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周 海——气相互作用——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每周一测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下图示意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水汽运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与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关联性最强的是( )
A.赤道逆流增强 B.近地面偏东风增强
C.气温周期性降低 D.西风漂流势力减弱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域海水( )
A.密度减小 B.温度降低 C.盐度升高 D.水位下降
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印尼森林大火频发 B.澳大利亚东部发生旱灾
C.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D.我国夏季台风活动偏多
夏威夷高压的势力强弱冬夏季节差异显著,其势力强弱的变化会对我国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时,其高压脊会西进北移,而沃克环流是影响夏威夷高压脊西进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出现历史同期最低值,同时出现大范围连续性的强降水,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该时段我国强降雨的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弱的季节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5.本轮南方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夏威夷高压脊线大致位于( )
A.①线附近 B.②线附近 C.③线附近 D.④线附近
6.由本轮暴雨发生的时空特点可知,该年( )
A.沃克环流较强,出现拉尼娜现象 B.沃克环流较强,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C.沃克环流较弱,出现拉尼娜现象 D.沃克环流较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科学界一般利用太平洋塔希提岛与澳大利亚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值来表征全球气候的变化,称为南方涛动。完成下面小题。
7.当达尔文气压更低时,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智利面临洪涝灾害 B.中国南方遭遇“冷冬”天气
C.秘鲁渔场捕获量减少 D.澳大利亚冬季降水偏少
8.当达尔文气压更高时,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
A.夏季风增强,我国梅雨季节提前
B.冬季风增强,冬季更加寒冷
C.南方地区降水减少,北方地区降水增多
D.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袭击频率降低
下图为赤道一定深度范围海水垂直温度距平分布图,实线为负值,虚线为正值。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海域赤道附近海水表层温度异常造成的现象及其主要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信风偏弱 B.拉尼娜现象信风偏强
C.厄尔尼诺现象信风偏强 D.拉尼娜现象信风偏弱
10.图示海域水温异常,可能造成( )
A.甲海域上升流加剧 B.乙海域渔业资源增加
C.甲沿岸降水量变多 D.乙沿岸上升气流加剧
南方涛动指数(SOI)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活跃程度。其负值表示该年有厄尔尼诺现象,正值表示该年有拉尼娜现象。图1示意2024年1月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图,该月厄尔尼诺监测关键区(Niǎ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即海温指数为1.80℃,其值大于0.5为厄尔尼诺现象,小于-0.5为拉尼娜现象。图2为Nino3.4区月平均海温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SOI)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2024年1月表层海温变化较小的海域是( )
A.渤海 B.地中海 C.波斯湾 D.孟加拉湾
12.推测本轮厄尔尼诺开始时间为( )
A.2022年12月 B.2023年3月 C.2023年5月 D.2024年1月
13.图1时段,下列地理现象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
A.秘鲁沿岸渔业资源丰富 B.中国总体降水量偏多
C.北印度洋季风洋流顺时针流动 D.澳大利亚森林火险等级提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间湖是指在冬季,当外界环境达到结冰条件时,仍在较长时间或长期保持无冰或者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在北极地区,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海冰较厚的浮冰区域,出现的位置较为固定,并具有周期性发展和消失的特点。冰间湖与海洋的热力、大气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下图示意北极地区水深地形及冰间湖分布。
(1)指出北极地区冰间湖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说明冰间湖与大气联系紧密的具体表现。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气象部门每年会在西北太平洋沿137E断面进行定期的海洋观测,该断面是研究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参考。研究表明,137°E断面的温度场(物质系统内各个点上温度的集合)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年际变化,并且都与ENSO循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交替出现构成的冷暖水期交替的循环)相联系。下图示意137°E断面南部上层(0—300m)冬、夏季的平均水温距平年际变化。
(1)简述137°E断面的温度场特点。
(2)推测1989年137°E断面南部沿岸的降水较正常年份的变化及原因。
(3)简析137°E断面南部上层平均水温距平正、负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对应关系,并分析厄尔尼诺年该断面平均水温距离变化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拉尼娜的成因,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跨越赤道太平洋向西吹的近地面偏东风增强,使得太平洋东部海域温暖海水大量向西部流动,赤道逆流减弱,底层冷海水上泛速度和强度增大,使表层海水温度大幅降低,但气温不是周期性降低,A、C错误,B正确;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西风漂流可能增强,D错误。
2.答案:A
解析: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域海水水位上升,温度升高,降水增加,使其盐度降低,密度减小。故选A。
3.答案:D
解析: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面温度升高,区域大气对流更加旺盛,使得我国夏季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活动偏多,印尼和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增强,底层海水上升多,饵料丰富,且水温下降,有利于盛产冷水鱼的秘鲁渔场渔业增产。故选D。
4.答案:A
解析:夏威夷高压存在于太平洋洋面。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亚洲低压),尤其以亚洲低压势力最强,切断副热带高压,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由于海洋增温较慢,高压势力较强。但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而海洋降温较慢,低压势力较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造成其势力强弱的主要原因,A正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引起不同纬度的气温变化,但对于同一纬度的气温差异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B错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主要影响气温和降水,而对气压的影响小,C错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对气压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夏威夷高压脊线的西进北移,是造成我国雨带推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强弱会导致雨季的长短,一般地: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N以南,雨带位于华南;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25°N,雨带位于江淮流域;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5-30°N,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夏威夷高压脊线越过30°N,华北雨季开始。由图可知,5月下旬到6月上旬华南地区出现强降雨,主要原因是此时的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N以南,即图中的①线附近,迫使来自西南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北上的气流与南下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由于高压脊长时间在20°N以南徘徊,使华南地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气温较低,A正确,②③④位置过于偏北,BCD错误,故选A。
6.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本次降水主要发生在太平洋的西岸,说明在太平洋西岸,海水异常增温,大气对流上升强烈,降水增多,而太平洋的东岸海水异常冷却,气温下沉,天气干燥,反映沃克环流较强,而且这种现象是拉尼娜现象,A正确,C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所在的海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所致,与拉尼娜现象刚好相反,BD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解答两小问先要了解沃克环流的形成:沃克环流是一种由赤道海洋表面水温东西差异引起的纬圈热力环流。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在西太平洋,空气温暖而潮湿,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而热带东太平洋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气变冷、密度增大,这一带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当达尔文气压更低时,表面西太平洋水温升高,东太平洋水温降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加强了沃克环流。东太平洋水温降低,气流下沉加强,降水减少,智利面临旱灾,A错误;西太平洋海水增温,拉尼娜造成冬季风势力增强,导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南方出现“冷冬”天气,B正确。东南信风增强,秘鲁寒流上升流增强,饵料增多,渔场增产,C错误;西太平洋升温,气流上升,澳大利亚降水增多,D错误。故选B。
8.答案:D
解析:当达尔文气压更高时,表面西太平洋水温降低,东太平洋水温升高,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减弱了沃克环流甚至反转。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减弱,夏季风势力减弱,锋面雨带向北推移速度减慢,我国梅雨季节到达时间推迟,出现南涝北旱,A、C错误;西太平洋海水降温,厄尔尼诺造成冬季风势力减弱,受其影响减小,冬季相对温暖,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暖冬”天气,B错误;西太平洋水温降低,热带洋面热量减少,从而导致源自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次数减少,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袭击频率降低,D正确。故选D。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图片,图中甲区域,即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该区域海水温度异常偏低是由于信风偏强造成的,是拉尼娜现象,ACD错误,选B。
10.答案:D
解析:A是上升流加剧导致的该海域水温异常,而不是水温异常导致的上升流加剧,A错误;B.乙海域鱼类饵料并没有因水温增加而增加,渔业资源增加不明显,B错误;C根据所学知识,甲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减少,C错误;D.根据所学知识,乙海域水温异常偏高,空气上升加剧,D正确。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重要海域的必备知识的掌握。温度变化较小的区域即图4显示颜色偏浅的区域。孟加拉湾变化小。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中信息的提取能力。根据材料显示,SOI为负值,厄尔尼诺监测关键区水温异常升高,即为厄尔尼诺。图中柱状图和折线结合,2023年5月为开始时间。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自然地理知识。受厄尔尼诺影响,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渔业资源减少。受厄尔尼诺影响,赤道太平洋西岸降水总体减少,中国降水整体减少,澳大利亚降水减少,森林火险等级提高。1月,北印度洋冬季季风洋流受东北风影响,呈逆时针流动。故选D。
14.答案:(1)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带。原因:沿岸地带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沿岸流影响,海水运动较快,结冰层薄;受强劲的极地东风影响,沿岸地带海冰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无冰区。
(2)冰间湖内海冰的隔绝和反射率作用较弱,冰间湖内的海—气热交换比周围冰盖覆盖区域强;冰间湖水汽和热量向大气散失强烈,大气受冰间湖散失热量的影响而出现变暖升温,会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太阳辐射通过冰间湖进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层,使海水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冰间湖周期性发展和消失,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
解析:(1)由于北冰洋的海陆格局是南方的陆地围绕北边的海洋,沿岸地带相对于极地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长期无冰;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北冰洋区域,陆地来风形成沿岸洋流,海水运动较快,冰层薄,容易被吹散,露出水面,形成冰间湖;受强劲的极地东风影响,沿岸地带海冰向低纬度移动,形成无冰区。因此,北极地区冰间湖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带。
(2)北极地区产冰量较大的冰间湖应该分布在海冰较厚的沿岸地区,海冰阻隔了海洋海水与大气的接触,与海冰覆盖区相比,冰间湖水面出露,海水与大气之间直接接触,因此,冰间湖的海—气水热交换比周围海冰覆盖区域强。首先,水分交换方面,由于冰间湖水面出露,海水蒸发较冰区强,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其次,热量交换方面,冬季冰间湖水温较高,湖面上部气温较低,导致湖中热量向大气中散失强烈,使湖面大气变暖升温,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夏季,由于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使海水温度升高,加快海冰的融化,导致湖面上部大气温度降低,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太阳辐射通过冰间湖进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层,使海水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冰间湖周期性的发展和消失,会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
15.答案:(1)137°E断面温度场整体上冬季水温距离变化幅度大于夏季;有的年份冬季与夏季水温距离变化方向一致,有的年份冬季与夏季水温距离变化方向相反;有的年份水温距离呈负值,有的年份呈正值。
(2)变化:降水增加。
原因:1989年137°E断面南部水温距平为正值,说明表层海水温度较高,由于海—气相互作用,该海域大气温度较正常年份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加。
(3)对应关系: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断面平均水温距平为负值,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断面平均水温距平为正值。
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水向东回流,西太平洋下层冷海水上泛,使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导致该断面平均水温距平为负值。
解析:第(1)问,根据图中曲线说明温度场水温距平的正负及变化的幅度,比较冬、夏两季的距离变化即可。
第(2)问,1989年137°E断面南部冬、夏季水温距离均为正值,说明表层海水温度较高,由于海—气相互作用,该年该海城气温较正常年份偏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加。
第(3)问,图示海城位于西北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水向东回流,西太平洋下层冷海水上泛,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导致137°E断面南部上层平均水温距平为负值。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增强,把东太平洋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导致137E断面南部上层平均水温距平为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