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散步》:
学情分析
莱芜市莱城区凤城初级中学 周秀鹏
关于学生:
这一堂课我属于借班上课,所任教的这个班级是初一·四班,属于“五四”学制里的六年级,即初中阶段里的最低年级。相对于初三初四(八九年级)的同学来说,孩子们较为活泼,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
一般来说,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拥有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但由于受年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的体验还较少,又表现出被动学习的特征。
我的想法:
鉴于这一堂课属于借班上课,对学生不能进行较为透彻地了解,针对以上学情,我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考虑:
首先,要尽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此,我设计了“借花献佛”式的开场白:“很高兴这节课将由我和同学们一起步入语文学习的殿堂。初次见面,无以为赠,特意从冰心的《繁星》里采摘了两颗最温暖的小星星,小心地捧来,送给大家。”
第二,要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较快进入课堂学习。因此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听故事,想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第三,要努力调动并尽量保持孩子们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为此,结合《散步》的文章特点和孩子们的学情特点,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设计了“编导电影”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孩子们去分析理解课文。
还有,教师在教态、语言等方面要力求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所以,课堂开始,我借助于“方言解题”,营造一种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中注意了丰富的肢体语言、声音的抑扬顿挫、声调的高低变化,希望能让孩子们持续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总体感觉,我对孩子们和自己的表现还是较为满意的。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散步》:
效果分析
莱芜市莱城区凤城初级中学 周秀鹏
学生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或朗诵诗文句段,或想象情境画面,或讨论交流情感,或回顾生活体验,或畅谈思考感悟……孩子们大多能大胆发言,做到仪态自然大法,思路条理,口齿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看法,学习热情较高,参与面较广,能深入到文字深层去理解文章的主旨,
双边交流情况:
虽然师生间并不熟悉,但孩子们能积极认真地配合老师的引导,交流讨论,质疑问难,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想象拍电影时的画面,将纸面上的文字形象化、立体化。短短一节课,孩子们的听、说、读、记、赏、悟等能力训练均有序进行,环节清晰条理,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活而有度,活而不乱。
关于教学形式:
可以这样说: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文本,用心“编写剧本”,积极完成对剧本的“再创作”……于是,一出好戏也就这样上演了。而从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不难看出:对于这样灵活有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学生是从内心里热烈欢迎的。如果我们备课时多用点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目标达成情况:
这节课主要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能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理解文章的人情美。即理解“景之美”,品味“语言之美”,感悟“人情美”。其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是:品味揣摩语句,感悟亲情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拍摄,结合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认识,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由宏观的大笔渲染,到特写镜头的细微刻画,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幅江南初春田野里的美好画面。接着,老师抛出问题:这样来拍电影开头,我们要让观众们知道些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往往感受较深。
接下来,通过揣摩人物的台词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通过研讨“歧路纷争”这一场景的拍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整个课堂上,教师似乎只是一个并不内行的“导演”,在和学生讨论如何“拍电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头脑中所想象的电影镜头和画面,学生间的讨论补充和完善,不是单纯由老师“讲”出来就能实现的。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课前的三个目标应该都达成得很好。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散步》:
教学设计
莱芜市莱城区凤城初级中学 周秀鹏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能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理解文章的人情美。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揣摩语句,感悟亲情之美。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一、课前积累,导入新课:
1、【投影】《繁星114》、《繁星159》;
2、师:很高兴这节课将由我和同学们一起步入语文学习的殿堂。初次见面,无以为赠,特意从冰心的《繁星》里采摘了两颗最温暖的小星星,小心地捧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家”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烦闷——忧愁,
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3.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指生回答)
师:语文是一座百花园,同学们就应该做百花园中勤劳的蜜蜂,采得百花,才能酿出甘甜的蜜糖。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漫游语文百花园。感受亲情之花的芳香与温馨。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愿意)那老师要求同学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想象故事的画面,能做到吗?(能)那我们就来 “听故事,想画面”【投影】。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坐端正,闭上眼睛,用心听。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那一天……【师配乐朗诵课文,生静听想象。】
问: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家人散步的故事)
师: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是我的,它属于一个作家,当代作家莫怀戚。【板书作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莫怀戚也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吧。【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课“散步——莫怀戚”【投影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完成三个任务【投影“学习目标”】
师:文章题目是“散步”,用北京话说是“遛弯儿”,“干嘛去呢您?”“遛弯儿去了我。”用咱们莱芜方言怎么说?(“出去走走”,“溜达溜达”),真是一方水土一方语言哪,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啊!不过,老师要问了:你平常和家人溜达过吗?(生大声回答)
是呀,稀松平常的事儿,谁没溜达过呀!但这溜达又有什么可写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平常的溜达和本文的溜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个别发言)
作者笔下的散步,看似平淡,却不平常。它就如同一出戏,一个电影短片,虽然短小,同样情节曲折,一波三折,而且画面感很强。喜欢看电影吗?这节课我们就试着把课文改拍成电影怎么样?【投影“今天我做小编导”】
四、活动过程
(一)角色分析
既然是拍电影,那第一件事就得确定影片的角色。【投影“角色分析”】拍这部电影短片需要哪几个角色?主角是谁?(生讨论,个别发言)
问:为什么女一号是母亲而不是妻子?(师生讨论,明确: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尊老爱幼,尊老主要通过“我”体现出来,爱幼主要通过母亲体现出来。)
(二)镜头一
1、角色确定下来了,让我们共同考虑一下,【投影“镜头一”】电影的第一个镜头该拍什么:拍景,还是拍人?请描绘一下你头脑中电影的第一个画面。(生想象,描绘。师适当提示:什么季节?画面的主色调?)
2、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时需要把镜头拉得很近,对一些细微的事物进行重点刻画,这叫做特写镜头。你觉得在第一个镜头中应该对哪些事物进行特写?(生发言、读课文、明确:树上的嫩芽、田里的水泡)
3、这样的画面很美,只是还缺少点什么,能不能给画面配上点声音?(生想象发言)
4、现在我们想象一下电影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开始是一组长镜头,放眼望去,是一片南方初春的田野,田野上有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到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镜头拉近了,现在是一个特写镜头,看:一个个嫩芽挂在枝头,绿绿的,鼓鼓的,好像随时都会“扑喇”一下绽放开来;水泡从田里的冬水下面升上来、冒出来、消失了,又有一个升上来……随着画面传入耳朵的,还有咕咕的水声、婉转的鸟鸣声、孩子的欢笑声、悠扬的笛声……”【投影:镜头一内容】
5、多么美丽的田园春色呀,请同学们想一下:通过这样美丽的影片开头,我们要让观众知道什么?(预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春天;春天是美好的、充满生机的;,这美好的环境里,活动的人一定是性情美好的,发生的故事也一定是充满温情的;我们的生命也像这春天一样美好;作者希望他的母亲也能想着春天一样经历过严冬,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请同学们记在课本中:揭示背景、渲染气氛、寄托情感。
课文中像这样细致描写环境的语句还有几处,谁找到了?(读一读、背一背)
(三)镜头二
师: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人物该上场了。【投影“镜头二”】
【一家三代走在田野上,我轻轻搀着母亲走在前面,儿子蹦蹦跳跳地和妻子走在后面。】
儿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
1、请同学们注意:括号里面的内容应该是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介绍,或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补充说明,叫做舞台提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帮老师完成剧本好吗?
先看第一个空。(指生填空:突然叫起来)
他怎么“突然”就叫起来了?谁来模仿一下这句台词?“叫”起来与“喊”起来一样吗?(叫起来表明儿子当时惊喜心情)
再看第二个空,当儿子说出这句话后,我们大家的表现如何?(指生填空:全家人都笑了)
听老师这样读这句话:我们都笑了(重读“都”) ,老师这样读有什么含义?
假如老师这样来读:我们都笑了(重读“笑”),又有什么含义?
(师生揣摩:重读“都”,表明一家人和谐融洽,其乐融融;重读“笑”,一方面说明当时气氛活泼,一方面令我们回味无穷,每个人笑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儿子为自己的发现而得意地笑;母亲为孙子的天真可爱而欣慰地笑;我更表现出一种自豪。)
师:这两个句子,虽然都很简短,但意蕴丰富,很耐人寻味。你能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2、这个镜头中只有儿子的两句话,从结构上来说,这两句话是对称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互相映衬,很整齐,也很有情趣。谁能从课本中再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生读文摘句,师生品味)
师: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句句朴实,富有情趣。值得我们认真去揣摩、学习。
(四)镜头三
1.让我们紧跟着莫怀戚一家人的步伐吧:我们一家四口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走着走着,咦?我们走到什么地方了?(岔路口)【投影】
【一个岔路口出现在面前,其中一条是平顺的大路,宽广而平坦;另一条是崎岖的小路,小路两旁有金色的菜花,还有两行整齐的桑树;路的尽头是一口鱼塘,波光粼粼的。】儿子:我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母亲:还是大路好走。
妻子【 】:
我【 】:走大路。
母亲【摸摸孙儿的 小脑瓜】:还是走小路吧。【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2.师:这个镜头应该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了,请同学读一下第6段,同学们边听边结合黑板上的剧本提示考虑几个人物的表现,想想他们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语言,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指生朗读)【投影剧本】
我们先看儿子怎么说。(指生模仿)会有什么语气?什么动作?
母亲又怎么说?句号和叹号表达的语气一样吗?
妻子呢?文中并没有对妻子的描写,想一想:这种情况下妻子会有怎样的举动?会怎么说?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最终拿主意的是谁?我做出了一个怎样的选择?我是一下子就做出这个决定的吗?想象一下:当我站在分岔路口,一边是儿子,一边是母亲,我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
是什么使我下定决心要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目前更需要我的陪伴的是谁?(母亲)
师:这就是文中“我”所理解的亲情。什么是亲情?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最美的亲情或许就是父母无私的奉献,哪怕青春已逝,容颜不再,无私变成白发,也无怨无悔;而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最美的亲情应当是儿女的细心陪伴,不需要甜言蜜语,不需要金银财宝,只要孩子能常伴身边,累也心甘!(板书:奉献 陪伴)
同学们:当尊老与爱幼产生矛盾的时候,我把尊老放在了首位,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生日蛋糕只剩下最后一块,你也想吃,缺了牙的奶奶也想吃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你看着动画片,而奶奶爱看的戏剧马上就要咚咚锵锵咿咿呀呀地开场时,你怎么办?
(五)镜头四
1、指生读最后一段。影片的结尾应该拍什么?【投影“镜头四”】(生发言)
2、【投影:图片】这个图片和你头脑中想象的画面一样吗?
3、生齐读最后一句,师问: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走着?(生讨论发言)
师小结:我和妻子都是人到中年,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育儿女,肩负起对家庭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是亲情?亲情就是责任【板书】。
五、活动与探究
电影拍完了,给我们的影片起个名字吧。【投影“活动与探究”】(生发言)
同学们取的名字都很有深意,这里面都包含了同学们的心血。
六、歌曲欣赏:《天之大》
七、亲情回眸
师:天之涯,有了妈妈我们才拥有了家;天之大,唯有妈妈的爱最是完美无瑕。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亲情的呵护,【投影“亲情回顾”】亲情就蕴含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或许是一个动作,一句话,或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生活,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幕,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亲情体验吧。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亲情故事,选择让你最感动的一幕,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亲情体验吧。(指生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
师作小结:或许你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冰心的《春水》里有一首小诗就写出了同学们现在的心情:
我不会弹琴,
我只静默的听着;
我不会绘画,
我只沉寂的看着;
我不会表现万全的爱,
我只虔诚的祷告着。
让我们再来回顾这几首小诗【投影】(生齐背)。
“家”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烦闷——忧愁,
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投影:教师寄语】同学们,亲情如甘醴,能化解我们心中的愁苦;亲情如阳光,能驱散我们心中的风雨;亲情如春风,能催开我们的幸福之花。让我们带着一颗善感的心上路吧,沐浴在亲情的阳光下,做一个幸福的人!
板书:
散步
莫怀戚
陪伴 奉献
母亲 我 妻 儿子
亲情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