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 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每周一测
纽芬兰岛西部的莫勒国家公园由一片巨大的红色岩体组成,该岩体含有铬铁矿矿物,铬铁矿在地球表面很罕见,一般分布在大洋底部和地幔中。在不远处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上,也有一片红色岩体,这里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它们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的大规模火山活动中。下图示意纽芬兰岛莫勒国家公园、阿瓦隆半岛和帕斯博勒海滩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红色岩体主要属于(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火成岩
2.帕斯博勒海滩埋藏大量恐龙化石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滩污染严重,形成化石
B.恐龙等生物遗体被火山灰等掩埋
C.恐龙被流水从上游冲到此海滩
D.海滩一直处于垂直抬升的运动过程中
3.莫勒国家公园巨大红色岩体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岩浆喷发—冷凝成岩—地壳抬升—岩石氧化
B.岩浆喷发—冷凝成岩—流水侵蚀—岩石氧化
C.冷凝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岩石氧化
D.冷凝成岩—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岩石氧化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到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图为某学生绘制的该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岩浆侵入一岩层弯曲一岩层断裂 B.岩浆侵入一岩层断裂一岩层弯曲
C.岩层弯曲一岩浆侵入一岩层断裂 D.岩层断裂一岩层弯曲一岩浆侵入
5.图中( )
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B.乙处适合修建大型水坝
C.丙处易发现地下水资源 D.丁处河流左岸侵蚀明显
6.图中( )
A.①处可能找到化石 B.②处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C.③岩层比②岩层老 D.④处的物质来自地幔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该地区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如图示意我国东南某丹霞地貌区植被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生物风化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流水作用
8.该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的独特生长习性是( )
A.耐旱 B.耐寒 C.耐碱 D.喜光
9.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是( )
A.降水多 B.光照强 C.水分充足 D.热量充足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11.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
12.决定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沉幅度大,河流挟带的泥沙多 B.冰川侵蚀作用
C.成土过程时间过长 D.风力搬动能力强
图1为四处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图1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冰川侵蚀 B.②—海浪沉积 C.③—风力侵蚀 D.④—流水侵蚀
14.图2中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a、c、d B.b、c、d C.c、d、e D.a、b、e
15.图1中四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图2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a→乙→b B.②:d→丁→b→c
C.③:丙→c→d→丁 D.④:戊→b→c→d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不远处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上,也有一片红色岩体,这里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可知,化石存在于沉积岩。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们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的大规模火山活动中”可以推测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气温升高,生物因生存环境改变而大量死亡;恐龙等生物遗体被火山灰等掩埋形成化石。
3.答案:A
解析:纽芬兰岛附近海底发生岩浆活动,来源于地幔含有铬铁矿的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岩石;受板块碰撞挤压,洋底地层隆起抬升,岩体出露;岩石中铁元素遇空气氧化,呈红褐色,成为巨大岩体红色的来源。
4.答案:C
解析:结合岩层结构图可知,断层线断开了所有的岩层,因此断层是最后形成的;结合岩石位置可知,花岗岩侵入了原有的沉积岩层,说明是先岩层弯曲后岩浆侵入,因此地质过程应为岩层弯曲岩浆侵入岩层断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结合图中的岩层结构可知,甲处同一岩层中间低两侧高,应为向斜构造,A正确;乙处为断层,地质条件不够稳定,因此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坝,B错误;丙处为背斜,背斜并不是储水构造,C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北半球,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侵蚀明显,D错误。故选A。
6.答案:B
解析:①为花岗岩,并不是沉积岩,因此不会找到化石,A错误;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之后容易形成喀斯特地貌。B 正确;结合岩层结构可知,③岩层在②岩层的上侧,因此较新,C错误;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④处为泥岩。为沉积岩,因此物质不是来自地幔,D错误。故选 B。
7.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丹霞地貌主要是由陆相沉积岩层构成,我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河网密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随着地壳抬升,陆相沉积岩被河流进行下切和侧向侵蚀,逐渐形成直立的岩体,然后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崩解、破碎、搬运堆积,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地貌特征,D正确。图示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顶部面积较小,植被生长较少,受生物作用较小,A错误。当地位于季风气候区,较湿润,受风力作用小,B错误。当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纬度较低,且没有高海拔山脉,没有冰川作用,D错误。故选D。
8.答案:A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硬叶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所以推测其具有耐旱的独特生长习性,A正确。我国东南地区纬度较低,为亚热带,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说明当地植被不耐寒,B错误。我国南方的土壤呈酸性,C错误。该丹霞地貌光照条件不同的不同坡向均有植被分布,说明当地植被对光照不敏感,D错误,故选A。
9.答案:C
解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较为湿润,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C正确。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B错误。海拔低不代表气温高,热量充足,被陡崖围合的沟谷,主要是保水条件好,D错误。沟谷地带受地形影响,降水未必较多,A错误,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因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成,属内力作用,故D正确。云南路南石林是因流水的化学溶蚀而成,属外力作用,故A错误。崇明岛是因流水的沉积作用而成,属外力作用,故C错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因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属外力作用,故C错误。
11.答案:D
解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项,故选D。
12.答案:A
解析: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是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故A正确,B、C、D错误。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①②所示的是海蚀崖、海蚀柱,它们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③④所示的是砂砾岩石林、石英砂岩峰林,它们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14.答案:D
解析:由图B可知,a表示冷凝作用,b表示地壳运动,c和d都表示外力作用,e表示变质作用,f表示重熔再生。
15.答案:B
解析:②处景观是石灰岩海岸,其中的石灰岩是沉积物经d所示的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后经b所示的地壳运动,岩石上升出露地表,又经C所示的外力作用,形成图示的地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