流畅、更有感情,)
活动三:对比迁移,仿写美
1.同样写春雨,本文和朱自清在《春》的描绘有什么异同;同样写雪,本文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都在描写的字里行间倾注了真实可感的热爱,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都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都着重于描写雨后或雪后的景物形象。不同:朱自清善于整体描绘,刘湛秋善于具体可感的细节刻画;老舍只写了视觉感受,刘湛秋调动了多个感官体验,不仅有视觉,还有听觉、嗅觉和触觉,个人更细致入微的全方位感受。
2.仿照本文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写一段话描写你眼中“雨”后千姿百态的美景。
结课:本文作者刘湛秋是一位诗人,他以诗意的眼光观察,赋予雨灵性和情感,以诗意的笔法描绘,写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和情态,不仅有视觉,还有听觉、嗅觉和触觉,所以文章抒情性很强。
第五课时
自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活动一:朗读吟诵,感知大意
1.大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对比明确两首诗形式和格律的不同。
《观沧海》是四言古诗,《次北固山下》是七言律诗。前者押韵灵活且变化多端,一般隔一句或两三句押韵,也没有平仄和对仗的严格规范规范;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颔联和颈联必须严格对仗工整,隔句必须押平声韵,所以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有音韵美。
朗读节奏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二二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二三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一二拍,/ 是长顿,//是短顿)
2.同样是面对大海,两人感情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的句子,感受到不一样的心里感受——曹操大败袁绍,基本平定北方,归途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更是豪情万丈,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溢于言表。王湾离家日久,还在辛苦奔波,看到江面上春天的来临,感受到时光的飞逝,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活动二:巧读联想,体认情境
1.把《观沧海》中描写景物的诗句变成
“临碣石,观沧海。
水澹澹,岛竦峙。
树木立,百草丰。
秋风吹,洪波起。”体会诗歌的情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少了人的动作(“东”“以”),少了人的感叹(“何”),少了人的感受(“丛生”“茂”“萧瑟”“涌”),少了一个字,就变成了客观的罗列,没有了人的情感融合。
(引导学生在这个巧读训练中,感受到景物描写中缺少情感的融入,就没有了原诗中波澜壮阔的气势。)
2.运用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引导学生品读诗中画面,进入诗歌情境,要注意填补“艺术空白”,即画面中未写明的内容。“潮平”潮水上涨,江面宽广,两岸就显得更远了, “风正一帆悬”江面正中行驶的船挂起帆,顺风疾行。)
活动三:对比朗诵,品味景与情
对比两首诗,品味不同的情景交融效果。吟诵出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景物描写特点不同,决定了情感不同的特点。《观沧海》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场面很宏大,表达的是壮美、豪迈的情感;《次北固山下》中首联中“客路”尾联中的“归雁”就是情感的关键词,思乡的情感尤为突出,而颔联中江面景致也包含着开阔的胸怀和雄放的激情,毕竟诗人是中了进士之后经常在吴、楚间往来,他是因为在外任职、为了仕途而奔波的,所以这一句的积极进取、乐观昂扬、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的感情也是表达很到位的。)
《观沧海》要读出慷慨高昂的基调;《次北固山下》前三联要读依次读出平静、欣喜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略显悲伤的语气。
结课:
“一起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常见写法,朗读诗歌要结合写作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合适的感情和语气。
第六课时
多文本阅读《古代诗歌四首》
活动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引导学生结合小学阶段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送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大意理解。注意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不必资质及落实,大胆地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活动二:寻景对比,体会情景交融的不同写法
1.分析《送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材“杨花”“子规”和《观沧海》中的景物选择,在表现作者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杨花”“子规”:点名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借助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表达自己和王昌龄的飘零自感,离别之恨。(融情于景)
“沧海之景”:实写海山之景,虚写主观感受(寓景于情,将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中,借着对这些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2.比较《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与《送》《观沧海》写景的表现手法。
《次北固山下》和《观沧海》相同,都运用了寓景于情;《送》《天》相同,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天净沙·秋思》中还巧用乐景反面衬托哀情。)
活动二:小组诗歌吟诵大比拼
结课:
诗歌中景物描写作用或是纯自然的描写,或是交代时令、地点、天气状况,或是渲染气氛,或是烘托人物心情,或是为下文做铺垫,或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或是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效果等,这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课段:图文并茂,展示生活之美
活动:“说说我生活中的小美好”小视频展示活动
选择自己生活中一美丽景物,用反映不同侧面的图片或视频展示出来;同时,创设一种情境,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写一段文字;然后配乐朗诵,将其和图片或视频制作成一段短视频。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优秀作品2-3个,在班里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