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每周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每周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8-30 09: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每周一测
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大陆的自然区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下图示意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这种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层次性
2.图示一级自然区划的主要指标包括( )
①地势阶梯界线
②季风非季风区界线
③内外流区界线
④1月均温0℃等温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关于图示各区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f区受西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
B.e区的地形以山地、山间盆地为主,沟壑纵横
C.d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
D.b、c区的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是限制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地下水—植物—土壤三者间的互馈作用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土壤特性(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图中序号含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增加了地下水
B.②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
C.③植被群落覆盖度高,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D.④地形种类多,利于多种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
5.根据整体性原理,推测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土壤含水量下降
②沙土的比重上升
③土壤肥力增加
④植物群落变稀疏
⑤草类的比重上升
⑥耐旱灌木的比重上升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刚果河为非洲第二长河,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水系发达。读刚果河流域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河流流量大,河口处却未能形成三角洲,其原因最有可能有( )
①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持续下沉
②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③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在此处沉积,搬运至河口处的泥沙极少
④泥沙被强大的洋流带走
⑤河口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泥沙不易沉积
⑥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选项能体现出图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山地海拔高→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多
B.纬度低→地形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多样
C.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水量大
D.中部为盆地→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
我国古代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是江山和政权的象征。五色土的文化内涵丰富:可代表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华夏五帝(青帝伏羲、赤帝神农、黄帝轩辕、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等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以下土壤剖面简图(1-4分别为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能够反映红壤特征的是( )
A. B. C. D.
9.各地的土壤发育均与其所在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密切相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热带地区由于树木常绿不落叶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B.黑土由于生物多样性丰富而富含充足的有机质
C.水网密布地区土层深厚肥沃是理想的耕作土壤
D.土壤的发育与岩石及地质作用有关
10.对图中A、B两类土壤(同一时间取样)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B较土壤A肥沃 B.土壤B的墒情更好
C.土壤B较土壤A的空气含量少50% D.土壤B的温度较高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12.关于地形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土壤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土壤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南省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处,历史上黄河在此多次改道,地势西高东低,黄河的泛滥,造成了兰考境内风沙、内涝、盐碱肆虐。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调任兰考县任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采用农桐间作、深翻地等方法,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治好了灾害,走上了日渐富裕的道路。
材料二:兰考泡桐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树冠高达10米以上,5月中下旬花落之后长出大叶,叶子密而大,具有很好的隔光效果,是优良的绿化和行道树木。其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适于农桐间作。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兰考县风沙、内涝、盐碱肆虐的原因。
(2)简要说明农桐间作模式的优势。
(3)分析兰考农业采取深翻地方法的原因。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固沙是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生物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按高覆盖度(乔灌木覆盖度大于40%)治沙效果好的原则,营造了大面积固沙林,但因密度过大出现固沙林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现象。近20年来,研究发现低覆盖度(乔灌木覆盖度15%—25%)行带式固沙林参照疏林的特征组合,在林带与林带之间自然留下较宽的带间,带间在林带的保护下,促进草类植物自然恢复,形成乔-灌-草系统的群落,从而维持生态功能稳定。图为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土壤水分利用示意图。
(1)分析干旱半干旱区高覆盖度治沙模式下,固沙林易出现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现象的自然原因。
(2)根据图,分别说明多雨年、少雨年水分渗漏补给带对固沙林生长的作用。
(3)请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模式利于乔-灌-草群落形成,从而维持生态功能稳定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所以一级自然区是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为基础划分的,体现了区域间的差异性,B正确;没有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和层次性,ACD错误。所以选B。
2.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一级自然区划的主要指标包括地势一、二阶梯和二、三阶梯界线以及1月平均0℃等温线,故①④正确;季风非季风区界线以及内外流区界线大致和4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当,在图中没有体现,故②③错误。所以选C。
3.答案:D
解析:f区为西南潮暖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匮乏,A错误。e区地形为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沟壑纵横,B错误。d区典型植被自东向西随着降水的减少,依次是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C错误。b、c区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D正确。所以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因此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不会增加,A错误;当地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B正确;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植被群落覆盖度较低,因此土壤有机质并不丰富,C错误;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D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过度开采地下水产生的影响。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风化严重,导致沙土比重上升,植物群落变得稀疏,耐旱灌木比重上升,①②④⑥正确;土壤沙化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③错误;土壤含水量下降,导致草类比重下降,⑤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该河流流量大,河口处却未能形成三角洲,与河流含沙量相关,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中部为刚果盆地,大量泥沙在此处沉积,搬运至河口处的泥沙极少;河口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泥沙不易沉积,②③⑤正确。该河流位于板块内部,①错误;该河口地处赤道附近的几内亚湾,无强大的洋流,④错误;泥沙沉积与赤道附近风力状况无关,⑥错误。
7.答案:C
解析:能体现出图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纬度低,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河流水量大,C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红壤主要位于高温多雨的地区,由于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淋溶层(③)厚,但土壤肥力低,腐殖质层(④)薄。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热带地区由于树木常绿,但也会有枯枝落叶。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温度高,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快,A错误;黑土分布区主要是因为温度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而不是因为生物多样性丰富而富含充足的有机质,B错误水网密布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较薄,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不是理想的耕作土壤,C错误;土壤的发育与岩石及地质作用有关,D正确。故选D。
10.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A土壤固体颗粒比重为50%,水分为10%,空气为40%;B土壤固体颗粒比重为50%,水分接近40%,空气为10%。两类土壤固体颗粒比重相同,肥力差异不大,A错误;B土壤含水量较A高,墒情更好,B正确;土壤B较土壤A的空气含量少约30%,C错误;土壤B水分含量大,温度的昼夜变化较小,白天温度较低,夜间温度较高,D错误。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误;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错误;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利于发育成深厚的土壤,A错误;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B错误;阳坡吸收太阳辐射多于阴坡,热量状况比阴坡好,C正确;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C。
13.答案:A
解析: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亚热带森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A正确;湿润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一定低于干旱地区,还要考虑温度,B错误;江南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C错误;黄土高原生物量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青藏高原寒漠土,D错误。故选A。
14.答案:(1)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河道淤塞,表层土壤以沙土为主;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大风天气,干燥缺乏植被保护的沙土易出现风沙,打毁麦苗,掩埋农田;位于豫东平原,地势低平,夏季易出现强降水,由于河沟不通,导致积水无法排出引发内涝;洪水泛滥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干旱季节,地表蒸发强烈,盐碱易在地表聚集,积累形成盐碱地。
(2)泡桐根系较深,不和一般农作物争夺肥料;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农作物成熟前不争夺光照水肥;泡桐叶片较大,能减小风速,减轻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泡桐根系吸收土壤下层水分,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盐碱化程度;枯枝落叶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3)黄河常年泛滥,兰考土层深厚;表层土壤盐碱化严重,深翻后把下层盐碱含量低的土壤翻到表层,农作物才能生长。
解析:(1)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根据材料,河南省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处,历史上黄河在此多次改道,地势西高东低,容易出现黄河泛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河道淤塞,表层土壤以沙土为主;根据所学知识,兰考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大风天气,地表干燥缺乏植被保护的沙土易出现风沙,打毁麦苗,掩埋农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兰考县位于豫东平原,地势低平,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易出现强降水,由于河沟不通,导致积水无法排出引发内涝;洪水泛滥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春秋干旱季节,地表蒸发强烈,盐分易在地表聚集,水盐运动向地表富集盐分,积累形成盐碱地。
(2)根据材料,泡桐的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根系较深,不和一般农作物争夺肥料;根据材料,兰考泡桐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树冠高达10米以上,5月中下旬花落之后长出大叶,此时冬小麦已接近成熟,所以泡桐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农作物成熟前不争夺光照水肥;根据材料,泡桐叶子密而大,具有很好的隔光效果。泡桐叶片较大,能减小风速,减轻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根据材料,泡桐的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根系较深;因此,泡桐根系吸收土壤下层水分,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盐碱化程度;同时,枯枝落叶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3)根据材料,河南省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处,历史上黄河在此多次改道,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易泛滥。黄河常年泛滥形成了堆积物使兰考土层深厚,适合采取深翻地;根据前面的分析,兰考县表层土壤盐碱化严重,深翻后把下层盐碱含量低的土壤翻到表层,才能够有效改善盐碱状况,农作物才能生长。
15.答案:(1)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水资源缺乏;固沙林过密,耗水量超过当地水分承载力,且遮阴面积大,草本植被难以自然恢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2)多雨年,降水通过水分渗漏补给带下渗进入土壤,补给地下水(水分利用层、水分调节层);少雨年,地下水能够通过侧渗供给固沙林木,保证水分需求。
(3)该模式增加地表水下渗量,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草类植物恢复,增加植被种类;枯枝落叶残体和微生物数量增加,提高土壤养分;在乔灌草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土壤和植被自然修复,从而维持生态功能稳定。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较强,蒸发量大,水资源不足;乔灌木覆盖度大于40%,高覆盖度固沙林过密,耗水量超过当地水分承载力,且遮阴面积大,草本植被难以自然恢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2)据图可知,多雨年,降水量大,地表水较多,水分渗漏补给带下渗进入土壤,补给地下水;少雨年,降水少,地下水能够通过侧渗供给固沙林木,保证水分需求。
(3)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模式利于增加地表水下渗量,提高土壤含水量;乔灌木覆盖度小于40%,光照充足,促进草类植物恢复,增加植被种类;植被种类多样,枯枝落叶残体和微生物数量增加,提高土壤养分;植物种类多样,在乔灌草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土壤和植被自然修复,从而维持生态功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