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4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4张PPT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0 10: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胡瓜、胡椒
胡豆、胡桃
胡萝卜
海棠、海红花
番茄、番麦
番薯、番石榴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世界物种的宝库——美洲物种的外传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本草纲目》
中所附玉米图
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俗呼包谷。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材料1:玉米几乎是所有地区的主要产品,最初只是一种杂草,其穗还没有一个人的拇指甲大。印第安人将它培育成一种长棒子上长满一排排种子的作物……如果人们不种它,它就会灭绝,因为培植后的玉米已不能散播自己的种子——玉米粒。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一、世界物种的宝库——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外传的原因(推动因素):
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
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自身的优势。
一、世界物种的宝库——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传播的过程:
(第8页第2段)
材料2: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土豆的悲喜剧》
改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
材料3: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死板的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适应恶劣环境,缓解粮食压力
一、世界物种的宝库——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传播的过程: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学思之窗(第9页)
①万历年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到福建
②万历年间陈益从越南引种到广东
美洲→欧洲→(西方殖民者)→东南亚→(民间海外贸易)→中国
思考探究
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4: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原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
   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
积极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
一、世界物种的宝库——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传播的过程:
(第9-10页)
▲16C中叶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史料阅读(第9页)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史料阅读(第10页)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一、世界物种的宝库——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传播的过程:
(第8-10页)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①15C末-16C初,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②16C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③17C,传遍欧洲各国
①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
②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
③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16C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推广
    甘薯传播比较缓慢
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①西班牙人带回欧洲
②18C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③18C末,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食用
①15C末,传入西班牙
②16C,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
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
辣椒较为流行
二、移居新大陆——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第8页第2段)
粮食作物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作物
家禽家畜
二、移居新大陆——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第10页)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①小麦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小麦产业兴盛;
②18C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推动美洲农业的发展
二、移居新大陆——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历史纵横(11页) 咖啡与咖啡馆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结合你的理解,试谈谈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①海外贸易、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咖啡种植范围的扩大;
②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咖啡豆不仅丰富物质生活,还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思考探究
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5:(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的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
特点: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②交流就有双向互补性;
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三、 “一体”的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第11页)
材料6:以日本为例,虽然地理位置过北不利于树薯生长,日本人民也从未喜欢上玉米,可是美洲马铃薯,不论甘薯、白薯却都已多年成为该国重要营养内容。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
…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摘自《哥伦布大交换》
问题探究(12页)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非洲:玉米适应干旱缺水的气候环境,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引入玉米、甘薯,丰富粮食种类,缓解饥荒压力。
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影响:①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三、 “一体”的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第11页)
材料7: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摘自《哥伦布大交换》第145页
▲地中海西葫芦棒
▲意大利披萨
影响: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及日常生活。
▲排骨香辣虾
三、 “一体”的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第11页)
材料8: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材料9: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
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
影响:③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三、 “一体”的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第11-12页)
史料阅读(第12页)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材料10: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中国: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美洲:畜牧业远超土地承载能力,种植业导致森林滥伐。
影响:④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6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表明,215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48种外来入侵物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知识拓展
       外来物种的交流传播丰富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生物入侵现象,阅读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传播?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人类空前“大交换”的意义就在于全球物种在西方殖民扩张背景下完成了全球性的生态扩张和重新布局,为新一轮的全球农业革命和人口扩张提供了现实可能。
——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课堂小结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各大洲的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思想震撼之路: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宗教神学。
1.玉米很久以前就在美洲种植,15世纪末漂洋过海来到了欧洲,随后在意大利、法国等地较早地被引种,进入18世纪以后,在欧洲得以大片种植。玉米不仅可以作为人的粮食,而且还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玉米得以在欧洲大片种植的前提是(  )
A.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B.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C.玉米的价值与功用
D.欧洲人开放的理念
课堂
练习
A
2.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达美洲大陆,是旧大路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
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给美洲带来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
课堂
练习
D
3.哥伦布达到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课堂
练习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