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良渚古城卫星图
课程标准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难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早期国家的特征;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治理。
材料一: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所以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
五千年的古国,
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曙光初露
石器时代
壹
(一)旧石器时代
1、打制石器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3、采集渔猎、用火、群居、迁徙;
(二)新石器时代
1、一万年前,磨制石器。
2、原始农业出现,饲养家畜→
→生活稳定、定居生活;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为主要栽培物。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的源头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5000年前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注:本页照片源自@动脉影
中华早期文明的特点
材料一:我们一般说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这是指文明初期发展的情形。如果再向早期追溯,这个摇篮又是由多个更早的原始文化源地共同凝聚而成的。在地理空间中,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演变过程。 ——唐晓峰.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中华早期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1、源远流长,本土性。
2、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3、兼收并蓄,相互融合。
(三)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变革
原始人群——
(三)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变革
原始人群——氏族(母系——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材料一: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而不知父。 ——《吕氏春秋》
(三)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变革
原始人群——氏族(母系——父系)
①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
③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材料四: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也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摘编自《中国早期人类史研究》
(三)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变革
原始人群——氏族(母系——父系)——部落
国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
材料五:“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城墙遗迹
国家雏形
万邦时代
贰
(一)部落和部落联盟——中国开始迈入文明社会
黄帝
炎帝
蚩尤
其他部落
涿鹿之战
炎黄联盟
阪泉之战
华夏族
《史记.黄帝本纪》记载华夏族传说
材料一:史前没有文字,历史只能依靠口头传说。史前的传说由简朴而逐渐趋于复杂,不同来源的人物和事迹逐渐被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一般来说,传说不是人们亲身经历过的,是耳闻的故事、口头叙事。以科学的态度辩证古史传说材料,对于揭示历史真相是十分有益的。古史传说是研究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部落和部落联盟——中国开始迈入文明社会
《史记》所记载黄帝世系
禅让制: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传贤)传承部落联盟首领。
大抵尧、舜、禹之禅让,只是古代一种君位推选制,经后人之传述而 理想化。
——钱穆《国史大纲》
(二)夏朝的建立与统治
夏、商、周的关系:
即是朝代继承关系,也是列国并存的关系。
(二)夏朝的建立与统治
1、建立:国家正式产生
(1)国家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权利继承: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材料三: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 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松散的部落联盟国家
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青铜时代
叁
天下归一
(一)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文化遗存与甲骨文: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若即若离的方国联盟
材料五: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
强于夏但仍然松散脆弱的国家形态!
(一)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4、商代政治制度特点:
(1)神权色彩浓厚。→虽然维护了统治,但又限制了王权
(2)王权受到限制。→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外服、卜人)
(3)统治残暴 (4)血缘色彩浓厚
材料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材料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八:“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商代帝王几乎无旬不祭,唯恐得罪鬼神,有杀人殉神的习惯。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2、国家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蕃)屏”。
——摘编自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天下归姬
材料三:“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商人旧地)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抑殷宋于肘掖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同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和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 ——钱穆《国史大纲》
周王将土地与人口,分封给:同姓亲族(姬)——鲁、卫、燕、晋、吴;功臣(齐);前朝贵族(宋)等。
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天下归姬
政治关系等级化
周天子 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周天子“授民授疆土”(采邑):
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诸侯 权利:诸侯在国内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义务: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天下归姬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28年》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宗法纽带下的诸侯国共同体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以血缘为纽带;
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有独立性;
宗法制度——解决继承矛盾——天下归宗
①目的:解决继承矛盾,巩固统治。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内容:
a.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b.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贵族政治:
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
宗法制度——解决继承矛盾——天下归宗
材料二:通常情况下,一个贵族屈服于他的宗主,并不仅仅由于宗主在领主—诸侯关系中作为其上级,而且由于他是作为自己的支系所赖以产生的家族之首领。家族网络充斥于整个中国,封建结构与家族结构在政治上相辅相成。……一位官员占有某个职位,并不是由于他的才干或他选择了这个职位,而是由于他世袭而保有此职。他代表着家族和国家的结合。
①共同构成西周政治的两大支柱;
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③宗法制是核心、基础和纽带;
(二)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3、灭亡:
衰落:“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灭亡:烽火戏诸侯→犬戎破镐京→平王迁洛邑
【知识总结】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国家结构松散,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同构,贵族政治)
3、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敬天占卜、原始迷信)
(二)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1、表现
(1)农业:
①生产工具: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耒耜),青铜农具极少。
②土地制度: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许买卖和转让;集体耕作(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根本原因是——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材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二)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1、表现
(1)农业:
①生产工具: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耒耜),青铜农具极少。
②土地制度: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许买卖和转让;集体耕作(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根本原因是——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材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二)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2)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②养蚕缫丝,丝织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