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1-18 13:18: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集合与元素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学情分析
这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起步要慢, 尽可能及一些让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 虽说在小学、 初中都已渗透了这方面的内容, 但集合这个概念还是很抽象。 在本节中, 新的符号会比较多, 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应让学生知道在某种意义上数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的科学, 在第一堂 课就对数学符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要适当穿插学习数学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数学要自己摸 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自然、快乐、自觉地学习数学。 本节课要记的东西多, 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 进一步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新设计
(一)创设情境,解释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二)研究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5个实例:
1)本班所有的男同学;(2)中国的直辖市;
(3)1~20以内的所有质数;(4)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
(5)平面上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5 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5 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集。集合 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 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 a,b,c,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忧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阴暗,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 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一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 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 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列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如何 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七、教学反思: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它于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由于集合的概念较难理解,因此采用渐进式学习,而集合的列 举法和描述法的形式比较容易接受, 在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习,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这两种方法 的应用。同时通过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使学生自己体会到集合各种表示法的优缺点;针对 不同问题,能选用合适集合表示法。在练习过程中熟练掌握集合语言与自然语言的转换,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监控,对学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如集合常见表示法的写法,常见数集 及其记法应直接给出, 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 对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适当点 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教师的奋斗目标。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