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8张PPT。是真名士始风流——《庄子》导读 台北名士——周梦蝶 在台北市有一道风景,是其他地方的文化人都必绕道去参观一下的:那是一个曾吸引了无数文学青年光顾的书摊。守书摊的老者,靠墙而坐,如入定老僧,目光苍茫,神游天外,超然物外。其人从不招呼生意,买书全靠读者自己动手,仿佛与他无关。这便是在台湾与洛夫、余光中齐名的著名诗人 谈到名士,谈到这种逍遥自由的精神风度,我们会想到哪些人? 陶渊明阮籍李 白苏 轼这些人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旷达傲世的情怀,
处惊自若的雅量,
超然物外的审美,
至性至情的率真。 名士风流始于何人,谁是从古至今这些名士精神上的鼻祖呢? 庄 子关于庄子,你们知道哪些事情呢? (一) 初识庄子,激发阅读欲望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时候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是诸子百家中唯一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审美气质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工资低薄,以致吃饭都成问题,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便要借粮度日。他憎恶权势,粪土王侯,认为富贵名利是人性的负累、自由的牺牲,为了让自己的性情免受官场的压抑,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起来,住在“穷闾陋巷”, 瘦得“槁项黄馘”,靠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过着“听听风声也是好”的清贫日子。 庄子生平简介 走近庄子,感受人格魅力 (二)如果你因为贫穷而遭到有钱有势的小人的嘲笑,你会怎么办? 故事一:曹商得车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 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故事一:曹商得车(译文) 有个宋国人,名叫曹商。一次,他受宋王派遣,出使秦国。临行时,宋王赐给他几乘车马。到了秦国,活动很得秦王 欢心,秦王又赠他百乘车马。曾商返回宋国,见到庄子,自鸣得意地说:“当年身居穷街陋巷,贫困潦倒,编鞋度日,面 黄肌瘦,这是我的短处。而今一旦凭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万乘之主,受赠车马百乘,这是我 的长处。”庄子听了,讥讽道:“我听说秦王有病,让医生诊治,实行论功行赏:吸脓吃疮的,可得车 马一乘;舌舐痔疮的,得车马五乘。依次类推,治的病越肮脏,得车马越多。您大概总是为 秦王舐过痔疮吧,为什么得到那么多车马呢?您还是走开吧。”庄子通过破痈舐痔的比喻想说明什么道理? 谋取私利越大,手段就越卑鄙下流。 庄子是不是真的不在乎富贵名分?他对曹商的讽刺与挖苦有没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呢?在高官美誉面前,庄子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前往拜访他),曰:“愿以境内累(使受累,麻烦)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用巾帕包着,用竹盒盛着)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故事二:庄子钓于濮水 “死为留骨而贵”比喻什么?“生而曳尾于涂中”比喻什么?前者比喻为名利而死,后者比喻不为名利所累,任性自然地活着。 从这个小故事能看出庄子怎样的特点? 在富贵名利与自由的选择间,庄子没有任何两难的姿态,他坚决地选择了后者,在他眼里,自由高于一切,天性不受名利等外物的负累和羁绊才是生命的真谛。 和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鸱吓鹓鶵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故事三:鸱吓鹓鶵 鸱、鹓鶵、腐鼠各比喻什么? 鸱比喻醉心功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即惠施;鹓鶵比喻清高自守、粪土功名的人,即庄子;腐鼠比喻功名富贵。 从这个故事看,你觉得惠施和庄子各是什么样的人? 朋友来贺,不喜却疑,可以看出惠施是一个嫉妒、猜忌、多疑,心胸狭隘的人。他醉心于功名权贵,薄情寡义。庄子是搜捕在即,不躲自迎,可见他襟怀坦荡,泰然自若。他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尤其是对鸱护腐鼠的丑态的刻画,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一个语言犀利、率真任性的庄子形象呼之欲出。而以鹓鶵自喻,又可看出他清高自守的特点。 故事四:庄子见梁惠王 惠王说:“先生!你那样地潦倒呀!” 庄周说:“人有了道德不能行,那才是潦倒呀!衣破了,履穿了,这并不叫潦倒!而且这是我遭遇时代的不幸,叫我处于昏君乱相间,又有什么办法呢?” 从以上四个小故事中,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庄子吗? 钱穆:“庄周真是一位旷代的大哲人,同时也是一位绝世的大文豪。你只要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他的名字,两千年来常在人心中。他笑尽骂尽了上下古今举世的人,但人们越给他笑骂,越会喜欢他。但也只有他的思想和文章,只有他的笑和骂,真是千古如一日,常留在天壤间。” 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孔孟坚决选择入世,一些中间的知识分子则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而庄子则毫不犹疑地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他也曾经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不是世俗名利,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其实,外表淡漠的庄子,有着极恳切的生命情怀,那么当死亡这一生命和自由最大的敌人来临时,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故事五: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生儿育女)、老身(相守到老),死不哭亦足乎,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伤感的样子)!察其始而本无生(推究她起初本来龙去是没有生命的),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恍惚,指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故事五:鼓盆而歌 大意:庄子的妻子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庄子又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呢? 故事六:庄子将死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陪葬品)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列御寇》)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有何感触? 于丹: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惧生死,那我们的心灵空间能有多大啊!这是一份大境界。 其实,对待死亡,庄子并不总是这么平淡,这么洒脱,在《庄子》一书所记载的内容看,也有那么一个人的死引起了庄子深沉的叹惋,那个人是谁呢?我们来看下面一则故事。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故事七: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弄脏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故事七:庄子送葬(译文) 故事七:庄子送葬(译文)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庄子讲这个匠人斫郢人鼻的故事有何用意?他想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充当对象。斫者与被斫者都同样了不起,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成功。故庄子与惠子同匠石和郢人一样,双方的对立与配合是自然和谐、天衣无缝的。他们的对立与配合,不仅凝聚着思想互异的默契,凝聚着友谊,而且也凝聚着个体生命得以最自由最充分发挥的自然真实。所以,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却极为笃厚,就像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现在,如果我们说起某某人看破红尘了,总会给人一种悲观厌世之感,庄子,看破了功名利禄,甚至看破了生死,你觉得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为什么?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钱穆:“庄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观,其实是乐天的。初看像淡漠,其实是恳切的。初看像荒唐,其实是平实的。初看像恣纵,其实是单纯的。” 于丹:看过庄子很多的故事,你会打通他的一套生命哲学,这不简简单单以积极或消极而论,而是在我们生命不同的体系上给我们建立起来的参照系统。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
内心真正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
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三) 思想扫描,激励探究心志。庄子的魅力不仅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精神气质、视自由高于一切的生命追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才气,更表现在磅礴恢宏的想象、渊深朴茂的思想、深刻机警的论辩艺术上。 庄子哲学 思 想宇宙论 人生观政治观宇宙本体:道无为而治理想境界:逍遥游 处世哲学:顺应自然 安时处顺 特点:自然无为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选段一: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选段一:浑沌之死(译文)造成浑沌之死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浑沌,是一个纯粹自然的原生体,没有耳眼口鼻等七窍,处于自然无为的状态,儵、忽二帝固执世俗有为观念,不理解浑沌的非常态,以后天有为的途径来凿其七窍,破坏了他原有的原生状态,结果导致了浑沌之死的悲剧。 浑沌与儵、忽二帝分别代表什么? 浑沌是“无为”政治的代表,儵、忽二帝是“有为”政治的代表。 庄子将浑沌作为中央之帝,将儵、忽作为南海、北海之帝,有何用意? 说明浑沌的价值和地位比儵、忽二帝重要。 这个寓言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人类宜取消一切有所作为的政治事项,恢复人类初始的原生态,保持自然质朴的千奇百态,无欲无知,无名无利,不以人的智慧玄机去看待自然,更不要以人的有为规范去对待万民,
天下无治则安,有治则乱。老庄都讲“道”,都讲“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讲“道”,目的并不在于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也并不过多论述治国之方,与前两项相比,他更关注的是人本身。他之所以研究宇宙之道,是为了论证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应
该像宇宙的本体那样,达到自由和无限。
所以,《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就为我们勾
画了“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 补充介绍:老庄都讲“道”,都讲“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但二者哲学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现在,我们来把儒家、老子、庄子作一简单比较: 儒家:是从社会的视角来审察人,进而为人制定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 老子:从宇宙的视角来观察社会,进而为社会制定“无为而治”的管理法则 庄子:第一次关心起人本身的存在和发展,第一次从宇宙的视角来审视人、审视生命。 2.理想的人生境界:
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人才是逍遥的? 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没有修辞手法? 互文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至人”“神人”“圣人”用词不同,所指相同,都是庄子心中理想人格的代名词。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理想的人格应该是忘怀自己,不居功,不求名的。 这段话的大意是什么?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请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什么是“逍遥游”? “逍遥”的基本特征是“无待”,即不被自己的欲望所累,不被身外之物如功名富贵等所累,“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无所凭恃,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庄子的这一思想在《庄子》一书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选段二:肩吾问于连叔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
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
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
分然以物为事!”选段二:肩吾问于连叔 文中的“神人”显然是庄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她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最突出的特点有哪些,找出关键的句子? “旁礴万物以为一”,“物莫之伤”,突出她融合万物而不倚待万物、不被外物侵损的特点;“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突出她不充己之欲,不追求尘世功名,逍遥无为的特点;“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这是写她泽被苍生的大功。 简言之,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不居功,不求名,忘怀自我,逍遥无为,反而会有惠及苍生的大功。 选段三:尧让天下于许由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
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
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许由说的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说出理由。 分为三层。分别呼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写许由不愿窃君之名;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
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写
许由不愿充己之欲;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写许由不愿居治之功。 可见许由和那“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在“无己”“无功”“无名”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庄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 许由和那“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当然都已达到了“逍遥游”的人生境界,那么把它作为理想追求的庄子呢?他有没有那样一个时刻,真正忘怀自我,进入那个与自然万物融合的奇妙境界呢? 选段四: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状态可以用选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物化“物化”这个词不太容易理解,要想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只需把握文中关键性的两句话。哪两句?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如何翻译?“自己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是庄周。”“庄周与蝴蝶,那一定是有区别的。” 结合这两句,说说“物化”是怎样一种状态? 庄周和蝴蝶一定有区别,可是庄子梦为蝴蝶的时候,愉快惬意,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周,这说明那时的他,已经忘怀自我,因为忘怀自我,而打通了外物与“我”的界限,进入了与蝴蝶浑然为一的状态。 庄子以自身的体悟告诉人们,物我可以契合交感,契合交感的极致就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不知有物,不知有我,我即为物,物即为我。 “逍遥游”的理想境界不仅要用理智来认识,更要用行动来实践。庄子十分明白,人生活在尘世之中,高远的人生追求不可能超然物外,那么如何在尘世中追求生命的自由呢?庄子是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的,而是主张“游世”,即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 “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的处世哲学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 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已养养鸟也 ,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选段五:海鸟之死 海鸟为何会死?原文怎么说的?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受到应有的效果。 选段六: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生儿育女)、老身(相守到老),死不哭亦足乎,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为何鼓盆而歌? 庄子并非无情,起初他对于妻子的死,也曾感觉哀伤,但想通以后,知道生死变迁,是自然规律,就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既不可改变,也不能抗拒,便顺天安命,接受现实。 选段七:不材之木得永寿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 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 ,行不辍,何邪?”
(《人世间》)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 ,故能若是之寿。”选段七:不材之木得永寿 匠人为何认为栎社树是“不材之木”,他的标准是什么? 他以世俗功利性为标准,所以认为栎社树是“不材之木”。 庄子写栎社树因“不材”和“无所可用而长寿”,想告诉世人什么道理? 远离世俗功利性目的,以顺应自然、虚静无为的方法处世,才能全身远害。 (四) 延伸拓展,享受思考的乐趣 问题1:儒家和道家,在哲学思想和处世原则上都截然不同,你们更赞同哪一家?说说理由。 1. 岁不我与与生死自然 2. 孔颜乐处与自然朴真
3. 舍生取义与全身远害4. 积极入世与无为自守问题2:每一家的学说都是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所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阅读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呢? 以批判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事业上要取儒家的进取心,
精神上要取道家的自由心,
行为上要取法家的规矩心,
生活上要取佛家的慈悲心。课堂小结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生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而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其文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崇高美妙的感受。课堂小结 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课堂小结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庄子,也希望这句话能激励我们不断超越庸俗的自我,不断找寻生命最本真的颜色,成为单纯而自由的人! 庄子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始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