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中国:中医药成就
西方:西医的发展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
人口死亡
社会混乱
政治、经济变动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客观进步:医学和公共卫生进步
疫病 流行 影响
发挥主观能动性
单元导言:
消极影响
唯物史观
本单元目录:
医疗与
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概述
本专题从医疗与公共卫生的视角考察经济与社会生活。从古代、近代和现当代三个维度呈现医疗与公共卫生的发展历程。疫病虽然给人类造成极大灾难,但人们在长期抵抗疫病与保障健康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延长人类寿命、抵御疾病、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单元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危害,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难点:理解疫病对历史的影响。
《伤寒|地中海 杂病论》沿岸包 法鼠疫
扁鹊用“望、
闻、问、切” 四诊法诊治
“中西医 结合”, 中医发
展
1949
年
欧洲天 花肆虐
西医在 中国发
展
欧洲鼠 疫大流
行
《本草 纲目》
《唐本 草》
明末清初
《黄帝
内经》
战国
唐朝
西汉
东汉
明朝
时空坐标
新课导入
历史上有哪些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疾病?人们是如何来应对的?
历史解释
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如曾经的疟疾、伤寒、天花、霍乱、鼠疫、猩红热等,近年来的非典、埃博拉、新冠……
“疫病” ≠ “疾病”
目录
历史上的疫病
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01
02
03
01
历史上的疫病
学习聚焦
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山海经·东山经》:太山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 ”
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
3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天花病例。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肺部,曾发现 感染结核病的痕迹。
一、历史上的疫病
文献史料、考古资料 互证
天花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鼠疫 古希腊
6世纪
14世纪
明朝末年
黄热病 17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多位君主(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欧洲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死亡军民一半以上,伯利克里身亡
大量民众染病死亡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82-83,根据课本文字和“史料阅读”,1.梳理古代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疫病。2.归纳古近代疫病流行的特点。3.思考古代和近代疫病流行的原因。
墨西哥爆发,肆虐两个世纪在美洲、非洲、欧洲等国家流行。
中国古代瘟疫约4年/次
多伴随战争及灾害发生
城市>乡村
人口稠密>人口稀少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 ——莱德博格
疫
频繁性、周期性
时空分布不均衡、多源发生
突发性、持续性
危害大、范围广
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人类史上死于瘟疫的人数远远高于战争或其他天灾的人口总数。
一、历史上的疫病
2.古代和近代疫病流行的特点
历史悠久
3.归纳古代和近代疫病流行的原因
(1)生产力不发达
(2)医疗卫生条件恶劣
(3)战乱饥荒
天花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鼠疫 古希腊
6世纪
14世纪
明朝末年
黄热病 17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多位君主(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欧洲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死亡军民一半以上,伯利克里身亡
大量民众染病死亡
墨西哥爆发,肆虐两个世纪在美洲、非洲、欧洲等国家流行。
探究阐释
探究学习一: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和近代疫病对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威胁健康,人口大量死亡;
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
材料:城市中的无技能劳动者也因死亡而变得短缺,因此他们索要比瘟疫前高得多的工资。有些人来自其他城镇,但许多来自周边农村,任由田地庄稼荒芜。这是遍布欧洲,从都柏林到诺夫哥罗德的城乡移民潮的一部分。当然这伤害了地主,他们的田地和庄稼无人打理。 ——约瑟夫·伯恩《黑死病》
农民向贵族领主要求更高的待遇
黑死病间接推动封建制度瓦解;
瘟疫给予了雅典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瘟疫肆虐的时间很短,但至少有1/3到2/3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著名的将军伯利克里。更可怕的是,瘟疫直接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材料: 黑死病使欧洲学术界失去了许多学者。就大学而言,剑桥大学的40位教授中死了16位,牛津大学的学生人数从3万人降低到6千人。在欧洲大陆,30所大学中关闭了5所。 ——李荷 《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黑死病爆发后……
作为神职人员,死的死,跑的跑,上帝的威望跟着一落千丈。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铆着劲儿写书,质疑“神”的权威……
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诞生了,它叫文艺复兴。
大批懂拉丁语的教士在瘟疫中死去,很难找到什么人能够,也愿意教孩子们语法。许多大学被迫放弃教拉丁语,.....欧洲普遍开始从拉丁语转向方言,为教育体制变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重要历史人物丧命,政局动荡,国家衰落,政权更迭;
削弱军队实力,影响战争局势;
它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 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导致2500万-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不过17亿人左右。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疫情影响了世界格局;
政治:重要历史人物丧命,政局动荡,国家衰落,政权更迭;间接推动封建制度瓦解;影响了世界格局
思想:导致信仰危机,精神冲击;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科学理性
社会:人口减少;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现代公共卫生制度雏形建立;推动疫病预防与救治水平的提升;强化人们的卫生意识。
疫
军事:削弱军队实力,影响战争局势
4.古代和近代疫病流行的影响
经济:劳动力短缺;物价上涨;经济凋敝
鼠疫——加速了古希腊的衰落 黑死病——推动了中世纪的结束
流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休止符 天花——是印第安人灭绝的元凶
教材p87【问题探究】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试用事实说明。
有一定道理。
历史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疫病的爆发就是人 们不能忽视的偶然性事件。
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时雅典鼠疫横行导致军民大量死亡; 亚历山大大帝死于疫病,亚历山大 帝国分崩离析。但是人类并不是坐以待毙的,而是能够认识规律, 对许多疫病进行防治。
02
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学习聚焦
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1.古代抗疫措施和近代医学进步
自主学习二:阅读课本P83-84,据教材指出,古代人们是如何防治疫病的?近代疫病防治取得哪些新进展?
(1)古代疫病防控措施和近代医学进步:
古代疫病防治措施有:①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如古罗马,注意公共卫生,修建引水道、下水道, 古代中国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②及时掩埋疫病尸体; ③发放药物;
④探索疫病防治方法: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人痘接种法;
⑤设置救治机构;隔离疫病患;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 寺庙病坊(唐朝“养病坊”,宋朝“安济坊”“养济院”)也收治病人;古罗马: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⑥关注消毒、强身健体、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
近代防疫的重大进展:18世纪晚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的发展以及巴氏消毒法;1928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
教材P83“思考点”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1)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
(2)利用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
(3)建立专门的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二、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2.中医药的成就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的医学体系。(参见百度百科)
历史解释
自主学习三:阅读课本P84-85,据教材(1)梳理中国古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药的主要特点。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 成就
战国 扁鹊 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
战国- 西汉 《黄帝内经》 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
东汉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东汉 华佗 创制麻醉药“麻沸散”、 健身方法“五禽戏”
西晋 王叔和 《脉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 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唐代 孙思邈 《千金方》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后人尊称“药王”
唐代 政府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宋代 唐慎微 《证类本草》 宋代最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东 方药学巨典”
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上的针灸,简便经济,治疗效果显著
二、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2.中医药的成就
(1)中国古代中医药主要成就
教材p84【思考点】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①重视临床经验;
②辩证施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③独特的医学遗产:针灸、推拿、食疗;
④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
⑤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教材p85【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①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②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
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④作者深人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
二、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2.中医药的成就
(2)古代中医药的主要特点
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
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支持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最新 论文聚焦中成药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 状肺炎疗效。它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 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 且安全性较高。
2020年2月,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被列入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六版)》
①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②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③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连花清瘟胶囊
088289意8的育费究
盖
S2
二、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2.中医药的成就
(3)新中国时期中医药事业
中药特征:中医强调整体观,讲究辨证施治,在用药上中医以草药为主,讲究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2023.1·浙江选考·10)尽管全球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 年, 为了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70年代发现了青蒿素。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2.中医药的成就
(3)新中国时期中医药事业
探究阐释
探究学习二: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改革开放后焕发新生机的原因。
年份 事件
1986年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年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5年 屠呦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2003、2019年 SARS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2019年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 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原因:①党和政府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制定法律;
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
③推行了中医药现代化标准体系;
④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
⑤科学家的努力钻研;
⑥东西方文明、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地位: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中医药的当代价值:
①利于人民健康,具有医疗价值;
②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经济价值;
③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具有文化价值;
④发掘和创新中医资源,具有科技价值;
⑤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03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聚焦
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西医的发展概况
西医: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
历史解释
自主学习四:阅读课本P85-86,据教材(1)梳理西医的发展概况;(2)概括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情况;(3)西医的传入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威廉·哈维(1578-1657)
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他发现了血液循环和心脏的功能,其贡献是划时代的。
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1632-1723) 荷兰科学家,有光学显微镜之父的称号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并利 用这台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血红细胞。
2.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自主学习四:阅读课本P85-86,据教材(1)梳理西医的发展概况;(2)概括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情况;(3)西医的传入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广受欢迎。
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3)西医院校建立起来,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3.西医对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
(1)治疗方面:建立西式医院、引进西医方法、建立西医院校等,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治疗水平提高。
(2)公共卫生方面:
①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 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2)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
(3)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
(4)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5)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6)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7)冲击了中医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极端的认识等。
中国西医学和西医教育发源地
1906年协和医学堂
1914年湘雅医学院
1892年华西医院
中国医学现代化发展
澳门白马行医院
大清抗疫英雄伍连德
(史料背景:P86“历史纵横”)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席卷整个东北,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为抗击东北鼠疫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 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 概念、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 (被称为“伍氏口罩”)预防传染病。
来水亭
教材p86【思考点】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近代以来,西医借助科学实验,医疗技术日益进步。西医的传入给近代中国的
医疗卫生带来显著的变化。
首先是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
其次是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与实验手段。
最后是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
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3.西医对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
材料:在这次生存抗争中幸存下来的中医界,为了谋求自身之生存,不得不开始对中医理论进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医科学化主张,自觉地进行中医科学化尝试。同时,西医界在这次论争中尽管未能达到废止旧医之目的,但却迫使中医自身进行改良,并开始走上科学化道路未尝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4.中西结合:双剑合璧荡疠气
知识拓展:中西医的理念有何不同?
起源与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起源于阴阳五行等,发展取决于前人的总结经验。
西医形成发展依赖于药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研究疾病的观念 中医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治疗疾病注重经验。
西医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诊断方法的不同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西医借助医疗器械诊断。
治疗方法的不同 中医通过中药各种剂型和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治疗。
西医通过手术等化学药物对疾病治疗。
优势不同 中医优势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及功能性疾病。
西医优势在于治疗急性病和器质性疾病。
中医药思想 蕴含的中华文化
《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
《同仁堂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同修仁术,济世养生。 讲究仁德,以人为本(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张仲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大一统整体观
华佗《华氏中藏经》: 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 阴阳五行
孙思邈《千金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 医已病之病。 居安思危,思患预防,忧患意识
程杏轩《医述·审证》:内伤发热,时发时止;外感发热,热盛无休。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 辨证思维,整体观
知识拓展: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课堂演练】1.阅读材料,回答中西医的区别。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 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可 以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 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 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 系的神韵”。——《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分析:
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以草药为主,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西医:局部定位,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课堂演练】2.北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杭州人民的老朋友”苏轼再次来到他的“第二故乡”担任知州一职。还没来得及饱览美若西子的美景,他就遇上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彼时的杭城先涝后旱,粮食稀缺,百姓饥肠辘辘。更可怕的是,饥民中不少人出现了手脚冰凉,腹泻腹痛,发热恶寒等症状,病人往往寻医无果后很快就会死去。根据推断,北宋这场发生在杭州的瘟疫极可能是由“疟疾malaria”引发的。疟疾、霍乱、痢疾曾长期困扰中国人,直到如今很多人还有“多喝热水餐前开水泡餐具”的习惯。而彼时,杭州的百姓已然等不到“曙光”,病痛死亡与恐惧正笼罩和吞噬着这个城市。作为“父母官”的苏轼该如何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阅读书本相关内容,猜想苏轼会有哪些“抗疫”的指施
天花
鼠疫
黄热病
流感
斑疹伤寒
《黄帝内经》
临床经验的积累
中药典籍数量巨大
人口死亡
社会混乱
政治、经济变动
精神冲击、促进思想解放
医学和公共卫生进步 ( 客观进步)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历史上 的疫病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历史上的疫病防治和医学进步
过程
影响
课堂小结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