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导入新课
因为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殖民地对于各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新的意义。由于资本和生产的愈益集中,对于垄断资本家来说,资本输出和对原料、市场的控制更加重要,殖民地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成为他们拼命追逐的目标。从70-80年代起,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时空观念】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特点。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01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02
家国情怀
03
【史料实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运用史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历史解释】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一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时空定位】
1882 1907 1914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形成
一战爆发;马恩河战役爆发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俄国退出一战;一战结束
巴黎和会召开
萨拉热窝事件
一个导火线:
一个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战争过程与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变化
一个战后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条战线:
西线、东线和南线
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俄德矛盾
国联成立
华盛顿会议召开
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英法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个集团、两大会议: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四对矛盾:
俄奥矛盾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壹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也开启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垄断组织深入政治领域,积极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如控制竞选。政府的内外政策多为垄断组织服务。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时代背景: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材料 “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史料旨在说明,面对后起的德国的商业竞争,英国既担心又恐惧,强烈希望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
2.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斗争。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政治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德美实力上升,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
出现倒挂现象
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1914年,德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了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从1851年——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
——李富森《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特点》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
◎威廉二世啃噬地球仪(漫画)
争夺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半岛
普法战争
意
德
奥
三国同盟
1882
1882
1879
法
英
俄
三国协约
1907
1904
1907
争夺北非突尼斯
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一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示意图
国家 1890年 1914年
德国 2.88 11.08
奥匈帝国 1.28 3.66
意大利 1.48 2.82
英国 3.14 7.68
法国 3.74 5.74
俄国 2.9 8.82
3、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的增加情况(单位:千万英镑)
资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战争根源:随着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斗争。
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学习聚焦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民族关系复杂……1912年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四国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发动对奥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但同盟内部由因所得领土不均爆发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为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摘编自人教版选修3
普林西普
问题思考: 巴尔干半岛为什么成为了欧洲的火药桶?
◎一战前欧洲地图(漫画)
①地理位置重要;②奥斯曼帝国的衰落;③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激化;④列强争夺和插手(主要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德国是为了“保卫祖国,反对沙皇制度,捍卫文化发展和民族发展的自由”……俄国则纯系抗议“斯拉夫兄弟的尊严受到奥匈帝国的侮辱”。法国人不仅要为“保卫法兰西而战斗”,而且宣称“法兰西再次为人类的自由、理性和正义而战”。人们聚集在各大都市,向祖国表达他们的衷心,随时准备为国家献出肉体和灵魂。在巴黎,人们高唱《马赛曲》,妇女向年轻的战士献上鲜花。人们热血沸腾。柏林的一家报纸的社论写到:“我们多么渴望这一时刻。……”
——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
“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德皇威廉二世(1905年)
纷乱的一周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开始全国总动员。
7月31日:德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12小时内取消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法国总动员。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军侵入比利时。
8月4日:在要求德军从比利时撤军的最后通牒到期之后,英国对德国宣战。
——(美)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战的各国政府都假惺惺地宣称他们的行为是在保家卫国,其实,他们正在做“帝国梦”。 ——诺曼 斯通《一战简史》
据课本整理一战发生的过程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其它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 线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机枪和坦克(英))
第三阶段 1917年 1918年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意大利倒戈;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以工代兵”)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投降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德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 —— 德、奥匈
南线
巴尔干
塞尔维亚—奥匈
三条战线
决定战场
(1)第一阶段(1914年)——速决战先发制人,马恩河美梦幻灭:
德国前参谋长施里芬曾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计划,其特征是避免两线作战,先发制人,进行速决战,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施里芬
(1833—1913)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 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
德国宣传要教训塞、俄、法、比、英各国的明信片
(1)第一阶段(1914年)——速决战先发制人,马恩河美梦幻灭:
◎法军总司令霞飞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
◎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日军进攻青岛路线图(1914年)
1915年,意大利转而向奥匈帝国宣战。
1916年,西线爆发了三次大战役。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英法血战西线;俄国败走东线: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
一战中时间最长的战役;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地狱”;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坦克
◎日德兰海战
一战最大的海战;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课堂探究:美国一战中态度变化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美国对一战的态度:由中立到参战。
美国参战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
历史纵横
一战中的华工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跌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以工代战
◎1917年8月,中国参战
(1)背景:
①一战爆发,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做出以工代战参加一战的决定。
②劳工承担运送军火、护送伤员、挖战壕等工作。
(2)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
③中国劳工的参战缓解了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
◎签订停战协定的车厢——福煦车厢
◎国殇虞美人花
◎德法代表签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结果:
问题思考:纵观一战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你认为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战争?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
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
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意大利则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权。
就战争双方而言,都是强盗的帝国主义战争。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性质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
参战国家 33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思考:根据表格和图片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结合课文,阅读材料,分析一战的影响。
材料一:
一战的影响
①带来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材料二:
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战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
②列强实力变化: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材料三: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③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材料四: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沙皇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也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④国际格局:美国和日本崛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雷马克小说《西线无战事》
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
1916年英国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绝服兵役……前线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战情绪。1917 年5月底,法国西线士兵的哗变扩大,3万多名法国士兵离开战壕,回到后方,……在一个城市 ,哗变者宣布成立反战政府。尽管哗变被残酷镇压,但还是不断扩大。
—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⑤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材料五: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叁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1-6月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时间:
地点:
代表:
成果:
内容:
1919.1.18-1919.6.28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27个参会国。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巴黎会和三巨头)
签订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a.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b.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
c.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d.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e.建立国际联盟
法国漫画将1919年法国的胜利与曾经1871年被普鲁士击败的黑暗回忆放在一起,下方写“这回轮到你了德意志!”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漫画《三巨头瓜分世界》,图中三人分别是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与美国总统威尔逊。
回顾两次战争,分析西方大国关系
时间:
地点:
代表:
成果:
目的:
内容: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1921.11.12-1922.2.6
美国华盛顿
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共9个参会国
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解决《凡尔赛合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①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缔结条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
体系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特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如何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特征的?
将战争罪责强加给德国及其盟国;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对战败国的过度惩处和掠夺;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重新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进步性:
(1)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2)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3)用外交谈判与妥协达成国际条约的方式,是一种进步。
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这不是和约,而是拿着钢刀的强盗逼迫手无寸铁的受难者接受的条约。 ——列宁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该体系隐含诸多矛盾,具有不稳定性,无法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局限:
◎德国侨民游行反对《凡尔赛和约》
1.德国民怨沸腾——
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2.中国五四运动——
被压迫民族与列强的矛盾
3.美国拒绝参加国联——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苏联被排斥在外——
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民族复仇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
外交孤立主义
苏德互不侵犯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
——法军元帅福煦
1922年2月6日,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主要内容有: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除中国外,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专利或优越权。
《九国公约》
实质:
是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
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材料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五四运动之《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意图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地位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原则 “全体一致”原则
实质 维护西方大国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作用 盟约包含一些积极规定;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国际联盟半官方旗帜
◎讽刺漫画:美国的缺席
动机:美国希望打开全球门户,促进自己经济发展,夺取世界霸权。
影响:①推动国际联盟的建立;②一定程度上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③但由于缺乏实际作用,未能真正解决战后问题,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
材料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
问题: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动机及“十四点原则”的影响。
总结归纳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背景:战火因何点燃?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大阶段:进攻、僵持、决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三条战线:西线|决定性、东线、南线
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帝国主义阶段
政治经济力量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
萨拉热窝事件
特点
内容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国家联盟
评价
课后练习
C
(2022山东)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C
(2021重庆)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2021浙江)如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
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
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
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
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注中的坦克
D
D
(2022浙江)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