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关雎》《蒹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jì sì]宗庙的舞曲歌辞。《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1、《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
2、《诗经》三大内容:
风(民间歌谣)
雅(宫廷正乐)
颂(祭祀歌辞)
3、《诗经》表现手法:
赋(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比喻)
兴(即起兴、联想。以其它东西引出所咏之物。)小结 jū
关雎
雎鸠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 qiú)。
参差(cēn cī)荇菜(xìng cài),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 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正字音、解词参差:长短不齐。
流:顺水流采摘
寤寐:醒和睡,
服:思念、牵挂。
悠:忧思的样子。
友:亲近
芼:选择,采摘。
乐之:使淑女快乐。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配偶, 意为
喜欢追求为对象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荇菜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翻译:第一章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由关雎和鸣起兴,渲染气氛)(触景生情,由景到人) 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概括内容:发现心仪的姑娘。第二三章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以缠绵悱恻(内心痛苦无法排遣)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无限情思。第二三章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1、概括内容
男子对女子执着追求和极度思念
2、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借此来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3、君子的痴情是如何表现?
“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思考第四五章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表现这个情窦初开少男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以至于在梦中他与心上人终于相会了,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和把她取进家门的喜悦和热闹的场面。
第四五章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1、概括段意
男子想像与女子相会情景。
2、文中写了男子如何在女子面前表现?突出了什么?
通过弹奏琴瑟和敲击钟鼓来亲近她,突出了男子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
3、全诗的线索是如何的?
发现—思念(求不得)—相会(想像中)思考 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渴望与追求忧思与烦恼
亲近和欢聚受挫
幻想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
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二、韵律和谐:
1、 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写作特色:
音乐性强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jiān ji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芦苇”解题正音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解词: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 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 , 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翻译:
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他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他在水中伫立。
含蓄美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好,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诗意理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其它理解闻一多: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背诵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伊人在水中央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可望不可即——执著追求特点“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深入思考: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四、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五、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出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憧憬)的感情;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焦急)的感情;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失望)的感情。
全诗寄托了诗人细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也展现出全诗除了具有
音乐美
绘画美
情感美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扩展阅读: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活?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本篇写妇人怀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君子于役》今译:
丈夫服役去远方,
不知差期有多长,
何时才能回家乡?
鸡儿回了窝,
夕阳西下夜色降,
牛羊纷纷下山岗。
丈夫服役去远方,
怎不叫我把他想!
丈夫服役去远方,
日日月月别离长,
何时团圆聚一堂?
鸡儿跳上木架歇,
夕阳西下夜色降,
牛羊全都回村庄。
丈夫服役去远方,
千万不要饿肚肠。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彷佛 她在水的中央?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彷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歌词:邓丽君《在水一方》雨巷(戴望舒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