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0 10: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2.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 习 目 标 目标1:能梳理隋唐至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目标2:能概括唐代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理解隋唐“大一统”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
目标3:能陈述隋唐兴衰的史实并能加以评析。
重 点 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唐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难点 评析隋唐兴衰
整体认知
中国历史是富有连续性的,它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在它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于是有了历史的发展的波峰和波谷。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三国魏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隋唐

一、盛世之基——隋朝兴亡
汴河怀古二首 (其一) 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
上述帛画和古诗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载到扬州尽不还:
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情景

一、盛世之基——隋朝兴亡
581年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589年率军灭陈,结束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南北统一。
隋文帝 杨坚
材料一:
“受明命为天下君”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
“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
——《隋书》卷四十七
“溥天之下,皆是朕臣妾。”
——《南史》
材料一中,隋文帝杨坚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肩负着维护天下和合为一的使命与责任
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安定,执掌风俗教化之职
强调天下万民都是皇帝的臣民
隋文帝的“大一统”思想
一、盛世之基——隋朝兴亡
581年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589年率军灭陈,结束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南北统一。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604年文帝去世,其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
605年下令在洛阳修建东都,开通济渠。
一、盛世之基——隋朝兴亡
612—614年间,隋炀帝
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
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兵变中被部将所杀,至此,隋朝灭亡。
(炀帝)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杜佑《通典》卷七
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
结合课后探究与拓展资料并联系所学,分析隋的灭亡与其他朝代有何区别?
一方面,隋朝的灭亡极其短促,而非一般朝代历经几代帝王,逐渐衰亡。
另一方面,一般王朝多是亡于资源调配能力(国家财政)的枯竭,国力的日渐衰弱,而隋是在国库充盈,国力鼎盛之时,盛极猝妄。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贞观之治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任用酷吏,发展生产,开创武举和殿试选拔人才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繁荣初现
持续发展
空前繁荣
一、三代帝王开创盛世
二、盛世下的唐朝经济
农业:江南农民改进的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灌溉技术发展,出现筒车。
唐三彩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手工业:制瓷业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两大品系。
商业:货币流通,出现金融机构(柜坊、飞钱)。
突厥:
武力征服
设置机构
回纥:
军事联盟
册封首领
靺鞨:
册封首领
设置机构
恩威并施,手段多样
吐蕃:
和亲、会盟
阅读教材,概括唐朝对诸少数民族的政策措施
三、盛世下的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藩镇 ——唐玄宗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边境重要地方设置重镇,称为藩镇。
节度使 ——藩镇的最高长官叫做节度使,他们不但总揽军事,而且逐渐掌握了当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
安史之乱性质: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力、反对中央政权的叛乱
安史之乱影响:
(1)破坏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2)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3)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材料: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唐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绿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②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藩镇割据
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上,拥有财权,不向中央缴纳贡赋;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掌握军队的指挥权,军队不受中央指挥独霸一方。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藩镇割据
注意:唐朝的藩镇对唐朝的政局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前期:一方面藩镇作为地方机构维持了唐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后期:另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最终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材料: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3.农民起义
材料:当时翰林学士刘允章向懿宗(833—873年)上书说:“今天下苍生,凡有八苦,陛下知乎?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俞兆鹏:《论黄巢起义的历史作用》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建立:618年
贞观之治627—649
武则天统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755-763年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875年 黄巢
灭亡907
755年
137年
152年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4.五代十国
特点:
①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1.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
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巩固练习
A
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D
巩固练习
3.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官僚体制的形成 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B
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